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体认的历史“本真”教学

2021-02-28 01:2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真历史教育

吴 勇

(福州第四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9)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历史“本真”教学来自教学实践,又高于教学实践。它是实现历史价值的正确导向和价值判断,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本真”教学既是对历史教学价值的追求,也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为规范与策略。历史“本真”教学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它为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对接提供育人的新范式。

一、历史“本真”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1.历史“本真”教学的概念

“本真”亦称“务本、求真”,它源自古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儒家《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只有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产生了;《中庸》认为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树立治理天下的法则,才能掌握育天地万物的道理。

可见古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求真”先要“务本”,“本”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务本”就要确立道德至上理念,做道德高尚的人;“真”是价值追求的方向与目标,“求真”就要探究事物规律,揭示事物本质,发现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本真”教学主张回归历史教学本原,学会求真知,办真事,悟真理,成真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心灵的工作。”教育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铸造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2.历史“本真”教学的内涵

“本真”教学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学识培养、心智开导和人格塑造。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赋予了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哲学命题,强调“立德树人”重要性,提出学校教育要从六个方面下功夫。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说过:“教者必以正”,即教师素养厚度决定学生发展高度,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应以德立身、立教,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胸怀爱护学生,做历史教学的引领者,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只有秉持历史“本真”教学主张,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效其行,立其德。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了历史教学的本质。

历史“本真”教学立足历史学科特点与教育功能,渗透课程改革新思想,一方面强调历史教学要渗透学科思想和方法,把握历史教学最本质的内容,另一方面强调改革教学方式,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强调历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心灵对话、古今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中碰撞火花,在对话中学会辨析与思考,在对话中实现生生相行、师生相长。[2]

二、历史“本真”教学理论来源

历史本真教学理论植根于中华传统人本主义思想,又吸收了西方自然主义、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1.古代中国人本主义思想

古代中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管仲。法家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体现为:第一是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合一;第二是君与民关系,立君为国,天下为公;第三是法与民关系,圣人治国,不是要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并且要制民之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而儒家人本主义重视人的生命,认为人应当感恩自然的造化而使自己拥有生命,并得以展开人生,演绎人生。儒家重“生”,更重“德”,将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仁爱”,这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在社会关系上,儒家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生命意义和人性价值,强调在现实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

2.西方自然主义教学思想

西方自然主义教学思想萌芽于古希腊,而系统地论述自然主义教学思想的是17 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他认为教学要以自然为鉴,遵循自然秩序,选择合适学生的知识,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继承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倡导教学要顺应自然,明确提出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指有独立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能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而不依赖他人的劳动生活,并且身心健全的人。19 世纪后半叶自然主义教学思想被广泛推崇与实施,实用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流派都从不同角度深化了自然主义教学思想的内涵。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他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在家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进一步提出,“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觉悟,具有批判意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在改造现实、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解放。

3.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创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人至少具备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所谓人的智能不同,只是这几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一而已,因此,通常所认为的学困生,可能仅仅是在语言智能或数理智能方面表现比较欠缺或不足,然而他们在其他智能方面表现可能相当出色,这在平时教学中,特别在研究性学习中往往表现尤为突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时时给以鼓励。

4.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是指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并且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学习者自我知识建构与合作学习,还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互动学习方式,本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教学观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精神。建构主义倡导教学应成为对人的解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建构主体,通过知识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三、历史“本真”教学的实践与价值

1.历史“本真”教学的实践

“本真”教学之“本”就是要回归历史教学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3]“本真”教学之“真”,就是实现历史价值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过程,是知、行、悟、鉴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学史”始于“求知”

“求知”是指探求知识,检查或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是历史价值认知的过程,即通过文本解读,掌握历史基本史实。

(2)“求知”进而“求智”

“求智”是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体验,感知历史奥秘。“求智”是教学实践与行为规范的过程,“行”是指学生在历史认知、求智过程中,教师选取真实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维视角来感知历史、解读历史、理解历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和历史思维能力。

(3)“求智”重在“求真”

“求真”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科学理论与方法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就是透过历史表象,还原历史真相,探寻历史规律,揭示历史本质,感悟历史真谛的过程。“悟”是指明白、理解、觉醒的意思,它是在解读历史、认知历史、理解历史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评价。

(4)“求真”务必“立德”

“求真”的目的是“立德”,“立德”就要实现价值认同。历史学习是借鉴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鉴”是指借鉴别人成功经验,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睿智”,可见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求知”“求智”“求真”,其最终的目标是“立德”。

历史“本真”教学是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通过历史学习,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理性。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了解历史脉络,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培养人文素养,实现自我提升,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们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个有品德、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高尚的人,实现“立德树人”。[4]

