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三甲”医院各显神通

2021-02-24 09:12刘敏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期
关键词:医疗智慧医院

文/本刊记者 刘敏

“科”“创”二字,指引各大学附属医院和“超三甲”医院未来之路,也激励着更多医院砥砺前行。

临床科研创新与重大技术攻关,是颇具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的医院的永恒目标。

2020年9月26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科创引领‘超三甲’未来之路”分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顶级医院管理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该论坛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范小红共同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艾开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范小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吕金捍,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立新分别参与了主题演讲。

秦净 副主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于凯江 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于凯江:智能时代引领 未来

于凯江在论坛上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涉及的工作及优势。他表示,临床医生诊断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用1小时能出诊断结果;而人工智能诊断结果时长仅仅需要25分钟左右。另外,人工智能在CT诊断方面,速度也远超于医师。因此,人工智能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除速度优势之外,在工作质量上也有一定优势。于凯江指出,2017年,美国做了一项回顾型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查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片方面,病理科副高以上的医师,须结合病例、肿瘤标志物等情况综合判断,诊断乳腺癌病例的准确率为73.3%。人工智只参考病理片,作出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就能达到88.5%。

在重症医学方面,人工智能的优势也得以凸显。于凯江透露,重症患者上机器通气后,需要给镇定镇痛药物和营养液。其中,肠内营养液供应须非常精准,医生、护士与患者之间如果配合得不好,容易出现腹泻等反应。人工智能调配的营养液就比较规范,可以避免不良反应。

另外,重症患者上机器通气后,要防止产生与呼吸机相关的肺炎。虽然操作指南会指导医师清理冷凝水的时间及注意事项,但一些临床医师做得并不规范。他表示,如果将来这些常规工作完全由人工智能操作,预计与指南规范接近的程度可达到100%。于凯江介绍:“另外,2019年一篇文章指出,目前,还有一种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对肿瘤早期判断和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86%。”

蔡秀军 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蔡秀军:打造国际化 医院

蔡秀军在论坛上回顾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的发展历程。他坦言,医院1994年开业到1998年作为初创期;1999-2002年为成长期;2003-2013年成熟期。2014年以后是跨越式发展期。医院创建初期很不容易,早期患者很少。他回忆,由于当时医院没患者,院内一名外科医师,就到旁边医院门口,把人家拒绝接收的患者请到本医院诊治。

如今,医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与国际接轨。管理层将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医院定为发展目标。蔡秀军介绍,2016年,医院腹腔镜肝手术课程及微创手术培训基地,通过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证;国内首个通过英国全科医师学院RCGP教育认证。2018年,该院日间手术中心通过DNV GL国际认证现场 评审。

蔡秀军还介绍了当前的医院发展路径。他表示,推进现代化医院建设要靠六大抓手。分别为国际化、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微创化、产业化。

首先,国际化方面包含国际认证,拓展高层次、多元化全球合作伙伴。医院依托国际化建院背景,参照美国先进的管理模式,较早建立了完善的医院制度体系—“邵医模式”成为业内医院管理标杆。

精细化方面保障安全、优质、高效,营造持续改进和创新环境。同时,还要体现医师、医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比如以前挂号费绩效是算给科室的,精细化管理后,免除了科室部分这方面的绩效,直接给到个人。这样医务人员的绩效就能明显提升。

智慧化方面,加强流程再造升级“最多跑一次”,互联网+医疗。人性化强调,人本管理和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微创化技术开展了以微创理念和优势医疗学科打造“医学高峰”。产业化方面,以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产学研、医工信交叉融合。

艾开兴 院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艾开兴:创新驱动医院 前行

艾开兴在论坛上介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是专科医院,也是单器官、单系统疾病诊治的医院。因此,医院规模并不大,总面积仅有160亩。他表示,该院是由结核病医院转型的,目前属于呼吸系统诊治业务比较全面的三级甲等医院。

为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解决医疗卫生发展矛盾,医院功能定位正在探索转变。艾开兴认为,医院发展模式应该由传统临床型医院,向创新研究型医院转变。

200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研究型医院概念。此概念经过多年推进,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研究型医院建设的要点,并在全国推广。医院科技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很大提升。

2009年,新医改提出,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研究型医院建设呼之欲出。

2011年,上海医改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智慧医疗概念,助力研究型医院建设。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医院研究能力和智慧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

上海市肺科医院面向未来,充分运用互联网与智能技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标志性成果为抓手,注重临床与科研的有效衔接,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型、研究型医院。

在服务模式智慧化方面,建造专科联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该平台打破“点对点”的传统诊疗模式,形成跨区域、多线程、即时性诊疗新模式。同时,满足异地患者医疗需求,推进医疗同质化进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分级诊疗模式。从而有效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服务技术智慧化方面,该院胸外科通仓交融手术室,为建设手术室和开创新术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艾开兴介绍,诊断方面,基于深度学习及大数据挖掘,开发肺病专科诊疗模式,打造人机协同的智慧化诊疗模式。治疗方面,运用智能新科技,打造AI治疗新方案。

