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维模式下“道”“法”“术”的研究

2021-03-07 15:17吴明蔚罗中华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效法内圣外王鬼谷子

吴明蔚 罗中华

一、“道”“法”“术”“器”的含义及来源

道,人们经常提起的一个字,可能并不了解它的真正含义。道,用符合现代思想的方式来解释,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1]。它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里,老子阐述了“道”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形而上的“道”,一种是形而下的“道”。形而上的“道”,就是规则、自然法则,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本体。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真如”,儒家称作“性”。形而下的道,是“道”这个本体延伸出来的作用,是世间万物的现象。比如,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间,被称为器世间,它就是阴阳和合作用产生的[2]。

法,有两个含义,当它作为名词的时候是方法、方法论、法理,是在追寻“道”,在洞悉自然规则的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方法、理路。比如,太极拳,它就是法,是借助太极拳术而认识道的本源。另一个含义,是作为动词来讲,它是效法、效仿的意思。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便是,人要效法大地,厚德载物,地效法天,天行健,自强不息,天效法道的规律,而道顺应的是自然[3]。现代社会中常常引用其法理的含义。在后来的发展中,赋予了它法理与制度的含义。

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指某一领域在道的法理中活动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特定领域具体行道的工具,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形而下的表现。术是在对“道”有了深刻的认知后,去效法、去改变、去释道的具体路径[4]。如果说“道”是针对自然和虚无提出来的概念,那么“术”就是针对人及具体行为提出来的概念,因人类思想的多样性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它引领人们逐渐去明晰“道理”。

器,按字面意识理解为“容器”,也是承载道的容器。比如“以器载道”,属于工具范畴。器与术是有区别的:术是体现和承载道的技艺方法的具体体现,而器是能够荷担大法、装的下道的容器,属于工具范畴。工具的作用是为方法技术提供支持,让方法更加有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便捷化,从而提高效率[5]。

二、“道”“法”“术”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下,“道”“法”“术”“器”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道”是“法”与“术”背后的真理,是价值观、是基本的指导思想。法与术的运行离不开道的作用,他们是道发生作用的具体体现,也可叫作事物的体与用。道就是体,是法与术发展、推演的根本;法与术由道演化而来,它能够作用于生活、事物,是道的用的表现[6]。

与“道”“法”“术”有关的还有“器”“势”与“志”,“势”与“志”是说在认识、修习道的过程中,要有大的气势,如“山岳吞烟”“虎吼猿鸣”。志表示的就是志向[7]。欲完善自我,须具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中间的辛苦,达者方知。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被环境所转,心也不能生退转之意。这种精神在红军长征精神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而器在这里,就是承担道法的容器。经常拿杯子做比喻,如果杯子有底,这时往杯子里灌水,很快就满了,再倒就溢出来了;但如果杯子无底,则水可以一直往里灌。这个比喻用来形容“虚怀若谷”,杯子就是容器,水就是道法。修行弘道之人,要将自己的身体炼成像这个无底的杯子一样,即炼成法器,用来荷担大法,归根复命[8]。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的胸怀与格局。

三、“道”“法”“术”的辩证分析

(一)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以道御术”,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意就是以道来统领和驾驭智术。道是境界、修养,是为心态;术是智力、技巧,为技术。“术”需要有“道”作为依顿、作为体系,“术”才能展现,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荀子·修身》中提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9]。所谓“君子”是一心向善、追求真理、有境界的人,他超凌万物,役使万物;而小人则恰恰相反,受制于外物,偏重于物欲,羁绊于俗世,役使于万物。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这些经典格言反应的都是道对术的统领作用,深刻体现了道术的关系。所谓“内圣外王”①见于《庄子》大宗师第六,应帝王第七。,“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道德、有人格理想的合道之人,是体;“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外用。内圣是基础,外王是应用,两者相互统一[10]。只有不断提升个人修养,知行合一,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的目的。庄子在内七篇《应帝王》中也有阐释,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上,才能定国安邦,以达到外王的目的。所以说内圣外王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纵观《庄子》全篇,仍可发现,《应帝王》作为最后一章,讲的便是出世与入世,游刃有余。在它之前的章节讲的就是内圣如何修正,只有做好了功夫,才能应化于人间。而这些都需要以道作为支撑,修正之初,便是要明白以道作为根基、基础、明白追求的至道,效法天地规律,以道为体,以术为用,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做事游刃有余。

鬼谷子是古今以道御术第一人。《鬼谷子》一书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研究的精华,其纵横捭阖的社会活动力求“变动阴阳”,讲究顺应时势、知权善变,从而达到“柔弱胜刚强”的目的。《鬼谷子》的核心宗旨便是第十四篇中的“捭阖第一”。捭阖的本义是开阖。把门打开叫“辟户”(“辟”通“捭”),把门关起来叫“阖户”。开为阳,闭为阴,《鬼谷子》认为“一开一合”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是掌握事物的关键,是为道。“捭阖第一”,六十四卦里第一的是乾卦,代表的是阳。阳是善、是美,是光明正大,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故学兵法,学谋略,要光明正大,要坦荡无私。纵横家以开合之道作为权变的根据。《易经》是“道”的最高代表,《鬼谷子》则是“术”的最高代表。鬼谷子与易经的相通,指向的正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原则——以道御术,唯有以道御术,方可内圣外王[11]。

