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语视听类节目强化服务功能的对策

2021-03-07 15:17覃龙娟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壮语崇左类节目

覃龙娟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少数民族语言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少数民族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任务中,大众媒体肩负着重要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视听类节目应运而生,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报道区域内发生在受众身边、充满乡土气息的新鲜事,这类节目以其独特的接近性、服务性和亲和力,赢得了受众肯定。多年来,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视听节目纷纷涌现,在实践与探索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广西崇左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中壮族人口209.96万人,占总人口的89.43%,人们的日常交流以壮语方言为主[1]。为满足当地受众的需求,崇左广播电视台制作了《壮语新闻》《崇左呐莱》《壮语读诗》等节目,经由广播、网络新媒体等渠道,以壮语传播见证崇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鲜的人和事,除了固定的视听栏目外,崇左广播电视台还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创新少数民族语言类视听节目的制作和传播。例如在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崇左市广播电视台用壮语录制抗击疫情宣传片,亲切的民族语言配合主持人真诚的抗疫宣言和倾情播报,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让疫情防控意识和方法深入人心。

进入融媒体发展时代,视听类节目为适应受众收视需求,纷纷探索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立足视听类节目自身特点,凭借独特的地域亲近性,少数民族语言类视听节目若能够回归节目的,聚焦节目传播信息服务受众和社会的功能,则节目也一样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的优势地位。综合广西地区的壮语视听节目以及国内知名的少数民族语言视听类节目的探索,从服务功能角度对节目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服务于区域语言文化的保护

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代表着一种区域文化,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它串起了区域社会、人文、历史等信息,也逐渐演变为一种精神层面的遗产。在少数民族语言区域内,民众相互之间的亲和感和认同感甚至是自豪感,是少数民族区域外的人很难理解的。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2]。在广西,壮语是主要的方言,由于历史原因,壮语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整体上壮语承载了广西壮族历史文化,而壮语视听类节目则具有服务于区域语言文化保护的功能。

崇左广播电视台开设了多个壮语视听栏目,在节目中,主持人用受众熟悉的家乡语言播报新闻,有时采用互动的方式,并且一般这种少数民族语言类节目中,主持人多为区域内家喻户晓的“本地人”,这大大增强了节目以及主持人在大众中的亲和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普通话一些热词等也都开始融入其中,主持人也可以在节目中使用这些热词,让少数民族语言焕发新的活力。相比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播报可以使用当地的民族语言,主持人对语言的使用偏向口语化的同时也要选择用精准、简洁的表达方式,特别需要注意摒弃民族语言中的一些低俗的表述、表达方式等,让少数民族语言视听类节目摆脱低俗。

崇左广播电视台的壮语视听节目在保护壮语文化的同时,融入了热词,展现出壮语强大的生命活力。视听类节目肩负壮语传承和保护的责任,节目的主播和创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节目品质,既让壮语区域内的受众感受到方言的亲和力,也让壮语区域外的受众感受到壮语的魅力,这是视听类节目服务区域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服务于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引导

媒体通过信息传播实现对舆论的监督和引导职能,这是媒体的社会功能,而在媒体的发展和创新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舆论监督和引导,是媒体工作者要探索的重点。对于壮语视听类节目而言,利用壮语来扩大舆论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节目中具有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民族语言,更容易让观众认可节目传播的信息,但同时利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舆论引导,这在一些视听类节目中,很容易演化成为用少数民族语言传播本地区不重要的消息,反而降低了节目的整体舆论格局,这对舆论监督和引导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与此同时,从加强节目服务社会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来看,壮语视听类节目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格局,从定位上摆脱一直以来少数民族语言视听类节目传播的内容缺少新闻价值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在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充斥媒体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不顾自身实际,在没有准确定位和规划的情况下开办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导致节目陷入庸俗、肤浅的境地,由此节目的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也就无法得到合理发挥。对此,崇左广播电视台的壮语视听节目以多种节目样态的方式关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宣传本土文化特色和产业,节目内容定位上避免了陷入庸俗化的境地。但从发挥节目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功能发挥上来说,主持人和节目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节目的形式上,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受众沟通,畅通舆论反馈渠道,主持人可以在节目中用少数民族语言评论的方式增添新闻的引导力,拓展节目的创新渠道,特别是在一些广播节目中,这种引导能力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三、服务于视听节目的品牌宣传

