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祖辈角色在隔代教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2021-02-26 21:53孙亚敏
中华家教 2021年6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教养

孙亚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女性就业比例逐步提高,一些年轻的父母无法平衡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加上二孩、三孩政策的实施,导致隔代教养已逐渐成为多数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模式。2018年,有调查研究显示:“近八成(79.7%)城市家庭的祖辈参与孩子的教养。”这种教养模式业已成为家庭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关于隔代教养的研究多聚焦于这种教养方式的弊端,多将祖辈看作身体衰弱、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边缘群体,而少有对祖辈资源的开发和建构的相关研究。

早在2002年,“积极老龄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立为全球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基本策略,其核心概念有三个:健康、保障和参与。其中“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精髓,它强调重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倡导老年人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中,为国家、社区、家庭及其本人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积极老龄化理论以更具历史性和当代性的视角,阐释了老年人的角色、价值和生命意义,它让人们认识到老年人口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隔代教养是家庭教育有效开发和利用老年人资源的一种重要途径。祖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孙辈的照看上,还需要向“参与、健康、保障”拓展:祖辈是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者与构建者,是被赋予监看权、学习权和教育权的风范长者,是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体现者;祖辈在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使祖辈的潜力在祖孙互动中得到挖掘,促使祖辈发挥自身优势并获得身心健康持续的发展;此外,祖辈在参与家庭教育时,将会获得国家、社区、学校各界为老人提供的学习机会,使得老人的学习权得到保障,进而使得祖辈家长的教育权及其积极作用得到凸显。由此不难看出,老人参与孙辈教养与其积极老龄化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相比没有照顾孙辈经历的老人,提供隔代教养的老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在隔代教养中,如何体现祖辈的积极老龄化呢?本文拟借助角色理论,来探究祖辈角色在隔代教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其与积极老龄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构建隔代教养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建议。

“什么是角色”就像“什么是文学”一样众说纷纭。美国社会学家拉尔夫·H·特纳认为:角色是被期望行为的概念,因为把角色赋予某人便意味着一种期望。拉尔夫·林顿则认为:在社会中,个人被置于某种地位上并通过与其他地位的关系而占据这个地位。当他实现构成地位的权力和责任的时候,他就在扮演着某种角色。而在塔尔科特·帕森斯看来,角色是附着于社会地位之上的被期待的行为或者行为规范。英国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主编的《新社会学词典》则把社会角色定义为“是与社会职位、身份相连的被期望的行为”。

尽管学者们对角色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角色是和身份密切相关的被期待的行为模式。人们期待有特定身份的人扮演与之相配的角色去行动。因此,我们所说的隔代教养中的祖辈角色,即是人们期待祖辈在家庭养育中所做出的行为、发挥的作用。如果用这种饱含社会期待的角色内涵来阐释隔代教养中祖父母身份的话,不难发现这与“积极老龄化”理念不谋而合。祖辈在隔代教养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对角色期待的满足程度越高,其积极老龄化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在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祖辈角色在家庭隔代教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

(一)祖辈角色所拥有的丰富的经验和超凡的智慧是家庭和孩子成长的财富

经典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源自一首古老的犹太民间歌曲,故事讲述约瑟出生时,爷爷为他缝制了一条温暖舒适的毯子。随着约瑟的长大,破旧的毯子在爷爷的手中又一次次地变成奇妙的外套、合身的背心、安息日领带、好用的手帕、一粒崭新的纽扣,乃至一个奇妙的故事。其中,妈妈每次将又旧又小的东西扔掉时,约瑟都信心百倍地回应她:“爷爷一定有办法。”语气肯定果断,不容置疑,透露出说话者对祖辈发自内心的信赖和崇敬,而这种信赖和崇敬的获得则需要依靠爱和智慧的支撑。因为在约瑟的眼里,爷爷总是能把旧的看上去可以丢弃的东西重造为新。爷爷以他的慈爱和巧手创造着奇迹和喜悦,也表达着他对约瑟的祝福和希望。从这个只是讲述一块普通的蓝色布料的经典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恒久地充溢在平常日子里的智慧和感动,看到了关怀和温暖,看到了节俭和珍惜,看到了记忆和怀念,看到了爱的力量和爱的艺术。

