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2021-03-06 11:33金银川李逢战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污名民众新冠

金银川,宋 磊,李逢战

(空军军医大学,陕西 西安 710032)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世界范围内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对人们的身心状态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伴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我国普通民众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反应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其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暴露出人们在认知方式和行为调控方面存在不足,本质上反映出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提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适时对其开展教育,帮助其在未来更有效地应对严重突发事件,我们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因此,本文尝试对疫情期间民众心理变化的阶段性特点进行梳理,而后归纳共性问题,并提出对青少年教育的几点启示。

1 疫情下民众的心理反应阶段及特点

1.1 警觉期

从明确新冠病毒确实存在人传人现象开始,民众就出现警觉反应,迅速检索并关注相关信息,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知识,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比如购买口罩、用酒精消毒、通风、洗手等。此外,还有许多人对武汉人表现出敌对和排斥心理,这也是一种警觉反应。

1.2 恐慌期

在疫情相关信息不足、谣言漫天飞的情况下,随着疑似和确诊患者人数的激增以及各地采取的一系列封城隔离措施,人们开始出现恐慌心理,无法控制地关注疫情信息,且很容易被各种谣言迷惑,辨识能力严重下降。还有些人害怕被传染,过度担心、焦虑,表现出反复洗手、反复消毒及反复检查体温等强迫性行为,甚至还大量囤积防护物资和药品,导致“口罩荒”“超市荒”“双黄连脱销”等现象。

1.3 苦闷期

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多支救援队伍陆续奔赴一线,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居家隔离,起初几天还能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慢慢地,人们出现了无聊、烦躁、苦闷、迷茫甚至抑郁和疑病反应,感慨这种状况何时才能结束。如初三、高三和大学毕业生对升学或就业的担忧情绪逐渐加重,务工人员可能因失业而变得更加焦虑、无助。

1.4 平淡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民众适应了隔离生活,遵守隔离规定,能够正常作息、规律生活。不过,还有一些人很难适应,只不过因为害怕被传染也坚持了下来。这一阶段,大部分人开始在线办公和学习,也有些人开始自娱自乐,如拍摄小视频、学着做各种饭菜等。然而,少数很难适应的人仍然无所事事、不知所措,默默地忍受这种状态,表现出茫然、抑郁等情绪。

1.5 松懈期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着比较强烈的社会性需求,如社交需求、工作需求等[1]。随着各地新增疑似和确诊患者数量显著下降,尽管疫情防控管制并未解除,各地风险等级也没有下调,但许多民众仿佛看见了曙光,出现松懈心理。尤其是看到别人走出家门时,更加难以抑制那压抑已久的社会性需求,出现跟风聚集现象,将防护抛之脑后。

1.6 排外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但世界范围内疫情开始暴发并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居留在海外的华人陆续回国,导致国内持续有输入性病例出现,先逐渐增多,后趋于平稳。对此,民众心理反应比较激烈,尤其是在看到不遵守疫情防控规则、不配合检测、擅自行动的输入性病例报道时,愤怒之情油然而生,仿佛是压抑已久的怒火终于找到了爆发口,有些人甚至开始对整个海外华人进行指责、辱骂等。

以上是普通民众面对疫情时的心理变化规律,当然,具体到个人身上可能情况有所不同,所经历的阶段也有差异。

2 疫情下民众心理反应的共性问题

根据对疫情下民众心理反应阶段性的梳理可以发现,在不同阶段民众的心理反应存在共同特点。

2.1 恐慌心理

恐慌心理主要来源于人类对新冠病毒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和认识,无关或不重要的甚至错误的信息泛滥,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等[2]。普通民众在缺乏有效应对方式的情况下,会担心自身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行为上出现强迫倾向以及囤积物品的盲从现象,个别人可能还会出现逃避现实、拒绝隔离、行为退化、依赖性增强、敌对他人或自怨自怜等问题[3]。

2.2 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和抑郁情绪在几个阶段都有体现,尤其是恐慌期、苦闷期和平淡期。这主要是因为疫情早期并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和疫苗,甚至连病毒来源都无法确定。这种不确定感会导致民众有强烈的失控感,具体到个体身上,会导致认知偏差和行为失调。比如,民众对身体状况时刻关注,经常怀疑自己是否感染;很难适应居家隔离生活,不能合理安排作息,对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迷茫;甚至有些家庭中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也开始出现问题,矛盾和冲突加剧。

