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技术·效率:三足鼎立成就持续卓越的医疗服务

2021-02-24 02:28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室医疗手术

医疗新技术、日间手术、高难度手术的管理如何更进一步,并转化为绩效“国考”的指标优势?DIP相较DRG是否更接地气,又应如何发扬?本场分论坛呈现出更深一度的精彩!

在绩效“国考”的具体指标指引下,医院核心业务——医疗服务的考量被置于多维度的体系之中,细致而具体。但究其根本,我们不难找到其中的三个支点,那就是难度、技术与效率。

2020年12月26日,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主办的“首届中国医院绩效大会”分论坛一:“难度·技术·效率:卓越医疗服务的三个支点”,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地区的资深医院管理者共同交流探讨了绩效管理与服务的相关热点、难点与实践经验。

金昌晓:优化流程改善就医体验“进无止境”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2020年夏天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也在首次绩效“国考”中摘得全国第四的上佳成绩。从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在论坛上的演讲内容来看,“国考”优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医院长期、系统地优化诊疗流程以及持续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坚持。

长抓不懈出实绩,金昌晓介绍,北医三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包含了智慧医院服务、住院管理中心服务、全面预约服务以及优化就医流程等专项。

金昌晓 党委书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以智慧医院服务为例,医院嵌入了手机即时通信工具的住院一站式服务,构建起诊疗一体化服务,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快捷创建电子就医卡,多渠道共享获取电子票据,住院患者线上订餐等功能。

深入诊疗环节,构筑更加高效、安全与满意的闭环。金昌晓特别介绍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的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合作的住院管理中心。

通过前期调研,流程节点分析,识别问题以及确认风险,医院构建起这一多科室(职能处室、医技科室、临床科室)合作创新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二次住院以及入院后停手术的情况减少,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也得到进一步的压缩。

依托住院管理中心建立的患者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全过程管理评估体系,已经应用于日间手术及手术相关科室快速康复患者。

在优化就医流程的各环节中,金昌晓特别介绍了志愿服务体系。北医三院构建起青年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及医务志愿者共同组成的志愿服务体系,从不同的视角与体验出发,给予医疗流程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与推动力,让管理更加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倪如暘:日间手术重在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

倪如暘 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务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在2018年度的“国考”综合排名中,获得全国第43位的好成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务处处长倪如暘在本场论坛上特别分享了医院日间手术的推进及管理经验,并对疫情防控形势下的日间手术管理与实践进行了介绍。

在她的介绍中,同仁医院日间手术的开展迈过了初期探索、进阶开展、开拓创新三个逐步提升的阶段:2009年医院即开始探索日间手术;2013年加入中国日间手术联盟并成为副主席单位;2018-2019年建设起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平台,该平台集成预约、入院、宣教、术前准备、手术、术后观察、出院、随访等功能,构建起一站式服务体系。

倪如暘介绍,医院以质量、安全、效率为日间手术管理策略的三大宗旨,同时强调严格准入管理、质控指标监测、不良事件管理以及应急预案管理。其中,严格准入,包括病种、患者及术者的准入,设置高于普通择期手术的标准,还包括以个性化麻醉的评估标准护航。

不断改进流程也是日间手术管理的要义。倪如暘同时表示,这一套持续优化的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背景下同仁医院日间手术的有序开展。

孟繁荣:力促高难度手术开展形成长效机制

孟繁荣 科长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医务科

南京鼓楼医院在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列综合医院第10名,等级为A++。优秀的成绩背后,是一套精细的管理思路与重磅举措。

着眼国家医改政策强调三甲医院功能定位的转向,南京鼓楼医院医务科科长孟繁荣介绍,医院于2017年借由质量月活动,展开相应的措施,如将微创手术占比、四级手术占比等条目列入每月科室基础管理考核项目,提高医院手术开台准点率,激励医院医疗新技术开展,鼓励医师收治疑难重症患者,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双向转诊等手段,以期可以切实提高医院手术能力与手术效率。