“以道御术”在中医药方面的表现也特别明显。中医药是为道之学,坚持医道统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说:医生治病时,对于同一种病却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而且都能够治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从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如在我国东方沿海地区,当地居民多以鱼类为食物,喜欢吃咸味食物,咸入肾,肾过强则伤心,心主血脉。多吃盐会耗伤血液,所以人们皮肤偏黑且纹理疏松,易患痈、肿、疮、疡之类的皮肤病,适宜用砭石治疗。而在西部地区遍地沙石,常年多风,衣着方面较为简单,饮食方面多为肉类,所以当地居民大多身体彪悍,轻易不会受外邪侵犯,居民所患疾病大多为饮食、七情等原因导致的内生疾病,适宜用药物治疗;北方地势高,气候多风寒冷,人们依山而居,容易因内脏受寒而发生胀满的疾病,适宜用灸法治疗[13]。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我们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但是医术的多样化发展并未造成传统中医药文化斑驳杂乱,而是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庞博与包容。这是因为中医里的各种系统化的理论恰是医道的外在表现。有医道的支撑,看似杂乱无章的各种医术才得以在医道的统御下正常运作。而现代中医药文化欲和西医结合发展,更离不开医道的统御。不难看出:“以道御术”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命脉,同样是现代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内核。

(二)以术显道,以术弘道

老子、庄子等人以及后来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都对道做出了阐释,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人与宇宙万物正是在“道”的不断演化与运动中,形成了万物的演变。《老子》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它在不断演化变迁中创造着万事万物以及人类生命。道可以生太极,太极就是一,太极可以演化出阴阳两仪,就是二,阴阳的交媾就可以产生三,并可以推衍至万物。

“道”本体的存在,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本来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如老子所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术与器就是道的体现。术者,道之用也。道家“五术”,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是以道家自渡渡人为目标的学问[12]。术在这里,便是“道”的作用的具体行为、方式的展现,是“道”的演化。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术,而不易看到道。“道”借助“术”来展示它运行的作用,“术”也使人们通过它来认清“道”的本质。

(三)明体达用,体用一如

《易经》是研究人体、天体和宇宙的一门独具特色的理论。其中,“道”作为形而上的本体、规律,并不易得见。道统领术,术服从于道,道也离不开术的具体操作和落实,术也是道的具体表现和应用。道就是体,术就是用;体能生用,用不离体;用从体生,体不离用;明体达用,摄用归体。

道作为本体,能繁衍变化出它的作用;而道的作用的产生,本身就是从道演化而来的;作为道的作用,它在运行的时候,背后就涵盖道的真理,而体在展现的时候就离不开用。只有明白形而上的道的真理及规律,才能更好地将它的作用展示出来,但在应用道的作用时,不能脱离“体”的本身,只有将“术”置于“道”之下,在“道”的统领下,术才能展示更多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明体达用”作为我国古代的先进思想,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是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连接点,也是“道”“术”之间的思想核心。

(四)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道”与“术”,虽是体与用的展现,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能将它们联系起来的是“法”。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因为大地,厚德载物;地效法天,因为天行健,自强不息;天效法道,是要遵循道的规律;道要效法自然,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主宰万物,都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天不以自己为目的,利于万物。“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①《道德经》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术”的展现与存在必须是无私、利于人民的,因为人要效法天地的无私,它生育万物,养育万物,只有效法天地,以“道”的思维模式去行事,明白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所有做的事情就在“道”中,也会长久。“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至善像水一样能利万物。所以弘“道”就要求“道”御下的“术”也像水一样,无私而利于人民。

世间一切都是“道”的演化,都是它的作用,都是“术”与“器”,那么在明体达用的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法”来明白“道”的本质、真理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效法?的过程中来完成内圣的修养与境界。在外王即应用的的过程中,,达到天人相应、与道合一。这中间就离不开“法”的作用。

四、“道”“法”“术”的融合与应用

“道”“法”“术”三者密不可分,互为指导、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为借鉴。只有“道”“法”“术”三者兼备,有机统一,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以道明志,以法为纲,以术为用”,是实现三者有机统一的基本路径。以“道”的模式应用于当代事物的发展,不断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其积极因素,坚持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效法内圣外王鬼谷子
翰墨乾坤
“内圣外王”
发挥等效法在单摆运动周期问题中的大作用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运用等效法解题的几个注意点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等效法在计算感应电动势时的应用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