其实,“爷爷一定有办法”何尝不是家人,尤其是孙辈对老人期待的一种隐喻呢?在家庭冲突或出现紧急情况时,祖辈就是可以信赖的依靠,他们不但能够提供保护和关心,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现代的孩子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生活在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身边,虽然祖父母的角色较从前更加多样化,但是在孙辈的心目中,爷爷奶奶依然是“有办法”的。

(二)祖辈角色能够在家庭养育中营造和谐、欢愉的家庭氛围

家庭除了期望老人擁有丰富的经验和超凡的智慧之外,还期望他们真诚地关爱家中的小辈们,并尽力去营造一种和谐、欢愉的家庭氛围。这种超越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奉献态度,被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称为“生成”。尤其是作为祖父母的老人,因为“他们不再关心关注道德价值,不再负责纪律和规则,不再致力于塑造形象”。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比父母更可爱、宽容、温柔、耐心、大方。他们给予孙辈的是自由的、不求回报的爱和欣赏,正如精神分析学家特瑞兹·本尼迪克所说:“祖父母期与父母期隔了一个阶段。从直接的压力下解脱出来,祖父母喜爱他们的孙子(女)胜过喜爱他们自己的孩子。”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让许多有成就的人物以他们的(外)祖父母,而不是父母作为激励自己的楷模。例如,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童年自传《词语》中,怀着无限的深情和敬意回忆他的外祖父;捷克文学家聂姆佐娃在她的自传小说《外祖母》中,表达她对外祖母深深的依恋和怀念,因为“对孩子来说,(外)祖父母似乎要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有勇有谋,却又平易近人——既令人敬畏又使人感到亲切,既神通广大,又通情达理”。

祖辈对孙辈的爱不仅滋养着孙辈生命和成长,同时也在生成着新的自己。这种爱就像是生命的光源,祖辈在用闪耀的光芒照亮孙辈的时候,自己业已沐浴其中了。对此,弗洛姆说得再恰切不过了,他说:“给,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即给予者应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这反过来又会影响他自己;正因为他给了,他就不得不接受还给他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欢乐。”祖辈在爱孙辈的过程中得到被爱,当这股爱的暖流在他与周围的人之间缓缓流动时,老人在满足感和幸福感中进行着自我改造和重塑,由此,生命得以升华。

这种给祖孙双方都带来欢愉和享受的关系,不仅打通了家庭成员之间多维的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化解了两代亲子关系的冲突与隔阂,也有利于维持一个和睦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社会化负有主要的责任,不可避免的冲突也会在顺从父母的标准和孩子愿意接受的程度之间发生。而祖父母则可以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客观的旁观者”,站在一个父母感到相当困难的位置上来对孙辈造成影响。他们可以自由讨论,但并不一定有结果,一般也不会有暴力出现。双方都避免一些敏感的领域,创造出被一些研究者所称的“非军事化地带”。这样,他们就很容易敞开心扉,共同交流,讨论父母努力要灌输的价值观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正如一项关于中国城市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的那样:“在进入幼儿园前接受‘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育’的儿童,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接受‘单一的父辈教养,祖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祖辈为主、父辈为辅的联合教养’‘单一的祖辈教育,父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的三组儿童。”

(三)祖辈角色是家庭的历史学家,传承并塑造着印刻在家庭和孩子骨子里的家文化

在后辈们寻求根源性生命认同中,祖辈本身就是作为“根”的意象存在的,而他自身的经历和他讲述的故事,又为后辈们的身份归属增添了某种神秘感和纵深感。

提到家庭历史,美国心理学家朱迪丝·维尔斯特不无欣慰地说:“我们很高兴得知我们的曾祖母伊维琳随一个轻歌剧团演出;或者我们的父亲是一名世界产业工会的会员;或者我们的母亲的叔叔纳特——像威利·罗曼的兄弟本一样——走进丛林,出来时已成为一个百万富翁。我们倾向于认为,取得这些令人艳羡的成就的品质是我们的传统的一部分。”“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父母,从新的角度观察他们的经历如何塑造了我们。”正是每一代祖辈角色蕴含的家族文化,成了家族传统的一部分,成了子孙眼中家族文化的象征。