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环节取得的突破,也超越以往的创新点,孟繁荣具体介绍,鼓楼医院为此专项成立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管理小组,医务处、普外科、骨科、麻醉手术科等科室负责人为副组长,其余手术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管理小组成员不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讨论手术室效率管理问题。手术科室、麻醉手术科、医务处、信息中心各司其职,通力协作,让这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即取得突出成效。2018年,医院四级手术台数在全国位列第29位。

2019年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为32.70%,2020年前三季度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为40.57%。

不断提升医疗品质,医院还在众多领域不断探索。孟繁荣特别介绍了医院创新的临床药师制度,那就是在科室设立临床责任药师,在病区设立药师工作站,让药师与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形成三位一体的共同责任。临床药师的日常管理归科室;行政管理、业务培训、岗位调配则归并在药学部。此举让医院药品相关管理指标持续向好,合理用药审方系统上线应用,门急诊处方合理率93.80%,住院医嘱合理率高达99.19%。

纪铁凤:以绩效考核为抓手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纪铁凤 副主任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务部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纪铁凤在演讲中介绍,为了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全面改善医疗服务,作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医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以总会计师和分管医疗、护理的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专项小组,下设绩效改革、分级诊疗以及提升患者体验等多个分组。

运营管理中心主要通过构建绩效评价体系、选择绩效工具、确定各岗位绩效方案三个步骤推进绩效改革。伴随改革逐步深入,医院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国考”系列指标持续向好。总结经验,纪铁凤表示医院绩效改革方案融入了以下几方面创新,也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其中首要的是通过绩效制度设计传导管理导向,借鉴RBRVS和DRG建立医院的工作量点数计算方法,整体评价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

与此同时,医院多部门联合,根据各临床科室的往年指标进行测算,最终建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比如手术科室关键指标、麻醉科关键指标、药品管理部门关键指标等等。

医院值得同级医院借鉴的举措还包括:构建院前日间手术管理模式,开设日间手术预约中心,实践日间+医联体协作模式;医工研发结合,使用闸机管理系统,实现健康码、预约信息联机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盖晓红:构建医疗技术综合管理的模式与成效

盖晓红 副部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

医疗服务的核心与关键在于医疗技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副部长盖晓红在演讲中介绍了医院近年来积极实施一系列相关管理举措。

创建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相匹配的医疗技术管理模式,西安交大一附院建立起规范全面的全院医疗技术(限制类技术、重点质控技术、普通类技术)目录平台,即盖晓红介绍的“一个平台”,与此相配套,医院相关管理体系还包含了两个原则、三个重点、四个抓手以及五个目标。

两个原则为“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三个重点是限制类技术、重点质控类技术以及手术类技术,四个抓手包括政策引导、强化培训、严格准入及加强监管;相关管理五大着眼点为服务能力、技术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协同创新。

盖晓红介绍,近年来医院自主研发技术不断涌现,2017年,医院建立“外科梦工厂”并获批“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搭建大数据研究合作平台引进数据管理暨分析平台,开展基因生物与临床相关研究;开展交叉学科医学研究,倡导医工结合、医学转化的创新研究,成功研发了磁压榨、磁锚定、磁导航、磁悬浮、磁示踪等临床5大类17项技术。在理工医结合重大疾病防诊治方面,她表示,医院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展了实时功能显像、精准立体规划、微创物理治疗、仿生3D打印假体等。相关团队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吴丹枫:DIP 付费模式下的成本管控新探索

吴丹枫 处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财务处

《基于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DIP)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与成本绩效管理新探索》,这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财务处处长吴丹枫的演讲主题。

她首先阐述了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DIP)的目标是实现政府、医保、医院、患者四方的平衡,通过强化内涵质量效益成本管控,达到医保有所结余、医院有所结余的良好状态。

