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1-02-23 01:04任冬娜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4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材课堂教学

任冬娜

摘要:本文围绕着如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一话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吃透教材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奠基石。要分析出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要素的特点、现存问题及原因,围绕这些问题做好教学设计。其次,课堂讲授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课堂上要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增加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感。再次,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强心剂。教师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态度、言行,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及引导。最后,贴近生活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催化剂。要在大学日语的教学生活中从道德层面上教会学生客观的认识中日社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大学日语教学要接中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气”。

关键词:大学日语;德育教育;教材;课堂教学;教师榜样;教育生活化

德,是人的品质。德育是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风格、品行等进行不断地提升;德育是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觉悟、阶级觉悟以及政治品質进行系统的培育。德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它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方式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特别是在自媒体兴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大学生也在不断接受着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冲击,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已延伸到了大学校园。针对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各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要服务于“立德”。2019 年 3 月,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尤其是近年来高考日语考生逐步增多,大学日语俨然成为了高校当中除大学英语课之外的第二大外语课。在与异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中如何向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外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运用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进而指导他们的行为。既如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吃透教材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奠基石

日语教材不仅是日语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更是价值取向与道德教育的载体。教师要遵循日语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教材,找准切入点,将教材中现存的相关德育知识点、可实施点一一挖出,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并围绕其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在恰当的层次上渗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德育。教师也要克服日语教材中存在的对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相对薄弱的问题,以及教材的文化内容向日语倾斜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研,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德育落实到实际教学成果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古具有五千年的道德文明史,日本也是最擅长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形成自家之长的国家之一。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章之中,大学日语教材选择了哪些道德内容、道德要素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为什么要选这些,教师又应如何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教师以各自的大学日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围绕“新大学日语课程标准下德育的内涵?教材内容的德育表征?在现阶段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日语学科德育的培养目的?”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教研,分析出教材中所体现的德育要素的特点、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而对大学日语教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这一目标的实施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可行性途径。

教材的使用不应固步自封,也要与国际接轨,与发达国家的教材建设进行比较、借鉴。教师要多参考除了自己所使用教材之外的国内外的其它教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其所长,补己之短,这对我国大学日语教材的建设以及德育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堂讲授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讲授。这也教师向学生传授日语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课堂讲授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灌输正确思想、培养思想感情、提高道德认识能力的作用。大学日语教学的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课堂中的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日语知识传授中进行德育渗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要重视渗透知识中的“良知”,渗透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在大学日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将教材内容当作一种知识进行讲授,缺少道德情感共鸣。在课堂中重视大外日语教学中的“听”、“读”、“写”,唯独会忽略了“说”,缺乏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呈现的环节,更缺乏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致使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授,并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有的教师在课堂里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在活动中学生呈现的是否是学生的真心话,德育是否真正在学生心里留下痕迹也是未知,课程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疑惑、问题和矛盾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些问题都使得道德教育“失语”,不能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在意学生“说”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想。当学生和教师对话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的,无条件地向学生开放,聆听他的心声,给与回应。课堂上要结合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具体情景,既创设含有中日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相关的道德知识、建构道德意义,促使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和讨论互动,以此来进行道德教育。也可以进一步开展体验式教学,如角色扮演、实践活动和主题演讲等,在体验中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总结中升华道德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教师要结合日语课堂的教学特点,合理的加以利用。

3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强心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情感、态度、言行,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及引导。正如加里宁所说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要随时随地的检查自己,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因为学生的眼睛就是放大镜,就是录像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观察老师,并向老师学习。作为教师,尤其是二外日语教师,要克服单纯语言教学的观念,更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和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既要做理论上的巨人,又要做行为上的楷模,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如上所述,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加倍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课堂内外都要维护好自己的形象,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认真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人格方面的道德修养之外,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也是一种美德,处理好自身的情绪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情绪会左右学生的情绪,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传导给学生,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生和学科的关系,影响到这门学科给学生带来的道德感受。所以,教师要重视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爱和热忱帮助学生,关心学生,温暖学生。教师要时时刻刻以身作则,而不是在随时随地的监督学生实施道德规范的过程中过度的指责与苛求学生。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时刻发自内心的关怀学生的道德自我。作为关怀者的教师更加看重的应该是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会对学生的道德态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教师自然而然的会把教知识的过程和教做人的过程合二为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的以教师为榜样进行实践。学生首先会对向他表现出良好情绪、并具有温和态度的教师的行为有敏感的反应。接下来学生会更加注意教师这个人本身,愿意和这位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更愿意向该教师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认可这位学生,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赋予该生与其现实相符的最好的自我形象以认可,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认可的力量感,用以保护学生那些与生俱来但是相对又比较脆弱的道德理想。

贴近生活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催化剂。

大学日语中的德育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教材中的目的语日语多数情况下是在介绍日本的风土人情,礼仪文化,本身就有些脱离国内生活的倾向,我们要学以致用,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日语客观的描述日本现状,也要引导学生更好的讲述中国故事,要在日语二外的教学生活中将学生拉回现实,大学日语教学要接中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地气”。“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早在近百年前提出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带有一些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还是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在大学日语课程的德育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建构课堂生活的过程,开展多种渠道、多种路径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多种对话交流、生活实践活动中促成大学生自我道德经验的生成与反思。道德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且应是使学生理解道德知识,并将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道德认知,再回到实践中体验感悟,进而生成新的道德世界,不断实现自我道德超越,生成新的道德人。[2]冯建军指出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生活本身具有教育价值,德育就是引导学生超越现实生活逐步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3]

大学日语教育要想贴近生活,就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当下中国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中日文化、中日价值观、中日道德间的模糊认识,不要盲目的崇洋媚外,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树立好道德观。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当大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现许多非正常行为。笔者曾对我校大学生现实思想状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了许多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与思想道德相关的问题。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经常需要同学的帮助;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甚至出现网贷问题;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交流障碍和有抑郁倾向;有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困难相对较多;有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面临学习压力较大的问题,等等。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也会迫切的希望教师成为他们学业以及思想上的指导者和生活中的领路人。因此,大学日语学科教学更要充分利用自身外语教学的优势,兼顾大学日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异文化视角,站在培养世界公民的立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紧密联系实际,在引导学生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中日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思想上的需求,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高校日语教师在研究语言教学的同时,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德育教育的方法,坚持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中的规律,更加高效的游刃有余的进行德育渗透,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 477.

[3]李玉婷. 体验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教材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