另外,当祖辈参与隔代教养时,祖辈角色中蕴含的家族之“根”会给予孩子生命的归属感,让孩子有获得支持的源泉和信念来源。在血缘谱系中,個人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支派的产物。这样,当独自面对生活时,他完全可以利用所有家庭传统中好的要素——进取心、勇敢、聪明——来获得帮助。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曾掀起过重建家谱的热潮。这原本是贵族家庭的消遣活动,但如今“成千上万的法国人以他们的祖先为荣,哪怕他们的祖先很卑贱。他们喜欢寻根,喜欢将自己重新纳入那块由于地理的和社会的流动而使他们离去的乡土”。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现代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制于实质性的利益价值交换,人们仅仅从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来确认自己独特的身份和人格,而缺少某种纵深的彼此相属的基础和自然宗亲的渊源。因为一种真正健全的自我认同不仅仅需要知道“我是谁”的存在现实,而且还要弄清楚“我从哪里来”的生命背景。

姓氏的代代继承与名字的连用或重用现象,则清楚地显示了人们如何看重同一血统的认定,更显示出祖辈在与孙辈的互动中对家族血统的传承。姓氏靠着亲子相传而成了一项象征性的祖传遗产,代表着家族的人格、地位和荣誉,所以,人们往往要求自己不辱没自己的姓氏,在某些社会阶层,甚至认为姓氏是应该“被捍卫”的。英国、俄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广泛存在的连名制,更是把一个人的“来龙去脉”标识得清清楚楚:通过名字,一望可知这个人的血脉传承。另外,还有一种取名的规范是孙以祖名,比如在我国的古代,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公孙,则以祖父的字或名为名,如郑穆公之子名公子丰,丰之子名公孙段,丰之孙则以祖父的名为名,日丰卷、丰施。无独有偶,“在法国,给长子起的是祖父的名,给长女起的是外婆的名,而给幼子或幼女取的分别是外公和祖母的名”。一些名就如此这般地按一定周期在家庭里循环重复出现,利用新生的成员融入家庭之中。某个被一次次重复取用的名都带有曾经用过这个名的己故先人的影子。于是,这些名就使一个家族的生者与死者有了微妙的关联,构成一些人的生命由另一些人延续下来的方式。如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的小说《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中,和祖父有着同样名字的雅各布站在祖父的墓前,当他看到自己的名字J·托德清清楚楚地刻在石碑上,正接受人们的凭吊时,他突然有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奇怪感觉:“他瞬间意识到,一个人的本质不是埋在地下的身体。祖父留下的宝贵遗产正是穿着都市皮靴伫立在这儿凝望着故人墓穴的他。想到这里,他不安起来,好像祖父的灵魂已在他心中现了形。”因着相同的名字,祖父的血液开始在孙子的血管中流淌,自己与从未谋面的祖父便连为了一体,就这样,祖父的真实生命的消失似乎以孙子的名作为中介而得到了补偿,孙子也将个人的生命纳入了川流不息的家庭史之洪流中。因此,祖辈不光是名字的提供者,而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名字将家族的情感相互连通,将家族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历史的见证者。

我们可以看到,祖辈角色在隔代教养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积极作用,有些甚至是父母角色所无法达到的,充分体现了“积极老龄化”观念中强调的祖辈参与社会、参与教养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促进隔代教养中祖辈角色积极意义的实现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内在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老人由于各人对祖辈角色有着不同认知,对角色义务、权利和行为规范有着不同的理解,便会形成不同的角色观念。每个老人在扮演祖辈角色的过程中不但受到个体对自我角色领悟的影响,而且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观上,老人的知识背景、人生经历和文化涵养,以及客观上,老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影响着老人对祖辈角色的领悟和实际表现。那么,当今社会该如何满足祖辈的角色期待,以最大化地实现祖辈的积极老龄化呢?