2.历史“本真”教学的智慧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

所谓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利用Camtasia studio.6.0 屏幕录像软件制作微视频,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课前教师让学生观看微视频《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了解《青年杂志》创刊的艰辛历程,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课前教师还借助慕课或校和家平台,布置学案让学生预习,教师通过软件平台,可以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课内讲解更有针对性;课中教师利用SEEWO 白板批注和画笔功能对史料进行讲解分析;通过手机与SEEWO 软件网络共享,运用SEEWO 拍照上传功能,将学生课堂作业上传白板,及时纠错讲评;小结时可以利用智慧教室白板交互IRS 抢答和数据分析功能,检测学生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课后利用智学网、校和家平台等软件进行作业布置、跟踪与监控,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存在问题,分析评判,综合解决,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

(2)科学方法指导与应用

图表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它既能形象地展现事件发展的动态,又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真相。

学习《新文化运动》时,课堂中教师引用一幅油画——《北大钟声》,《北大钟声》又名《宽容》,油画中有16 位北大的学者与教授。其中有一位老者显得特别,他就是名儒辜鸿铭,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室中SEEWO 的“聚光灯”功能,让学生在聚光灯下观察历史人物辜鸿铭。此时清朝已经灭亡,剪辫已成为时尚,而“异类”的辜鸿铭仍然还要留着长辫子、穿着马褂、戴着小圆帽,他的衣着举止与新文化运动干将们西装革履打扮显得格格不入。1912 年清朝已灭亡,辜鸿铭坚持蓄辫,被人耻笑,他是这样说的,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他还说:纵观世界,哪个国家统治的精神,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的思想?面对满腹经纶、政治保守的老学究,我们将采用何种态度,是一味地批判,还是包容?以往教学中,对《新文化运动》这批名儒往往持以否定的态度,像辜鸿铭这些质疑者固然多以维护周孔之道和传统价值为依归,未脱“中体西用”的窠臼,但与此前的顽固守旧者相比亦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力倡中西文化融合,在文化转型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思考,如新文化能否在摧毁旧传统的废墟上重建?……他所说的这些话难道没有一定的道理吗?对于特殊时代出现的特殊人物,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理解他、评价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

课堂上通过探究这些学者的时代背景和不同主张,使我们对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所思所想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对他们的主张和所作所为也报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只有采用唯物史观,理性地分析、客观地评判,才能揭示事物表象背后蕴含的本质。只有了解运动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先驱们的不同主张,还原历史真相,客观评价历史。

(3)教学的智慧与实践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如同一辙。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急于解决而又解决不了时,教师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想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学习《美国1787 年宪法》关于权力分配时,特别是国会议员名额分配问题上,大州、小州争吵不休,代表大州的提出了“弗吉尼亚方案”,主张建立两院制,议员名额均根据各州的财产或人口来分配。代表小州的提出“新泽西方案”,主张建立一院制,各州实行一票制。双方代表针锋相对,互不退让,小州代表甚至准备集体退场,以示抗议。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美国人是如何解决的呢?

在这千钧一发时,八十一岁高龄、最年长的《独立宣言》起草者、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站起来说:“世界千万年,都说人类是最有智慧的,你们却为每个问题针锋相对,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接着他讲了“一个木匠和两块木板”的故事。他说:“一个木匠有两块不规则的木板,一块大的,一块小的,现在要做一张桌子,请问他要锯哪一块?”

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一故事模拟情境,“如果你是那位木匠,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讨论交流,最后逐渐形成共识。大家知道,桌子是由一个面和四支脚组成,大块可以锯成一个面,小块可以锯成四只脚,两块木板只有同时锯,才能做成一张桌子。两块木板的故事给与会代表很大的启发,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同意国会采用两院制,设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每州各有两名议员,这考虑到小州的利益;众议院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也充分考虑到大州的利益。《美国1787 年宪法》的颁布,实现了权力的有效制约与平衡,避免专制与独裁,为美国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块木板的故事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人、做事,当遇到矛盾困难时,针锋相对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相互协商、妥协,才能问题的解决、实现彼此的和谐。这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实现宽容和妥协。只有彼此宽容,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历史“本真”教学价值

“本真”教学强调历史教学要与时代同行,教学中以新课改、新理念、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为突破口,课堂上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在素养立意和能力立意的中、高考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交互性和生成性,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生根。“本真”教学站位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经验、提升探究学科问题能力,是历史学科教学实现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本真”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人的独特发展。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人类共性与自身个性的统一,育人要坚持共性底线,鼓励“个性特长”。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没有人的多彩人生,生命之花就会因水土不服而难以绚烂多姿。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就如加工厂,生产的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更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尊重差异,发现特长,因材施教,发掘闪光点,唤醒不同个体生命的潜能,为不同个性不同需求不同兴趣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实现多元发展。“本真”教学要着眼未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教育的本真,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给予学生生存本领,领着学生奔向希望,奔向未来。

猜你喜欢
本真历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