2.3 污名化现象

污名化现象是指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标签,它使个体或群体拥有(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被贬抑的属性或特质,这些属性或特质不仅使被污名者产生自我贬损心理,还会导致社会对其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4]。在疫情期间,民众缺乏批判性思维,起初对武汉人的态度和反应以及后来对海外归国人员的排斥,正是污名化现象的表现。而事实上,虽然我国疫区在武汉,但不意味着武汉人就携带病毒,海外归国人员虽然个别有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多数人能很好地遵守防控规则。

2.4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的是受到环境影响,个体在认知或行为上表现出与他人一样的情况[5],俗称“随大流”。疫情下,民众抢购药品、囤积物资、扎堆聚集以及跟风排斥外人等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相关研究表明,群体压力和舆论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民众不能保持独立认知、不能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和其他人相似的态度或行为。

3 对教育的启示

综上所述,此次疫情中民众的过度反应、污名化现象及从众心理等,暴露出其独立认知和辩证思维能力有待加强。辩证思维倡导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求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变化,看到事物间的联系,从整体和本质上认清事物[6]。独立认知是能够不被环境或舆论影响,能够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具有辨识真伪的能力。然而,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未来可能还会面临许多严重突发事件,为帮助青少年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建议教育工作者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提升其辩证思维和独立认知能力。

3.1 培养认识并接纳规律的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应激事件,人们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反应、行为变化甚至是躯体症状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反应[7-9],这种反应具有保护和适应价值,提示人们要远离危险、照顾身体,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正常生活,对疫情进行积极防御。换言之,疫情下民众的许多心理反应其实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既然是自然规律,我们就应该认识并接纳,而不是排斥或抵触,这与心理学家森田正马对“顺其自然”的论述如出一辙[10]。森田正马教授认为,针对一些不良情绪或情感表现,人们要能认识其规律,接纳不安等令人厌恶的状态;也要认识精神活动的规律,接纳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等。简言之,人应当顺应自然生活,而不是逃避自然;人应当正视和面对自然,至少在主观上要如此[11]。这一思想与我国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殊途同归,与禅宗的“顺应本心”也有相似之处[12]。因此,建议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认识规律、接纳规律,具备这样的意识。

3.2 增强化危为机的行动力

疫情是一种危机,虽然这其中有“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使我们的心理反应出现较大波动,但同时也包含着“机”。疫情期间,虽然各方专家都提供了多种应对和调适方法,但依然有许多人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并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导致危机只有“危”而没有“机”出现。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少年化危为机,在漫长的、由自我支配的、独处的生活中,能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借机规划未来、体悟生活,增长智慧,做到“知行合一”。森田正马教授提倡“为所当为”思想,建议人们虽然要以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但更重要的是为所当为,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即使可能会有痛苦,也要做该做的事,在现实中陶冶性格,如此不良情绪会在行动中自然消退[13]。无独有偶,现代医学中“身心一体、身心相互影响”的主张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换言之,当人们的心理出现波动时,可以参照这些思想让身体先动起来,通过行动的调整、坚持来促进心理状态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可结合这些观点,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出现一些变化,相应的调适方法才能起作用,从而顺利地化危为机。

3.3 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

污名化现象、从众心理的发生以及轻易被谣言迷惑等,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即独立思维欠缺[3]。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而独立思维是个人发展、科技进步的前提,是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14]。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能够抵挡群体、环境和舆论的影响,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有深层和批判性的认识,做到抽丝剥茧;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也能够对谣言的特征和传播规律有深入的思考和清楚的辨识,做到去伪存真。然而,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普通民众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此次疫情中的许多表现与此有关。因此,此次疫情也提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青少年独立思维的培养。笔者建议采用科学研究的思路来培养独立思维品质,比如,从明确问题和问题发展,相关论点的论证过程、论据的来源、论据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结论的严谨性、适用性以及存在的其他解释等角度进行锻炼。

猜你喜欢
污名民众新冠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污名的道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