(一)倡导积极老龄观,全面认识隔代教养的可塑性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人们对角色的理想期望,具有调节人们角色行为的功能,就如皮格马利翁对象牙雕像的真诚期待最终使他和美丽的姑娘结为情侣一样,人们对角色的理想期待,不仅能激发角色的潜能,有时还会创造奇迹。

社会结构早已概念化为有组织的期望网络,这种期望要求个体按照各种角色行事。按照期望行事,从某种角度说,就是自我与社会进行调停的方式。在科技革命到来之前的社会中,上至国君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一般都把老人,尤其是须发皆白的耄耋老人,看作智慧的化身(即所谓的“皓首多智”)。而在科技和文化革新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父权已经衰落,因而老年范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老人既不能以才智使年轻人倾倒,也不能强制他们唯命是从,老人逐渐变成了软弱无能的同义词。正因为抱有恐老、畏老的心理,人们才想方设法“冻龄”“抗衰老”。Lehman Harvey Allen的文学博士论文《儿童文学中的歧视老人和惧怕老人的行为》(Ageism and Gerontophobia in Childen’s Literature)显示:儿童从他们最早接触儿童文学开始,就通过老年人的固定模式,被灌输进“一种憎恶老人的情绪”。Lehman认为在为幼小儿童创作的作品中存在着以多种形式歧视老人的行为。

现实也许真的如《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一书中所列举的那样,隔代教养存在着种种教育失误,但我们更应该以积极老龄化视角全面认识隔代教养的合理性和可塑性,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引导祖辈在家庭教养中发挥正能量。秉持一种思想,便会推动一种行为。各级媒体应及时总结实践案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对隔代教养最佳实践的宣传推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争取全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隔代教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就要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二)政策支持,全面提高祖辈教养者的综合素养

政府在推进老人健康和生活保障宏观政策的同时,应着力健全老年教育管理制度、完善老年教育相关政策,積极回应祖辈参与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但是调查显示,伴随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大量老年人口对于教育的巨大需求与非常有限的现实教育资源、服务、课程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在保障老年人生存权的基础上,还应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发展权和参与权。各地各级政府需不断完善祖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上云,免费向祖辈提供覆盖儿童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资源,增强老年学习教育的生命性价值取向,构建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隔代教养课程资源,比如围绕祖辈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心理焦虑等典型心理问题,传授简单易学的情绪纾解方法;围绕幼儿健康、社会情感、代际沟通、绘本阅读、用药常识等主题展开授课内容,切实解决祖辈育孙过程中的现实痛点,努力让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的祖辈教养者能享有科学育孙、快乐育孙的平台和空间,供老人选择学习和自我评测。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需逐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不断丰富教育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祖辈教养者素养,为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三)多方合力,共建隔代教养课程资源

提高隔代教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需政府、社区、高校、小学和幼儿园、家庭等多方凝聚共识,通力合作,以推广科学育孙为宗旨,共同建构隔代教养课程资源。政府应做好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者;学校应做好内容开发和师资提供者;社区应做好课程实施的根据地;社会则应做好各方力量的支持源;家庭则应做好支持老人学习的大后方。

从责任驱使、与时俱进、代际互惠、自我实现等几个方面来构建课程内容。如华东师范大学在老年大学开发的“传家宝”隔代教育系列课程,在心理上疏导老人开心育儿,在知识上启发祖辈家长科学育儿,在技能上教会祖辈成功育儿。再比如浙江象山县滨海幼儿园开展的“祖辈非遗文化”课题案例,通过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跟爷爷奶奶学游戏”“祖辈上课传技术”“祖辈才艺秀”等系列活动,在幼儿体验和欣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祖辈也提升了自我实现的价值。

隔代教养课程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系统面授,也可以线上学习;既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地点应因地制宜、共享低耗。应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服务老年学习教育,促进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方便各类老年群体就近学习。除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各类老年学习教育机构以外,小学和幼儿园也应积极开发有关隔代教养的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家校共育,使老年群体素质与亲子教育水平共同提高,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联动,使家庭教育中的正能量不断增长。

(责任编辑:母聃)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教养
爷爷奶奶来“听课”
跟踪导练(三)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隔着代,相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