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测度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

2021-02-26 12:18周玉波田常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出版社高质量指标

周玉波,田常清

出版是意识形态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是新形势下高校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高质量发展是从关注经济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转向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效益,从关注单一的“经济增长”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多维度,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以“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供给、高质量的供需平衡、高质量的资源配置、高质量要素使用、高质量的收入分配、高质量的经济循环”[1]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是更充分更均衡的深度发展方式。高校出版社在繁荣发展的进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业态、新技术、新需求、新的市场竞争环境,要保持出版态势,增强出版社的生产力、发展力、竞争力、成长力,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分析出版社的发展水平和主要问题,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测度

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测度,主要是对应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通过可量化的基础性指标,审视高校出版社发展的基本状况,作为谋划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支撑。

1.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测度指标选择

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建构,遵循指标选取的可比性、系统性、全面性原则,尤其是可行性原则即评价可操作性,借鉴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项目前期研究所构建的高校出版社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

假设所有高校出版社都处在健康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剔除利润总额、总资产周转率等数据可获取性有限的定量指标以及出版物内容质量、出版社经营管理水平、产业政策完善度等较难明确数据化的定性指标,选取平均出书品种(z1)、出书品种占总品种比重(z2)、平均定价总额(z4)、定价总额占总金额比重(z5)、重印再版率(z3)、重印再版书金额占比(z6)等6项可度量的定量指标,作为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的核心评价指标。其中,平均出书品种指某类高校出版社年度平均出版图书品种数量。出版品种占总品种比重指某类高校出版社年度出版图书品种数量占当年全国所有高校出版社出版图书总品种数量的比重。平均定价总额指某类高校出版社年度平均出版图书定价总额。定价总额占总金额比重指某类高校出版社年度出版图书定价总额占当年全国所有高校出版社出版图书定价总金额的比重。重印再版率指某类高校出版社年度出书种数中重印书与再版书种数之和所占的比例。重印再版书金额占比指某类高校出版社年度重印再版书定价总额占出版社出版图书定价总额的比重。以上6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不同类型高校出版社的供给水平与办社规模、出版物结构与质量、盈利能力以及社会效益与影响力状况等。尤其重印再版率,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出版业产业结构优化、精品意识提升和精品生产扩容的评价数据[3],其数值越高,表明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较高,产品的市场稳定性强,赢利能力强。

2.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基于发展水平本身的复杂抽象性及其“贫信息”的“灰色”属性,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展开评价模型构建。其基本逻辑是:根据测评客体各项指标间的相异程度确定参考数列、比较数列,测算两者关联程度,如果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即可认为它们关联度强,反之则关联度弱[4]。关联度越强,说明高校出版社整体发展水平与发展水平最高的高校出版社越相似,发展质量越高,反之越低。此外,评价指标的赋权方面,为尽可能排除权重分配的人为因素,采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指标的权重赋值,即依据各项定量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客观赋权。

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和原理,构建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测度模型。主要工作步骤包括确定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对各数列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关联系数、分配指标权重、计算关联度等。

(1)构造指标理想值矩阵

选取Ζ0为参考数列,Ζi为比较数列,则有:

Ζ0=(z01,z02,z03,…,z0j)

Ζi=(zi1,zi2,zi3,…,zij)

式中,i=1,2,3,…,m;j=1,2,3,…,p;z0j为第j个指标的最佳值,z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2)指标值无量纲化

不同评价指标通常有不同的量纲,为了使各指标值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比较,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公式为:

(公式1)

式中,Xij∈[0,1]。参考数列Ζ0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为X0;比较数列Ζi经无量纲化处理后为Xi。

(3)计算关联系数与权重

将X0作为参考数列,Xi作为比较数列,计算Xi对X0在第j个指标的关联系数εij,得到关联系数矩阵E。εij值越大,关联度越大,与最佳值指标越接近。计算公式为:

(公式2)

式中,ρ为分辨系数,值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取值为(0,1)。当ρ≤0.546 3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0.5。

(4)计算指标变异系数

利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假设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有n个,被评价的对象有m个,则有第n项指标为xn(其中,j=1,2,3,…,n),取其无量纲化结果值X1,X2,X3,…,Xm(其中,i=1,2,3,…,m),计算xn的变异系数Vn,得到各指标变异系数向量V,其反映了各项指标的相对变异程度。计算公式为:

(公式3)

(5)分配指标权重

利用公式3得出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后,即可对其展开权重的分配,计算出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w及其权重向量W。设第n项指标的权重为wn,则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4)

