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引导,深入感知

2021-02-22 03:58马晶晶
学生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渗透策略

马晶晶

摘要: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生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了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的特定形象符号。语文中的文本素材是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的重要载体。本文将结合探索经验,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意象的策略问题展开简要交流。

关键词:语文阅读;中华意象;渗透策略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很多事物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意象。比如,象征着阖家团圆的月亮,凄清萧瑟的秋天,以及团结力量、平和热烈、丰收喜悦的中国红等等。同时,这些意象通常都是借助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和推广,进而影响人们的认知意识和品质形成。如何有效进行中华意象的讲解渗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

一、注重朗读引导,初步感知意象符号

阅读的关键在于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仅能有效识记字形,还能有效解读和理解文字。在文本故事中,代表各种特定意象的文字符号,必定是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出现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相关的思维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理解。同时,中华意象在日常的生活应用和语言交际中,也会在不经意中出现,成为学生认知经验的一部分。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相关经验也容易被触动,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学生独立的朗读体会,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个性化学习经验的关键。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引导,能够初步感知意象符号。

比如,在《元日》的古诗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尝试独立朗读,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互相监督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前面的导入,学生们已经明白这篇文章主要是描述春节这天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就会自动把爆竹、屠苏、新桃和旧符等文字和整体的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明白这是庆祝春节的相关内容,代表着喜庆和希望。

二、注重生活解读,深入体会意象内涵

生活是一切思想认知产生、深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根本。作为中华意象的文化符号,必然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比如,在端午节出现的粽子,在中秋节出现的圆月,在国庆节出现的红色中国结,等等。这个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来源。同时,生活内容的引入,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抽象的文字解读产生厌烦。实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有效結合。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解读,进而深入理解相关的意象内涵。

比如,在《元日》的古诗阅读中,学生们在讲述日常的春节风俗的时候,都会提到贴春联、挂红灯笼、吃团圆饭、放鞭炮等活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习俗和现代习俗的关联指出。屠苏是一种酒,以前的人们是喝屠苏酒、吃团圆饭来庆祝热闹喜庆的春节。现在人们的饮食种类更加丰富,吃团圆饭的习俗却是一脉相承。还有,新桃换旧符,是指门前用来辟邪的两块桃木板,用新的代替旧的,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现在,人们的具体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用春联进行替代,辞旧迎新的寓意却是深入人心。如此种种,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体会就会深刻的多、全面的多。需要注意的是,在解释古代习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动画的形式,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效果。

三、注重拓展引导,全面理解意象内涵

中华意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不能凭借初步的感知和理解就可以达到内化于心,品质塑造的效果。受制于生活经验、认知经验有限,小学生对中华意象的理解也很难达到有效渗透、深入渗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进而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教师可以展开扩展延伸,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视野,深化学生的感知程度。

比如,同样在《元日》的阅读教学中,春节蕴含的热闹、喜庆、希望等思想,都是借助红红火火来传达的。中国红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颜色,代表着中国人民生生不息、顽强奋斗、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红,仅仅依靠解读春节习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借助《中国红》的相关诗歌,或者借助生活中丰富的红色物件等其他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红的无处不在,进一步体会中国红的民族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进行恰当的内容拓展。

四、注重综合实践,素质运用意象符号

素质教育下的中华意象学习目标,最终要回归生活实践,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意象符号,能够解读生活中的意象符号,能够创造应用意象符号。这并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指导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在丰富的综合实践参与中不断深化发展。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并借助作品展示分享,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意象的理解运用效果。

比如,在“中国红”的意象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收集或者手工制作各种红色作品,红太阳,红包、红灯笼、红春联、红窗花、红大门、红色衣服等等。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借助电脑或者拜访咨询等方式资料搜集,解说作品中红色的代表寓意,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明白中国红意味着平安喜庆、福禄康寿、和谐团圆、兴旺热烈的美好意愿。同时,在综合的实践参与中,学生的红色精神和红色信仰可以得到有效渗透。

总而言之,中国红等中华意象,是理解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中华意象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重要的教研课题。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策略,全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意象视角下的古典诗词教学研究[J]. 李思园.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6)

[2]关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 苗永青.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07)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渗透策略
农村初中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