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乡族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宴席曲”的社会功能及传承发展

2021-02-18 08:31宋佳楠陈波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宋佳楠 陈波

摘要:东乡族是甘肃省一个特有的少数民族。现今,东乡族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其中民间音乐以民歌为主,而“宴席曲”最具代表性。

对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与开发,不但是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本项目以东乡族“宴席曲”为研究中心,旨在发掘西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形式多样性的基础上,对当地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通过对“宴席曲”的分析总结出东乡族传统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东乡族;传统民间音乐;宴席曲;传承发展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东乡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东乡族独特音乐风格、体现东乡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为东乡族后代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东乡族信奉伊斯兰教,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传统音乐文化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多,所以现今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两类。东乡族的民间音乐形式众多,其中“民歌”是东乡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乡族地区流传的民歌绝大多数用汉语演唱,用东乡语演唱的极少,按演唱内容及题材将其进行划分,可分为叙事歌、号子、碾场歌(喊拉拉)、花儿、端斗拉、宴席曲等几类,其中以叙事歌和宴席曲最具代表性。

一、东乡族民歌——“宴席曲”概述

婚、丧、嫁、娶乃人生大事,在此期间不同民族有各自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中婚庆活动的民俗庆典最为典型,不但能全方位的展现该民族在民间艺术方面的独特之处,而且能为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更具有参考意义的活体样本。西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把举行婚礼或办喜事称作“宴席”,把参加婚礼以及婚礼庆典中的民俗活动叫做“吃宴席”,因此,东乡族人民就把在宾客满堂、喜庆场合演唱的曲调叫“宴席曲”,亦可称为“家曲”、“菜曲”。东乡族“宴席曲”题材广泛,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节奏感较强,多在欢庆热烈的婚礼仪式中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演,具有较强的仪式性。

宴席曲是用汉语助兴演唱、烘托气氛的民俗性的歌舞音乐,是东乡族对待文化生活的一种态度。经过笔者的田野考察得知,东乡族在整个婚礼庆典活动中,给人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沉浸式体验。婚礼当天的气氛是乐而不疲的欢庆、热闹,氛围感十足,在场所有宾客的情绪都能被充分带动。“宴席曲”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它是由元代流传的“散曲”逐漸演变而形成,历史传承已有五百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8年,东乡族“宴席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东乡族“宴席曲”的表演形式及特点

东乡族“宴席曲”演唱的主要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问答唱等,演唱人数基本为双数,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演唱“宴席曲”一般不用乐器伴奏,以声情并茂取胜。演唱的人数多为双数,正规的为八个人,又称“八大光棍”。演唱时平分成两排,或蹲或跳,互相交换位置,头部摇摆,手臂挥舞,动作自然流畅。

在演唱内容方面,“宴席曲”所唱的内容大多以叙事为主,内容丰富多样,唱词以“人文”为主题的部分较多,但也有讲述历史故事的唱词,以《宴席进门曲》与《宴席出门曲》为例,旋律为角调式,因展示的是活泼热情的庆典氛围,所以旋律线条起伏较大,装饰音较多,且主要出现在歌曲的尾处,有效地增加了整曲的欢快性;更突出的特点是歌曲采用了变换拍子的节奏处理方法,唱起来会产生一种律动感,也使旋律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

三、“宴席曲”的社会功能

从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正因为有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一套自己的文化的发展体系,所以才使得这个民族生生不息。这种文化生命,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和继承的结果。民族音乐艺术是少数民族最为外化的文化形式,它有独特的、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社会价值和效应。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其主要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东乡族“宴席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曲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当地民众的思想、情感、道德、风尚、劳动以及愿望息息相关,鱼水相连。“宴席曲”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载体,丰富的思想及文化的深层底蕴,具有着多重的社会功能。

1.娱乐功能

东乡族人民通过婚礼庆典聚集在一起,通过唱“宴席曲”的方式,将整场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唱把式”的轮替以及对唱形式的出现,气氛逐渐活跃,唱把式们可也因为主场优势显得非常热情和高亢。在“唱把式”们的演唱过程中,他们时而细想对答,时而对答如流,整个过程显得很和谐。通过唱“宴席曲”,大家可以互相谈笑、抒发内心的情感,起到很好的交流和娱乐作用。

2.审美功能

“宴席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体现东乡族人民对于音乐的审美,无论是婚礼中演唱哪种题材的内容,或是以何种唱腔,亦或是独唱、合唱,尽管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同,以及旋律进行的走向过程中有所变化,但是他们的音乐核心始终不变。可见,尽管东乡族人民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发展,但他们的“根”始终坚守着。

3.艺术交流功能

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多数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的内部语言与风俗习惯,语言的民族性与风俗的地域性在客观上阻碍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音乐作为一种通俗的情感表达方式,音符的律动能够表达出喜、怒、哀、乐等情感特征,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与流通性,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4.文化传承功能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流传过程中,音乐艺术更像是一种传递民族文明与民族历史的承载者,某一民族的起源、迁徙、祭祀等活动,在民族音乐艺术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它同时也融合了该民族的伦理道德标准、社会组织结构、民族理想目标、日常生活场景等等,折射出了少数民族对于情感与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共有观念。

四、宴席曲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乡族音乐的生存环境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逐渐被大众所忽视,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逐渐由“现代”代替“传统”,所以大多婚礼现场并未保持传统演唱“宴席曲”。东乡族“宴席曲”音乐是歌舞音乐与宗教的结合。通过对“宴席曲”的梳理与探究,这对于东乡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第一,它是寻找东乡族音乐特征的活化石。第二,它是人们研究东乡族人民艺术思维形式的根基与把手。第三,它能更直接的反映勤劳质朴的东乡人民的审美观念,所以对其保护与传承是刻不容缓的。

首先,对于“宴席曲”的保护,本民族群体是务必要改变思维的,据笔者了解,当地人对婚礼中演唱“宴席曲”的态度并不是特别积极,归根结底还是群众对“宴席曲”传承与保护意识比较欠缺,更有甚者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不当一回事,更谈不上认识到传承、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其次,东乡族的聚居地位于我国大西北地区,深处内陆,经济相对落后。笔者在田野考察时发现,由于这里距离县城较远,很多物质生活都不能满足现代年轻人的需求,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前往省会兰州生活,或者直接出省务工。在这个现代信息传播技術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发达,仅用一部手机就能看世界,娱乐方式和精神生活都变得丰富多样,人们对“宴席曲”这种原始、纯朴的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愈发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世界的“虚拟影像”。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使得东乡族“宴席曲”的传承与发展变得困难重重。

解决这些棘手的难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传承与保护意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总书记关心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可欣. 东乡族民间歌舞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陈艺. 独特的东乡族音乐文化[N]. 甘肃日报,2014-04-21(011).

[3]张晓君. 回族宴席曲的传承及流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74-78.

[4]于海涛.东乡族民歌艺术特色研究[J].音乐时空,2013(06):80.

指导教师:陈波,博士、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

作者简介:宋佳楠,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YYXS24)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