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探析

2021-03-07 15:17吴心怡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耻感公安院校警务

吴心怡

耻感是个体基于一定的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对自身思想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时的自我知觉,是一种指向自我的否定性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内心的愧疚、不安、难为情等。耻感观念能够规范、约束和调节人们的言行,不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预备警官,是公安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更应成为明善恶、知荣辱的公民典范[1]。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特殊需求与现实需求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特殊需求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耻感教育与其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息息相关。公安院校大学生作为人民警察的预备力量,未来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保护人民安危的使命职责,其政治觉悟、纪律作风和价值取向关系到政法工作的有序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尽管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上值得肯定,但也不可否认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耻感缺失、行为失范等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警务化管理持消极应付态度,对自身不当行为缺乏认识与反省,没有羞耻意识,显现出是非不分,荣辱不清,善恶混淆的状态。这种耻感缺失的状态如不进行纠正与调整,很难成为合格的警务人才。公安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的定向性、人才使用的确定性和教育投入主体的单一性等特点,在学生培养方式和日常管理模式上都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职业特点等因素,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公安院校耻感教育的现实需求

其一,警惕不良思想侵蚀,耻感教育是防线。西方的一些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涌入国门,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侵蚀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如若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与影响,则容易成为敌对势力拉拢和渗透的目标。因此,公安院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耻感教育,使其成为学生的思想防线。

其二,防止道德教育脱节,耻感教育是底线。我国的道德教育模式,一向注重正面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高境界、高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在人们道德理想的树立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道德教育脱离现实难以取得实效。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警惕上述错误,加强底线伦理教育,而耻感教育正是底线伦理教育的重要方式[2]。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一)课堂教学中耻感教育的不足

课堂是开展耻感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安院校作为强调纪律作风、政治素质的专业院校,本应在大学耻感教育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但上述优势并未显现,主要原因在于:其一,部分教师对耻感教育不够重视。大学里某些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耻感教育方面缺位,认为专业课只需要教授专业知识[3]。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逃避道德教育责任,更有甚者,不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反而为了取悦学生发表不当言论,释放负能量。其二,部分教师的耻感教育能力不足。公安院校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值得肯定,但仍与新时期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缺乏动力,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墨守成规。而专业课教师缺乏耻感教育理念的积累及教学方法的摸索,在教学设计时难以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耻感教育的结合点,无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紧密结合。

(二)警务化管理中耻感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00后大学生考入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增加。首先是警务化管理的宽严相济问题。以往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更多强调纪律约束,忽视了柔性管理和教育引导的作用。上述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大量使用通报、惩戒等处罚手段,非但不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面对思维开放、个性活跃、崇尚自由的新时代大学生,警务化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因此,必须平衡好严格管理和柔性教育的关系,及时调整警务化管理的方式,逐步发挥耻感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其次是警务化管理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以往的警务化管理更多强调学生的忠诚、严谨、团结、奉献等共性化要求,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人潜能的提升。再次是警务化管理中的学生干部素质问题。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参与,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关乎警务化管理的成效。以往的警务化管理中过多强调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少数学生干部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管理能力方面都无法给其他学生起表率作用,更遑论激发警务化管理的育人潜能[4]。此外,部分学生竞选学生干部的动机不良,甚至在管理过程中“监守自盗”,严重影响了警务化管理的公信力。

(三)警务实践中耻感教育的不足

公安院校的警务实践涵盖基层锻炼、重大活动安保、志愿者服务等内容。警务实践有利于磨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其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在公安院校耻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各类体育赛事、国际会议、文艺演出等重大安保活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公安院校大学生由于其预备警官身份的特殊性,成为重大安保活动的新生力量。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多次带领学生参与在浙江举行的杭州国际马拉松、海宁国际观潮节、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浙江警察学院等公安院校大学生更是成为了安保的中坚力量。学生在安保的警务实践中不但可以磨炼警务技能,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接受耻感教育。然而,上述警务实践在耻感教育方面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除了学生对警务实践的重视不足外,某些公安院校的行政领导、任课教师、学管干部等对警务实践中的耻感教育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警务实践需要负责此项工作的教师和干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还需要兼顾学生外出参加警务实践的健康、安全等问题,所承受的压力、风险都比较大,常使其无暇顾及到耻感教育的输入。此外,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过多的警务实践除了会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外,还会造成学生文化课方面学习的不足。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公安院校对学生耻感教育的忽视。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补足