式中,n= 1,2,3,…,k。

(6)合成目标层关联度

鉴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高低存在差异,因此利用权重乘以关联系数的加权平均合成法合成各评价对象的最终关联度,即高校出版社发展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R=(r1,r2,r3,…,rm)=WE

(公式5)

式中,W为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E为关联系数矩阵。

3.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测度及聚类分析

为有针对性地了解我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本研究选取了我国108家高校出版社作为评价对象,参照现有相关成果[5]的划分标准,将其按照所属高校的办学类型分为7大类,即综合类高校出版社(44家)、理工类高校出版社(29家)、师范类高校出版社(12家)、语言类高校出版社(3家)、财经类高校出版社(6家)、农医类高校出版社(5家),以及其他类高校出版社(9家,包括政法、传媒、艺术、体育等专业性高校出版社)。从数据可比性考虑,出书品种、定价总金额等总量性指标,将依据不同类型高校出版社的数量做均值处理,即前文指标说明中提到的平均出书品种、平均定价总金额。同时,考虑到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及开展评估工作的现实难度,本研究选择指标数据相对较全的2014年作为考察年份(因近年统计数据没有完整对外公布,鉴于统一统计口径与测评需要,故选取全国108家高校出版社各项指标数据最全的2014年作为考察年份。2014年数据也基本可以反映当前高校出版社的总体状况,不影响实证的基本结论),结合中国出版蓝皮书以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相关数据展开指标的数据收集、整理与累加计算,得出了7类高校出版社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出版社发展评价指标值

(1)数据导入与测度

将有关数据导入评价模型,对7类高校出版社发展综合指数进行测算。

第一,列出表1中各类高校出版社各指标值的最大值,可得一组最大值数列,以之作为参考数列,利用公式1对所有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可得如表2所示的各指标值的无量纲化结果。

第二,以表2中最大值的无量纲化结果值数列为参考数列,以各类高校出版社指标值的无量纲化结果值数列为比较数列,利用公式2即可计算出两者在各项指标上的关联系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2 高校出版社发展评价指标值无量纲化结果

表3 高校出版社发展评价指标层关联系数

第三,利用公式3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并利用公式4对各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得到各项指标权重分别为:

W目标层=(0.150,0.208,0.211,0.179,0.154,0.098)

第四,利用公式5计算目标层的最终关联度,即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具体情况如表4、图1所示。

表4 高校出版社发展综合指数

图1 高校出版社发展综合指数及分类排名

第五,运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其中,相似性测度即聚类分析时采用的距离是平方欧几里德距离,聚类则采用离差平方和法,最终得到如图2所示的聚类谱系图。

图2 高校出版社发展综合指数聚类谱系图

4.结果分析

(1)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基本评价

结论之一:高校出版社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由表4所示的测评结果可知,7类高校出版社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仅为0.509,总体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结论之二:高校出版社整体发展呈非均衡状态。从表4、图1、图2可以看出,发展综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语言类高校出版社、综合类高校出版社、师范类高校出版社、理工类高校出版社、财经类高校出版社、其他类高校出版社、农医类高校出版社。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出版社,依次为语言类、综合类、师范类高校出版社;第二梯队是处于中等水平的高校出版社,理工类、财经类属于该梯队;第三梯队是发展水平较低的高校出版社,包括其他类、农医类高校出版社。除位列第一梯队的语言类、综合类、师范类高校出版社之外,其余各类高校出版社发展指数均低于0.509,未达到平均发展水平,且差距较为明显。其中,位列第一的语言类高校出版社高出了排在末位的农医类高校出版社0.423个点。具体梯队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各类高校出版社发展水平梯队分布

(2)高校出版社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

a.发展优势原因分析

第一,在专业化发展上做好出版文章。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语言类高校出版社包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3家。其之所以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他们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抓住主业,突出特色,分别在外语和语言的细分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其重印再版率超其他类出版社66.84%,这充分说明了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产品需求的准确性、产品质量的过硬性、经营理念的科学性。尤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更是凭借其很强的专业性与特色,在某些外语教学出版物方面几乎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表现出单品种质量优势。

第二,在规模发展上做好出版文章。发展指数排名第二的综合类高校出版社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44家高校出版社,其中年出书品种达1 000种以上的大型出版社有13家。综合类高校出版社虽然在重印再版方面并无明显优势,但依托自身综合性高校的独特优势,大量涉猎各学科领域,出书品种总量在全国高校出版社中的总品种占比最高,为表1所示的46.82%,表现出一定的品种规模优势。

