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探究

2021-02-25 22:41赵倩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3期
关键词:信息源音乐创作

赵倩

【摘要】音樂创作是音乐家通过搜集资料、整理、编写的的过程活动用鲜明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表现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本文简要论述了音乐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 从无意识的信息源、创造性、能动性、鉴别性、选择性以及自动调节作用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学习者提供理论性参考。

【关键词】无意识;音乐创作;信息源;自动调节

引言

当代心理学通过科学实验已证实无意识活动的客观存在。意识与无意识构成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对立统一的双方具有相。心理活动对引导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有时是显著的,有时却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心理活动包含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结合与统一斗争。

音乐创作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理活动, 是音乐家全部才情、智慧、心理的投入, 同样离不开无意识的作用,无意识就是音乐家在创作中的灵感,音乐家这种在创作中的“灵感”就是无意识的源泉。这种无意识的“灵感”需要音乐家长期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后才能产生, 需要长期的创造努力为前提的。所以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无意识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一、无意识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信息源作用

无意识储存的大量信息是创造活动取之不竭的源泉康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个世界"。无意识储存着作曲家积累的丰富信息,这一部分是作曲家通过有意识积累的视觉表象与听觉表象进入阈下,成为无意识的储存信息;另一部分是通过无意注意、无意感知与记忆积淀而成。这些信息一旦符合某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与表现结构的要
用


求,便可提供给意识选择、运用,纳入创造的活动中;或者,当意识寻求的观念与它和谐时,又会被吸引进入阈限之中。如亨德尔写了一些旋律之后,并不立刻运用,却让它们在自己的脑海里保存若干时间,渗入到无意识中,一直到最适于应用时,才让它们在意识层面涌现。其实,这些旋律一直在寻找适当的时机与适当的载体,机遇一到自然水到渠成了[1]。

二、无意识在音乐创作中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作用

车文博教授认为,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与体验功能。无意识的生理机制是"未被意识的定势、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较弱的兴奋部位、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词明显联系起来的活动,是人的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主要是右半球非言语思维的产物"。根据中外心理学家不同角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无意识是人们意识阈限下一切心理活动,它既包括被压抑的人类本能需求,也包括未被意识到的无意感知、记忆、想象与体验等心理因素。它有不同于意识系统的构建规律与有序运动。在音乐创作中,无论是音乐家对现实事物的音乐形象创造,还是情感的表露,音乐艺术的传达,无意识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音乐创作中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作用都无可取代的。

无意识活动中的表象运动、联想和想象活动,在意识和理性的约束之外,具有更自由、更丰富的形态,情感的支配力更强烈、突出,因而在音乐创作中更具有创造性与能动性。并且这种心理活动亦是有序的自组织活动和有规律的运动,在音乐创作中无意识可以与有意识活动的创造相协调。当储存在无意识领域中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的动态形式,被外在的刺激信息激活,产生与创造表现相对应的活动时,就会与意识领域的活动形成共振,并进入意识阈限,由潜能转化为显能。

三、无意识在音乐创作中的鉴别和选择作用

无意识的审美直觉在创造中的鉴别与选择作用作曲家有意识的追求、探索常常由他们无意识中的审美直觉来鉴别和选择。当表现形式的追求与这种感觉完全吻合时,就涌现了符合美感的乐思。而这种寻找过程中的取舍,并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判断,而是全凭直觉的感受。正如前苏联作曲家捷尼索夫谈到的;"想象力不断向我们提供新的组合,而我们(常常下意识地)把它们加以比较,并在心里加以分类。有用的组合就变成了草稿,无用的,稍加思索之后就抛弃了[2]。

四、无意识在音乐创作中的自动调节作用

当作曲家的技巧、技能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规律的运用达到自由无拘的程度时,会出现自动化的操作程序,从而进入不受意识控制的无意识自动调节状态。如柴可夫斯基就曾经描述过这种状况;"有时,我满心好奇地看着这一种创造的急流,不管我当时可能还在作着的任何谈话,不管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人们,自动地走进我脑海里划给音乐的部位。有时这是对于手边已经在计划的小作品的润饰和旋律的详细发展,有时又会有全新的,从来没有过的音乐思考出现,这我得勉力把它留在我的记忆里。它究竟打从哪里出来,这是一种神秘呢。"[3]在此,他一方面指出这种创造的无意识状态与意识的交替、并存,又谈到它的自动、有序的调节功能。

小结

无意识与音乐创作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探讨这一问题时, 应该防止两种片面倾向: 一是夸大无意识的作用,把音乐创作看成纯粹的自发性活动; 二是不恰当地贬低 甚至否定无意识,把音乐创作活动归结为完全理性的意识过程。而要正确地把握无意识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就必须对无意识活动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要深入阐明音乐艺术的本质。因此,音乐艺术创作不是纯粹无意识的活动,意识与无意识两者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4]。音乐的创作要求音乐家把原先通过感受和体验所把握到的东西,经过理性的改造和加工之后,重新返回到无意识。音乐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之为创作而不是制作,就是从摆脱人工进入自动开始的,只有到了无意识状态,音乐家的创作才进入化境。无意识是潜伏在人类意识阈限之下的一个精神领域,我国有些人把它仅仅理解为没有意识到,这是对无意识的严重误解。只有从音乐艺术的本质出发,才能真正说明音乐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总之, 在音乐创作中,无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它带有本能的性质, 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无意识理论的提出,推进了音乐艺术创造向人的心理深层拓展。

参考文献

[1]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57.

[2]捷尼索夫.论作曲的过程[J].中国音乐.1984.(02):88.

[3]柴可夫斯基、 梅克夫人著.我的音乐生活[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4]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M].三环出版社. 1989.12.

猜你喜欢
信息源音乐创作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立足中国视角 跨越文化边界——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结构思维与当代走向》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睡眠者效应
新时代如何做好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研究
特定领域科技前沿跟踪信息源挖掘与获取策略研究
舞蹈资源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和舞蹈教学的作用
网络新闻信息源使用实证研究
信息质量感知视域下就业信息质量的评价
浅析德彪西音乐创作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