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思想溯源

2021-03-07 15:17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中华

陈 璠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格孕育和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的鲜明特征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魅力。本文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人格教育研究的深入展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对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主要以儒家学说为代表。孔子有对“人有五仪”的相关论说。“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人可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圣人和贤人[1]。孔子较为明确地进行了人格分类。

庸人通过字面意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平庸的人”,这类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识大局,既不懂得如何选择值得托付一生志向的君主,又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安身立命的生存资源,“庸人”迷恋于花红酒绿之中,没有自己的主见,只知随波逐流,阿谀奉承。

士人的人格表现为:做人有信念,做事有原则,有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不具备大智慧,但却有自主思维能力,行为举止都有度;虽不善言辞但言语上所表达的意思真切实际;做事讲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明白事理,通晓人性。

君子的人格表现为:言必信行必果,刚正不阿,出言忠诚守信,内心不避讳怨恨;知人守义,守节廉明;通情达理,开朗豁达,说话做事不会专断独行;守正不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贤人的人格表现为:品行优良,行为举止大方得体,言辞优美却不失准确;以恩德施行于天下,使得天下万民足以各得其所,安居享乐,可以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圣人的人格表现为:品德符合天地间的自然法则,行为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观点和看法可以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为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做到以美德感化世人,受到世人的追捧和拥戴。

以上五种具体的人格表现形式由孔子总结而出,孔子认定的优秀健全的人格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仍可当作人格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思想

儒家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圣贤就是要持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做到克己复礼,仁义兼修,不断完善自身优良品质,使自己成为当政和治世的栋梁之材,同时提倡达到“人俊、人豪、人杰”的境界,最终实现仁与礼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道家主要提倡隐士,即逐步达到真人、至人、神人的境界。道家的理想人格主张薄情寡性,与世无争,无为而治,以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逍遥快活。

法家主张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以此为依托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提倡刚正守法,依法治国。法家认为,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准则,更是一个国家发展需要遵循的准备,法律面前无论君臣,一律平等。

佛家提倡超凡脱俗,认为六大皆空,主张洁净自心,消灭七情六欲,主张人的自我解脱,遇事波澜不惊,看待事情万般皆空。

阴阳五行家主张用阴阳八卦和五行转换等方式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通过阴与阳的相互转化来促进事物的发展,通过五行转换来促进改朝换代。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思想的构成

(一)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尊重人格

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促进中华民族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需要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儒家以“仁”“义”为行为的根本,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的价值的评判标准。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人的价值追求,儒家这一学说指明了中华民族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指出了人格修养的意义。人们将儒家这一贡献称为“确立价值之源”[2]。

(二)崇尚仁爱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各有崇尚仁爱的理念。儒家注重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培养,要求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以促进人达到“仁”的境界。《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观点和看法,对帮助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并蕴含了许多关于人的自身发展的学说。如“仁”和“爱”的关系、“仁”“爱”并行的思想和“敬天”“保民”等思想。“仁者爱人”深刻体现出儒家对天下万民的关注,及对“仁”的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三)主张“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便是遵循不偏不倚的思想,以客观实际为依据,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对人的性格、品德、文化素质进行综合的判定与评价。《中庸》一书与《大学》《论语》《孟子》等书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列为“四书”之一,可见其重要性。《中庸》所追求的人类发展的终极奥义,包括对人类的性格发展和品德发展在内的多方面素质。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不偏不倚才能塑造健全人格,对于国家而言,不偏不倚方能做到仁义治国。以不偏不斜的思维方式思考事物的道理,以不偏不斜的行为准则指导社会实践,这正是“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

(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强弱转化

老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老子认为站在对立面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并不意味着哪一方促进或者反作用于哪一方,而是对立面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使得道家的思想主张更具哲学理论色彩,老子揭示了动静之间、强弱之间、柔刚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提出了动静相偕,柔刚相克,强弱互化等思想主张[4]。这些理论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五)与世无争,逍遥自在,万事齐物

齐物论也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相对主义理论。庄子改进和完善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发展了属于自己的学说,提出了“万物一齐”思想。齐物论讲述了运动的绝对性,否定了物质发展的规律性;提出了知识的相对性的理论,模糊了否定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也就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六)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佛家的思想主张引导人们要以慈悲为怀,要以普度众生为修行的目标。佛家认为佛陀诞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帮助身处于苦难生活和黑暗社会环境的广大民众得到解脱,这种解脱不仅是身体上的解脱,更是灵魂上的超度。佛家也提倡“永世轮回”学说,认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不断的轮回而获得新生,通过轮回可以促进人类个体的进步。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的溯源,可为现代人格教育带来启发。

(一)思想教育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成为了人格教育新的发展要求。在思想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思想教育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学校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的过程中,不能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程完成进度,在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的人格发展向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培养人格健全,思想积极进步的学生。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

当前的教育发展情况与以往有所不同,已经逐渐普及了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运用新型教学技术和教学设备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新时期人格教育自然要运用更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及更高水平的教学技术,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来帮助学生的人格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在学校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学校肩负着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学校方面积极发展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作为指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理念和人格意识。学校文化作为影响学生优秀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新时期的人格教育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四)教师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而言,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需要时时刻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情况,以新时期的人格教育发展情况为依托,以新时期教育目标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为基础,以积极健康的人格理论作为引导,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培养,教师也需要以自身的健全人格为依据,在学生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理论在当今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情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为引导,进一步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价值。笔者希望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促进当今思想教育体系的完善。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中华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