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07 15:17徐溶泽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筝曲古筝传统

徐溶泽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古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筝以其绝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独到的表现力和刻画力等特点深受国人的青睐。2008年6月,古筝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只有结合古筝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时代发展和大众的喜好,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才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魅力,真正实现古筝艺术的发展。

一、古筝艺术演变历程

古筝是中国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弹拨乐器,最早可追溯于战国时代。与其他的古乐器相比,古筝的音域更为广阔,音色也更加绝美,音品更为独到,音乐的表现力和刻画力也明显增强。基于此,在众多的古典乐器中,古筝越来越受到众人的推崇和青睐。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筝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在款式上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半筝”“转调筝”“迷你筝”等款式;另一方面,在弦数上由最初的5弦,到汉代的12弦,明代进一步增加至14弦,现代古筝的弦数已经达到26弦。

古筝外观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表现方式、创作技巧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往,人们在演奏古筝的时候,更加倾向于右手,基本上都是通过右手掌控的形式完成乐曲旋律、节奏,左手则主要负责音调的变化。虽然这种演奏方式被流传下来,并在当前古筝演奏中比较常用,但是又增加了一些创新性的元素。1953年,赵玉斋老师在《庆丰年》的古筝演奏中,就采用左右手交替演奏,突破了传统古筝演奏方式;之后,《战台风》进一步推动了古筝演奏方式的发展。古筝演奏方式越来越国际化,并逐渐融入到国际舞台上,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1]。

二、古筝艺术文化内涵分析

古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古典传统文化。古筝中蕴含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包括“和”“中庸”“无为”“阴阳”等哲学思想。古筝还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诸子百家思想进行了杂糅,最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例如,在《关山月》《霸王卸甲》《昭君出塞》等古筝曲目背后,就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悲文化,随处可看见古代文人的伤别离等情感。另外,古筝艺术还将中国传统的逸和俗文化进行了有效地融合。例如,《高山流水》的悦山乐水、《山居秋暝》的超然空灵、《梅花三弄》的自然淡泊等古筝曲目,就有效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闹元宵》《秋收》《春耕时节》等古筝曲目中,体现了民间的生活百态,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俗文化。

第二,强烈的时代感。古筝的产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宫廷走向普通大众,最终被普通大众所接受、传承。这主要是因为古筝不仅仅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具有传统的美感,也在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具备了现代美感,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表现方式,与现代、东方、西方艺术表现实现了完美地融合,更好地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2]。

第三,浓厚的审美属性。古筝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其背后还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文化,这集中体现为古典美、现代美、技术美、艺术美上。古筝在制造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时尚元素,尤其是材质、音色方面,在呈现出更加独特的古韵之美时,还增加了更多的现代美,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听享受。

第四,创新与发展属性。古筝是人们在对其艺术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古筝弹奏技法。尤其是在当下,对古筝演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古筝演奏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两者完美融合的过程中将古筝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出来。因此,作为古筝的演奏者,不仅要强调古筝艺术的文化底蕴,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最大限度融入新的演奏方法。例如,从古筝弹奏的指法上来说,演奏者不仅要熟练基本的演奏手法,包括:左手按动揉捏、滑动、颤抖,右手的挑拨、勾弦、托举等,还应在此基础上配合各种演奏技巧,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对音色、张力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只有做到这一点,古筝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才能在完成高超演奏的同时,融入演奏者对古筝曲目的理解[3]。

三、古筝艺术发展路径创新

(一)乐器演奏工具创新

在实现古筝艺术发展路径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古筝这一演奏乐器工具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曲风、新的技术要求。从古筝发展的历程来说,最初仅仅只有5弦,但五弦的音域十分有限。伴随着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逐渐提升,5弦的古筝已经难以满足艺术的需求,开始逐渐发展出5弦、12弦、15弦,最终逐渐形成了常用的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21弦。通过改良,古筝的外形、表现力也随之发生改变和完善。

在当前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古筝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推进古筝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对新的制作方法、工艺进行吸收和借鉴,使得传统的古筝造型、气质、表现力更加符合时代潮流。而要实现这一改变,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对古筝制造从业者进行培训。具体来说,应对古筝的制造者展开全方位地培训,提高其艺术、文化造诣等,最终将古筝制造者由“工人”逐渐转变为“匠人”,甚至转化为“大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激活古筝制造业,使其更好地创新,逐渐从“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解放出来;其次,在行业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大艺术院校、文化产业部门、古筝演奏者的热情,尝试融入多元化的新元素,在全新的体验、感觉中实现古筝的发展;最后,还要关注古筝创新、传承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确保古筝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以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要求坚持古筝的“中庸”发展路线,既要彰显古筝的古典特色,又要发挥古筝制作的个性化风格[4]。

(二)古筝文化创新

古筝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历史的沉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要想实现古筝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坚持古筝传统文化不动摇的原则。否则,一旦脱离了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就会导致逐渐丧失源头,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从古筝艺术的创新层面来说,古筝创新的本质就是对古筝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如果在创新过程中抛开了传统的文化,就会制约古筝艺术的发展,甚至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古筝发展的创新,就要不断持续进行创新和优化,才能促使古筝艺术更好地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古筝创新并不是单纯的“1+1”模式,而是应突破古筝传统和创新两个方面存在的壁垒,真正实现1+1>2的效果。在对古筝进行创新时,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作为中心,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不断推进古筝制作及演艺创新发展。

(三)借鉴西方艺术,兼收并蓄创新

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尤其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文化进行交流、学习的机遇也逐渐增加。古筝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在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古筝要想更好地融入世界艺术中,就必须要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充分借鉴西方钢琴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例如,我国著名的古筝艺术家王中山先生在对古筝艺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提升了对左手的利用程度,以达到快速展示古筝技巧的目的[5]。

(四)与其他领域结合,实现古筝艺术的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古筝的发展也逐渐进入到日新月异的阶段。同时,古筝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受到制约,致使其在艺术表现中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在促进古筝发展过程中,还应坚持古筝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实现古筝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第一,将古筝艺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古筝艺术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古筝曲目在创作的时候,多数灵感源泉来自于文学古诗词、散文中。例如,王建民先生在创作《枫桥夜泊》的时候,就以张继的同名诗歌作为背景,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创作了古筝曲目;还有《箜篌引》《长歌行》《长相思》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借助了与其相契合的诗词,结合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创作出相关的古筝曲目。基于此,在促进古筝艺术创新时,必须要加强古筝艺术与文学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以古诗词作为基础,创作出具备深厚文学意味的古筝曲目。

第二,古筝艺术与美学结合。古筝艺术,也是一场美学盛宴,具体来说,在古筝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的形体优雅,能够给人一种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古筝的优美旋律,音色变化,以及演奏过程中的舞台效果,都会给人带来极强的美感;另外,古筝曲目中都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将自己欣喜、哀怨、细腻婉转、大气磅礴等情感融入其中,促使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古筝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发挥美学的支撑价值。

第三,古筝与社会学相结合。古筝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古筝也是一种社会形态的反映,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形态都会对古筝的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追求水平逐渐提升,社会也变得更加精彩缤纷。因此,古筝应紧跟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其进行适当地创新,才能促使古筝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6]。

综上所述,古筝作为一种民族乐器,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古筝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围绕古筝背后蕴含的文化,在坚持古筝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分别从乐器工具、古筝文化、借鉴西方艺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真正实现古筝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古筝曲古筝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第一次弹古筝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
浅谈古筝曲《晓雾》的演奏特点及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