联结与转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新探

2021-02-18 03:46展勤丽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圆明园文本课文

展勤丽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阅读文本信息输入、整合再输出的过程。有效的联结,是教学内容和目标之间建立联系,使知识的建构在信息网中更加清晰、更加立体的教学手段。而有效的转化则指教师在巧妙的预设和生成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效促进学生“读进来、想开去,找得到、说得好”的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本文将结合课例,从阅读的联结和转化两个方面谈及统编教材下优化教学的着力点和创新之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联结;转化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三个融合”,传承与创新已有的教改经验,语文老师们正面临着新的契机和挑战。

阅读的联结,指阅读时,将眼前的阅读文本与已有储备展开各种关联,这种联系的重新建构,离不开教师在新知和已有储备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疏通知识关联的渠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的教学理念。

一、阅读联结——拓宽阅读教学的广度

如果把已有的知识比作一块绿地,那么对文本的联结就是由一篇课文走进另一篇课文、另一幅画面、另一种场景,使知识阈野更为广阔的过程。

(一)阅读文本与相同题材内容的联结

“批注”是阅读文本过程中的重要策略,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思考、体验、品味、斟酌的过程。笔者在执教《古人谈读书》和《忆读书》的两篇课文时,因为同为关于读书的课文,文本题材上的具有联结点,教师巧妙用之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批注的材料和抓手。通过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用对话的方式,让他们发现“读书三到”的意义,以及对“读书要有志、有识和有恒”的解读,再到出示冰心奶奶关于读书的文字,联系朱熹和曾国藩的话,试着把材料批注在文本中合适的地方。从学生们的发言看,结合古人的言论去谈对新阅读的一篇文章的认知,不仅能有理有据,还是一种高质量的旁征博引,教学目标巧妙且高质量地达成,有回味无穷之妙。

(二)阅读文本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结

学生带着已有经验,进行前置学习,教师在对文本处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联结”,比如教学《长大以后做什么》中,理解“鬃毛”一词,教师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新词后,通过“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有鬃毛”的探讨,既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又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再比如,部编本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作者叶至善爷爷分享了小时候在台上露脸的经历,文中表示“我”的心情的句子,有的很明显,有的隐藏在句子中,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的难忘经历,能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变化,这就是由文本走向生活,是在联结过程中,让阅读“横向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阅读文本与已知事物或相关资料的联结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适时拓展补充相关的资料,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文有大量笔墨写圆明园的辉煌成就,而孩子们对“輝煌”二字所包含的深刻内容缺乏深入的体会,如何把静态的文字化为鲜活的感受在阅读中注入孩子们心间,需要花一些力气。教学中,教师除了扎实地、充分地指导阅读外,对圆明园宏大规模的数字的补充、对雨果评价圆明园的话语的出示、对十二生肖等150万件珍贵文物流落海外资料的介绍,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视频的播放等资料的适时拓展,有效促进学生对圆明园的认识,了解它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伟大艺术成就,从而深切理解“圆明园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的含义。

(四)本体与联结体的交互相融

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阅读本体与联结体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有效地拓展迁移,可以使阅读的过程更加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比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较容易梳理,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神话的神奇。在学生大致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神话的魅力,然后出示:“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让学生进行对比补充阅读,既积累了学习古文的方法,又对神话的本体教学锦上添花。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联结,有效突破了学生思维的壁垒,形成了学生走进阅读材料的深广视角和透视文本的独特眼光,同时也有效促进了言语的丰富表达。

二、阅读转化——增强目标达成的效度

教学的意义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会,不以知识的简单搬运为标尺,而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能力。阅读转化是基于不同的文本和学情特点,而做出的灵活处理教材的方法和方式,是在有效变通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说来,阅读的转化形式包括:

(一)预测和提问

预测是阅读的“前思考”,是三年级策略阅读单元训练的单元主题,是以文本材料为依据,让学生在标题、内容、插图、字词句段等方面,经历“作出预测”——“阅读发现”——“验证预测”的过程。而“提问”则是四年级策略阅读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是读者和作者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并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这种思维过程,有时内隐,有时外显。学习预测和提问,可以让阅读过程更加清晰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前置阅读和阅读进程中同步生成,可以有效地、逐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组织和重构

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填表格、列提纲、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思路清晰起来,思想灵活起来。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三安排学写观察日记,其中记录观察所得的方式有图文结合和做表格两种方式,这种记录方式一目了然,对阅读中学会把握关键信息也起到了有力助推的作用。此外,绘制思维导图在中高年级的阅读中应用较多,提炼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梳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中人物或事物的关系等,都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当抽象的思维过程被外显成了具体的言语资料,阅读的成果便也清晰了起来。

(三)想象与联想

文本是静态的文字,想象和联想则是借助一定的情境或支架,使静止的文字活起来,让学生更愉快地学到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语文要素是“在阅读中想象画面”,教学《观潮》,在情境创设和文本阅读中指导学生想象潮来时的壮观场面;教学《走月亮》一课,通过图片、音乐、文字等,指导想象月光浸透溪边、田埂、村庄、果园的清新明丽,想象我和阿妈走过这些地方的情景,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学巴金的《繁星》,想象生活中夜空高远,繁星密布的祥和静谧等,可见,想象和联想不仅可以使文字变得立体、变得灵动,更能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

(四)比较性阅读

指改变文本的表述方式,把改动后的语句和原文进行比较,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这种变式中的比较阅读,常用于精读赏析的阅读过程中,是一种促思方式,也是一种创新表达。以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巴”的妙处和“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中“爬”的换词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悟,凸显文本语言示范性表达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言语表达的敏感度和赏析能力。此外,对教材中的阅读要求和课后习题出示的方式,巧妙的“改头换面”,也是阅读转化艺术的体现方式之一。以课后问题为导引,设计清晰的学习板块,沿袭“目标引领、板块推进、活动达成”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学过程的整合性、层次性。

阅读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深水区”。灵活地运用联结和转化,丰厚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和对知识的积累,这样的语文课堂,将更有活力,更有热情,更多地激发潜能,孩子们个性化的思维将逐渐汇成一条潺潺的小溪,奔向思想的河流。

猜你喜欢
圆明园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圆明园里过大年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