曾勇 副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曾勇:科研支撑医院发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视学科建设,医院采取一头、一体、两翼模式推动学科发展。曾勇介绍,医院开展这种模式其目的是,推动医疗水平进步和医疗资源均等化。以国家医学中心为机头,建立一批国家队。合理布局项目建设单位,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支持薄弱学科发展为两翼。一体则是推进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局部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立,并且支持专科发展。医院落实医改及学科发展,需要重视三个提高,即“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曾勇强调,医院还要做到三个转变:从管理模式行政化粗放到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的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到重视质量效益的转变;投资方向从硬件建设到内涵式建设,即学科、人才建设的转变。

学科建设在医院管理中举足轻重。科室的成功管理决定医院发展与否,专科水平提高推动医院能力提升。医疗立院,科研强院,教学兴院。曾勇指出,医院积极推动学科群发展,国家强化学科建设的主要抓手分别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华西医院从最初的几百平方米专职研究场所,到如今已经发展到35万平方米专职科研场所。医院在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同时,医院还加强学科全程管理体系,主动全程服务,以疑难重症为方向,筛选目标患者。医院层面为目标患者成立了全程管理中心。曾勇认为,“科创引领超三甲”,医院的发展一定要有强大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

范小红 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范小红:育人才重科研强专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六院”)注重人才培养,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系列人才。范小红指出,其中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NSFC优秀青年、中组部青年千人,五年新增6人次。省部级人才在最近五年新增60人次。校局级人才计划五年新增39人次。

该院理念定位规划为,建设教学型、研究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临床教学及研究机构。范小红介绍,教学能力方面,突出临床教学和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开展多个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能力提升。

上海六院骨科尤为强大,该科室规模,相当于一家中小型医院。范小红总结,骨科共有8个亚专科,12个病区,床位780张,152名医师。年门诊量55万,急诊量9万。年手术率将近5万台,平均住院天数控制在接近6天。同时,上海六院也发展医联体,早在6年前就构建了医疗集团。目前,医联体医院骨科的总床位有480张。并且,医院还建有合作的骨科基地医院。

截至目前,医院在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方面获得多次荣誉,其中包括: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普奖,共6项。省部级奖励25项;校局级奖励9项。教育、人才是医院核心基础,临床研究是医院发展很大的动力。范小红补充,目前,上海六院有13个GCP专业。同时,有39个科室通过了医疗器械临床实验机构的备案。临床研究方面,无论是相关的组织架构、制度,还是机制和SOP建设方面都比较完善,因此能有效、有利地确保临床研究的开展。

吕金捍 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吕金捍:互联网医院长足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构建了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吕金捍指出,互联网医院是以结算服务为纽带的互联网平台,把医联体内的多种物价体系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行统一支付、统一对账、统一结算,以及闭环式支付结算服务。从而形成高技术、低成本、高效率、高满意度的新型医联体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

医院深度发展、互联互通,建设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运营决策管理平台。同时,实现五院区、多系统接入同一平台;建立运营决策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支撑精细化管理。

医院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支撑方面,2011年,医院整体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了远程诊断、会诊和教育,实现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统一医疗质量监管平台、核算中心,2012年获得全国卫生信息化推进奖。

2015—2016年,全面完成五院区信息化全覆盖,形成紧密型医联体一体化信息体系,实现跨院区由“转院”向“转科”的转变。

2017年,深度发展、互联互通,建设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运营决策管理平台,实现五院区、多系统接入同一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运营决策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支撑精细化管理。

吕金捍透露,2018-2019年,该院融入互联网医院的流程,扩充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同时,获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联盟(北京)心血管病互联网医院。

杨立新 党委书记、院长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立新:智慧医疗物联网发力

目前,智慧医院评级共六级标准。智慧医疗包含三方面,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社区(家庭)健康系统。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现在建设智慧医院正是如此。

基于医院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基本建立。杨立新介绍,患者在一定区域内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医院能够联合其他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2018年,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物联网上线,该院在移动护理、SPD运营方面,不用运营商的流量,拥有自己的物联网。智慧医院建设发展,必须能创造、执行,同时还会思考。杨立新表示,目前尽管技术发展很快,但每家智慧医院的建设依然存在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建设标准不统一等。地市级医院医联体建设信息化很难打通。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HIS系统,信息化建设孤岛很大。

欧洲最早提出第五代医院概念,目前,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在建设。2019年的7月,5G智慧医疗获国家批复,这为医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重视5G应用。医院在学科建设、医疗安全发展平稳的情况下,再加上真正的智慧医院,信息化、智能化,也许就真的做到了“超三甲”。杨立新透露,淮南市智慧医疗项目,投资将近2亿元。目前,医院和淮南市所有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已经全部接通。

猜你喜欢
医疗智慧医院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萌萌兔医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认一认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