在媒介市场化环境下,视听类节目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升节目市场竞争力,节目的品牌宣传尤为重要,而少数民族语言视听节目在品牌营销上,少数民族语言自身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角度,少数民族语言视听类节目做好自身内容传播和形象的包装,是加强媒体品牌宣传的重要方式。

用壮语传播新闻信息,更容易使壮语受众产生共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语视听类节目利用壮语作为节目的语言载体,成为其区别于其他一般电视节目的基本特色,如何利用市场环境将这个语言特色挖掘得更为透彻,让“壮语”成为节目的品牌标签,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和实践。当壮语为壮语节目受众的信息传播服务的时候,壮语视听类节目才有了长期吸引受众的“灵魂”,唤起观众对壮语区地域文化的共鸣和自豪。

因此,对于壮语视听类节目来说,以壮语作为言表达的载体,算是抓住了吸引受众的第一阶段目标。在壮语表达的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对本土发生的新鲜事挖掘出其深度的、有内涵的信息,在“内容为王”的深度信息挖掘下,配合亲切、融入社会热词的少数民族语言表达形式,则可以大大提升视听类节目的传播效果[3]。例如春节期间,《崇左呐莱》栏目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用壮语向观众介绍了崇左美食酸粥、桄榔粉和鱼生等,熟悉的乡音,家乡的味道,每一道舌尖上的美味,背后都有一个关于收获和幸福的故事,这样的视听节目,既传播了崇左的美食文化,也让受众在亲切的乡音中,体验视听节目带来的不一样的新年体验,从而实现了壮语视听类节目的创新营销,增强了节目的品牌营销的效益,也提升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在壮语视听类节目中为达到其品牌宣传目标,除壮语外,还需要配合深度、有趣、有价值的信息,“多剑合璧”才能共同打造有个性、特色化的视听节目。

四、服务于社会认同感的提升

壮语视听类节目以壮语为语言载体,这种节目形式一方面是在少数民族语言类节目得到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探索,另外一方面,也是媒体利用大众传播渠道,唤起壮语地区群众对壮语方言的重视,保持壮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壮语视听类节目本着以壮民族语言唤起区域民众社会认同感的服务意识,做优节目,也会收到不错的节目传播效果。

壮语节目服务受众社会认同感的提升,最主要的方式来自于壮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受众的区域自豪感的提升。作为视听类节目,服务受众是节目赢得受众认同的重要渠道,早期的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多是以民生新闻方式出现,就是对这种认同感的体现,用壮语节目受众熟悉的乡音、熟悉的主持面孔,将大家关心的社会民生事件展现在镜头前,受众成为节目的主角,这样形式的节目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也收获了稳定的受众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形式和内核也在不断创新和深化,其服务社会认同感的能力也不断提升。

对于壮语视听类节目而言,在当前媒体环境下,服务于提升受众的社会认同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节目的传播形式,让壮语承载更多形式的节目形态[4],除了新闻节目以外,文化类节目、科技类节目以及各种专题片等,都可以尝试融入更多的壮语元素,语言上接地气,形式上创新,内容上记录社会发展。例如结合当地脱贫攻坚的事迹制作的专题新闻报道,结合广西地区的民族文化,制作公益、文化节目,以及结合地区大型民族节日,进行融媒体传播等,在这些创新节目形式中,壮语作为语言载体,则可以凭借其接近性赢得更多观众的青睐,感受壮语视听类节目的魅力,特别是在当前倡导保护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下,壮语视听类节目践行了媒体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的职责。

壮语视听类节目承担着加强地域联系,维系地域文化特色的职能,在独特方言魅力的引导下,激发受众作为壮语区域民众的自豪感,从而谋求个人和区域更好地发展,这就更好实现了壮语视听类节目自身的社会功能,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服务特性,实现了视听类节目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融媒体时代,各家媒体都在努力探索借助融媒体技术实现视听节目传播形式的改进,而对于壮语视听类节目来说,在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以优质的信息传播服务提升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内涵,有助于壮语视听类节目在现代传媒市场环境下守住节目初心、弘扬壮语区民族文化,更有助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打破节目低俗、平庸等制约少数民族语言视听类节目发展的“枷锁”,从而实现提升其在媒介市场化竞争环境下的优势地位。

猜你喜欢
壮语崇左类节目
广西崇左大力推动糖料蔗产业集群发展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红色的路
第二届广西牛羊产业发展大会在崇左成功举办
发现山水崇左爱上甜蜜边关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