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过敏性紫癜关系探讨

2021-02-24 00:45刘伟华
陕西医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紫癜感染率支原体

张 燕,刘伟华

(西安市第一医院,陕西 西安710002)

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全身性小血管性炎症,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认为主要与呼吸道感染、食物、药物及疫苗接种等有关,周麦宁等[1]通过临床病例研究发现感染在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中居首位。临床观察发现部分患儿在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史,近年来有学者研究[2]发现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旋杆菌、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过敏性紫癜的诱因之一。刘安生等[3]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伴腹部不适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目前对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较少,故本文通过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过敏性紫癜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5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将其作为病例组,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3~14岁,平均(8.14±2.693)岁;收集同期30例体检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14岁,平均(6.97±3.178)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根据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分为MP感染组,阴性则为非MP感染组。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参考文献[4]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②年龄2~15岁;③近2周无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使用史。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②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者;③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者;④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肝脏、肾脏疾病者;⑤研究依从性差者。依据伦理学原则征得患儿及家长同意,且本研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研究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静脉血3 ml,离心后取新鲜血清采用胶体金法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检测试剂盒购买自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中所有HSP患儿均抽取肝素抗凝静脉血2 ml,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3+、CD4+、CD4+/CD8+。所有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2 结 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MP-IgM感染率比较 病例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25,P=0.004),见表1。

表1 两组MP感染率比较 [例(%)]

2.2 过敏性紫癜患儿中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在年龄、性别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2。

表2 病例组一般资料比较

2.3 过敏性紫癜患儿中MP感染的年龄分布特点 两组在年龄分段上相比,7岁及以上的儿童MP感染率明显高于7岁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3,P=0.001),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MP感染率比较[例(%)]

2.4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的影响 过敏性紫癜患儿中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之间的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99,P=0.022),MP感染组肾型所占比例最高,见表4。

表4 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不同临床分型比较[例(%)]

2.5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MP感染者,CD3+、CD4+、CD4+/CD8+均低于非MP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MP感染组与非MP感染组细胞免疫水平比较

3 讨 论

HSP常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病变可累及皮肤、消化道、肾脏,伴或不伴有关节痛、关节炎[5],其发病机制认为可能是某些刺激因子如各种病原体感染、过敏源等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患儿,引起的全身性系统性血管炎。多项研究表明,药物、感染和环境因素作用于有一定遗传背景的个体后,会激发B细胞多克隆扩增,促使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患儿的小血管中[6-7],引起免疫炎症反应而致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较链球菌感染率高[8],肺炎支原体与过敏性紫癜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介于病毒、细菌之间的微生物,它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9],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其致病机制可能包括两方面:①直接感染:肺炎支原体可通过黏附及移动而产生内毒力,释放外毒素及局部代谢产物等导致细胞毒性死亡;②间接感染:肺炎支原体抗原与人体的心、肝、肾等多器官均存在部分相同的抗原结构,一旦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交叉免疫反应,可造成全身各器官的损害,如心、肝、肾脏器的损害,甚至有皮肤损伤和脑损伤[10],因而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多为呼吸道感染表现,也可表现为脑炎、多发性神经病变、心肌炎、肝功能损伤、肾炎、各种皮疹等,但有些可能无明显的症状。当机体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Ig)M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其水平和表达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因而临床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是用于判断病情及其发展的重要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还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与过敏性紫癜的首次发作与多次发作均密切相关[11]。本研究结果显示过敏性紫癜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为39.3%,高于同期收集的健康儿童对照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10.0%,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与HSP发病有关。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无性别、年龄的差异,但对年龄进行分段并分析统计MP感染率,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中7岁及以上的学龄段儿童好发肺炎支原体感染,这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好发年龄段一致,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好发年龄可能与疾病种类无关,当然这需要进一步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佐证。这一研究发现提醒我们临床上应加强对该年龄段儿童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测,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可以提高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观察发现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分型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关,本研究通过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分型中MP感染的情况,发现MP感染与非MP感染的临床分型比较有差异,提示可能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演变过程;研究中发现合并MP感染的HSP患儿肾脏损害所占比率(54.5%)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17.6%),提示MP感染可能与HSP肾损伤的发生有关,这与梅昭均等[12]等报道的MP感染引起的过敏性紫癜患儿肾损害发生风险高的结论一致。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MP感染后,引起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紊乱,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3]。陈彩燕等[14]研究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免疫紊乱,当合并MP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体液免疫紊乱,MP-IgM水平的升高是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高危因素。本研究旨在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细胞免疫可能存在的关系。T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包含不同免疫功能的亚群,其中CD4+T淋巴细胞具有促进免疫反应的效应,而CD8+T淋巴细胞则是一种抑制性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效应,并可对毒性细胞发挥抑制效应,正常状态下,两者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研究[15]发现CD3+、CD3+/CD4+比例降低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肾脏受损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MP感染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其细胞免疫中的CD3+、CD4+、CD4+/CD8+均低于非MP感染组,提示MP感染可能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免疫功能有关,其可能导致HSP患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功能,导致免疫炎症反应发生,推动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发展。临床常予以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研究[16]发现合并MP感染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予以阿奇霉素序贯联合多药治疗,可改善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再次佐证了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通过引起过敏性紫癜患儿免疫紊乱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影响着过敏性紫癜的转归与预后。

综上,过敏性紫癜患儿应早期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积极有效的予以足疗程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是促进过敏性紫癜的尽快痊愈和减少反复发作的关键;此外,也可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多器官功能损害,提高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紫癜感染率支原体
正确认识儿童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48 353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