显然,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缺失与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公安院校可将耻感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在警务管理中有效渗透,并在警务实践中加以践行,从而实现耻感教育的补足。

(一)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耻感教育

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公安院校普遍存在重警务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从培养目标来看,公安院校培养的警务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警务技能之外,还需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民警察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公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道德水准,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公安工作中切实履行职责,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鉴于此,公安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管理与服务理念,结合院校自身特点以及职业需求,将耻感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在专业教学与与警务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并强化耻感教育。以“政治立场不坚定”“专业基础不扎实”“警务技能不过硬”等为耻,让公安院校大学生逐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差距,促使其内心萌生消除问题或者缩小差距的冲动,从而实现公安院校大学生从心理到行动上的避耻求荣。

(二)课堂教学中耻感教育的有机融入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耻感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将耻感教育有机融入公安院校各门专业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中。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积极进行耻感教育。将耻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质就是找到二者的相融相通之处,并结合专题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耻感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最适合直接进行耻感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教学体例的前提下,灵活把握“教育时机”实施耻感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适当挖掘“恶”的价值,使其成为一种教化力量,有选择地将某些社会不良现象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和辨析,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和选择能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耻感教育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该门课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耻感教育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百年奋斗史,启发公安院校大学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的使命感。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耻感教育题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学习认知和把握“耻”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念。

其次,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合耻感教育。专业课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转变教学理念,使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耻感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耻感教育形成合力。与此同时,专业课程的耻感教育切忌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专业课教师应凭借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经意地传达耻感教育的思想观念[5]。

(三)警务化管理中耻感教育的有效渗透

大一入学伊始,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所有生活和学习活动就被纳入到警务化管理当中。公安院校严格的作息制度、上课制度、训练制度为开展耻感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比如,通过每周固定的周点名或者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探讨社会热点事件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引导学生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反思,使其引以为戒,纠正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同时,与严格的管理制度相适应,公安院校还有自成系统的惩戒制度,借以提升并强化纪律与约束。惩戒属于一种外界强制力,虽然可以使学生在行为上约束自己,但是却很难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有些学生认为被惩戒只是因为运气不佳等偶然因素,只要下次注意不被发现就可以。也有些学生在被多次惩戒之后反而更加麻木,把惩戒当成是一种“走形式”。所以,应对违反警务化管理规定的学生进行适当地耻感教育,培养学生“以违规为耻,以惩戒为耻”的耻感意识。例如,在对那些寝室内务不合格、不遵守课堂纪律或者未请假外出等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耻感教育时,可以采取在公开场合不点名批评的方式,使用“他人在场法”激发和强化他们的羞耻感。

(四)警务实践中耻感教育的践行

对于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警务实践活动不仅是检验其警务技能的方式,同时也是其接受耻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警务实践活动有利于构建公安院校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良好情境,有利于丰富耻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时期公安院校进行大学生耻感教育的有效载体。公安院校学生在开展执勤、巡逻、调解纠纷等警务实践活动时,不仅能将平时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且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社情、民情,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荣耻、磨炼意志。例如,通过接警、处警等警务活动,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群众的批评会让公安院校大学生产生挫败感和耻辱感,反之群众的赞誉会让其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通过警务实践,能够让公安院校大学生坚定“荣所当荣、耻所当耻”的道德信念,促使其道德水平不断提升。此外,耻感教育还为新时期公安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除了树立正面典型进行榜样教育之外,也可以树立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成为一种反向的约束力量。

强化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耻感意识,有利于解决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难题,有利于克服现有道德教育模式的“假大空”问题,有利于促进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有利于凝结预备警官的政治底色,将为公安院校的耻感教育提供新思路,为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对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耻感公安院校警务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消失的耻感
环球警务专访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