第三,在教育出版上做好出版文章。教育出版是高校出版社的基本责任定位,师范类高校出版社担当教育出版重任,这也是他们的角色优势。把角色优势变为出版优势是师范类高校出版社发展在较高层次运行的法宝。指数位居第三的师范类高校出版社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12家高校出版社,年出书品种1 000种以上的有5家。他们主要得益于自身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基础教育教材、教辅的创新出版和市场维护,表现出了专业化目标服务特色优势。

b.发展劣势原因分析

由表4所示的测评结果可知,7类高校出版社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仅为0.509,我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整体水平较为有限,总体发展质量有待提升。这与我国高校出版社在自身资源要素实力、产品结构与质量、管理机制、市场运作能力、技术运用以及产业政策与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困境不无关系。

在理工类、财经类、其他类、农医类四类共49家高校出版社中,除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等6家理工类出版社年出书品种达1 000种以上之外,其余均为中小型出版社,发展水平不等。出版规模不算小,但出版效益、品牌声誉等方面无突出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资源要素、产品结构、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欠缺与不足。

二、我国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由上可知,我国高校出版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均衡。从现实情况考察,主要是供给侧结构上还存在诸多影响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包括产业布局、产品结构、产品质量、资源配置、要素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等的滞后。因此,需要根据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规律和基本要求,以出版供给侧改革为主攻方向,从宏观谋划和微观实施上,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变革策略。

1.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投入,实现出版规模高质量扩展

结合表3所示的各类高校出版社的出书品种、定价总额等指标的数据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出版社的供给水平与办社规模仍较为有限,离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这与高校出版社自身在资金投入、产品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尤其资源配置、要素投入高度相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校出版社首先应从自身规模与结构方面下工夫,充分整合、利用自身资源,实现出版规模的有效扩大,逐步推进由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具体而言,因为与地方(行业)出版社相比,高校出版社背靠高校,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在作者资源、选题资源、智力支持等方面有比较优势。高校出版社应以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母体学校丰富的知识资源、作者资源、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品牌资源、社会资源,集中资金和人力,出版研究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学术著作,瞄准世界前沿学术研究,组织策划有世界级水准的选题,提升产品的边际效益,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适度延伸产业链,实现品牌资源的深度开发,发挥品牌的辐射效应,由此集聚更多更优秀的选题资源和市场资源,努力形成高校出版既有“高原”又有“高峰”的良性发展局面,实现出版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自身出版规模的高质量扩张。深度拓展合作伙伴,推进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新动能生产要素的最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提高自身供给水平、扩大办社规模、提升出版效益夯实基础。

2.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 实现出版产品高质量供给

从测度结果看出,我国语言类、师范类高校出版社之所以呈现较高的发展水平,主要是他们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聚焦主业,突出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高等学校出版社管理办法》(教社政〔2002〕4号)指出:高校出版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出版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及其他教学用书,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重要任务是出版学术著作[6]。这非常明确地给出了高校出版社的基本定位。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进程中,高校出版社承担着更多的文化使命,出版内容和服务对象也相应地有了拓展,但出版定位与特色打造始终是出版社发展的基点。语言类高校出版社尤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之所以能在众多高校出版社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其坚守出版定位和出版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大做强做优。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校出版社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哈佛大学出版社等也是如此。每个高校都有其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高校出版社可借助高校已有的学科特色[7],结合自身及所依托高校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切实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调整产品结构,深耕自身优势专业领域,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做专、做精、做细、做新,维护原有品牌,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中,树立新的产品质量形象和服务形象,以满足消费者递进层次的知识增长和精神愉悦的阅读愿望。

3.融合新技术和新平台,实现出版效率高质量提升

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不少高校出版社虽然规模不小,但其出版效益、品牌声誉方面并无突出优势,所表现出的发展水平也较为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资源要素、产品内容、管理机制、市场运作能力与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校出版社除了做好自身规模结构优化与精准化定位之外,还应深度加强要素升级与内容创新,不断提高其内容原创性,优化产品质量。完善产品质量保障机制,推进自身管理机制,充分结合高校的办学性质、自身办社规模与产品结构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健全用人制度以及员工激励办法,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产业运行程序的优化升级。加快技术创新与融合,通过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充分整合、挖掘内容资源,创新产品呈现形式、营销方式以及服务模式等,并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加快搭建集内容管理与加工、在线教育、在线阅读、自助出版、业务合作、互动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出版服务云平台,实现精准化、人文化、高效率的营销及服务。同时注重加强人才资源的建设,加快培养和打造集编辑人才、发行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贸易人才、翻译人才等各类人才于一体的复合型优质人才队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与智力支持,从根本上解决高质量发展驱动力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出版社高质量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我等待……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