相比较国家医保局更早推进试点的DRG付费,DIP与之比较有哪些异同呢?吴丹枫阐释,就不同点而言,DIP按“疾病诊断+治疗方式”自然入组,各病种点数事先确定公开,每一个病种组合对应有医保支付的标准。因此,利用DIP分值付费工具,可以不断调整和提高DRG疾病分组的分支水平,为DRG的推行打好基础。

对医院而言,如何主动改革以适应新的付费制度呢?上海十院的实践举措中就包含了推动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以及探索新型绩效评价等方面。通过实时分析病案分组数据,实现新技术新项目快速识别、反馈与应用;将CMI等指标引入绩效考核体系,督促临床科室提升诊疗能力及服务水平,这些均为探索基于DIP精细化管理的可行与必行之策。此外,医院还积极推动加速康复ERAS,并在院内推进专科中心化建设。

吴丹枫表示,基于大数据分组的原则,分析“病因结构、诊断结构、治疗结构、经济结构”,基于“以成本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建立快速反馈机制,是加速推进医院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策。

辜晓惠:系统推进分级诊疗成就更优医疗实践

辜晓惠 主任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务部-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

当绩效“国考”对三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实践运行以过硬指标予以衡量与考核,系统推进分级诊疗将助力大型三级医院更优的医疗实践。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务部-互联网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双向转诊办公室主任辜晓惠就详细介绍了医院近年积极实施的相关举措。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联体辐射21个市、州,有成员单位180余家,远程会诊单位520家,深度托管医院13家,在成都市范围内吸纳基层卫生机构66家建设了紧密型医联体。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技术建设四川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与紧密型医联体,医院在全川建立了23个区域医疗分中心。

落实数据共享规范以及慢病管理医疗质量质控等标准,辜晓惠特别介绍,区域协同平台通过上下级医院专家建立“专病共管团队”,实现患者全流程持续照护。在这一“三级区域全病程管理”的服务体系中,平台实现多重功能融为一体,其中包括:针对无HIS系统或者医院电子病历尚未结构化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语音输入患者诊疗信息,AI语音将患者诊疗数据结构化。

辜晓惠表示,创新平台运行实现了患者、政府、大型医院、小型医疗机构各方满意的“多赢”局面。对三甲医院而言,复诊率、床位周转率、双向转诊率、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天数、药占比、耗占比、年度治疗总费用等各项指标更是持续向好。

王颖:华西医院提高手术室运行效率的实践

王颖 干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务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运营管理、精细化管理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而不断深化改进,更是医院值得业界称道与效仿之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务科干事王颖在本场论坛上以《基于智慧化管理提高出院患者手术占比》为题分享了医院围绕提升手术室运行效率作出的一系列管理改进以及取得的出色成效。

2018年上半年,华西医院的首台择期手术准点开台率不到50%,对此医院医务部门对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患者三方与手术延时开台的关联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展开了深入调研,结论显示:手术进程不可视、术前监督落实不到位、术后考核无数据支撑、麻醉术前访视评估不全面构成了绝大部分的原因。

对症施策,以标准化、信息化、可视化、系统化为原则,医院首先整合HIS、LIS信息,形成麻醉评估数据库,提供术前访视评估决策参考,继而建成了手术开台数据库,并让准时率报表自动生成。一段时间后,医院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跃升至97.4%。

提升手术室运营效率事关医疗整体效率,王颖介绍,医院陆续展开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强化对手术全流程(开台、转接台)绩效的规范管理,提高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减少连台手术间隔时间、增加同期手术量、提升出院患者手术占比、降低择期手术围术期死亡率、提高患者手术体验满意度等。演讲中,她还介绍了可视化及其学习等信息化手段赋能医院管理的实践。

本场论坛由石药集团独家支持,在论坛开场,石药集团营销运营中心总监张向辉发表了精彩致辞。论坛上、下半场分别由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于家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务处处长倪如暘担纲主持!

于家傲 党委副书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张向辉 总监石药集团营销运营中心

猜你喜欢
科室医疗手术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手术之后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