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效之探讨
——以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为例

2021-03-07 15:17范怡婷
文化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讲解员泉州古城

范怡婷

近代泉州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始于1926年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顾颉刚、张星烺、陈万里来泉州调研,经历孤点式文物研究保护阶段,以国宝单位为核心划定保护范围,分层进行片区保护阶段和新老城区分区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的保护阶段。当前的“活态”保护表现为保留恢复本地特色文化生态系统,同时合理利用创新创造,保护主体除了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外,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已成趋势。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是民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前提,而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又是提升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主要途径。本文主要讨论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作为文化遗产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后申遗时代,当吸引更多人参与讲好泉州故事,为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发挥作用。

一、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概况

近年来,随着泉州古城知名度提升,游客数量日渐增加,然而泉州的旅游接待能力却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缺少“熟知古城历史文化的导游、讲解员,懂外语的旅游人才、酒店翻译、标识标牌、公共配套等……”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与泉州市旅游局主办,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发展公司、泉州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以下简称古城培训班)。古城培训班的课程主题以泉州古城三大片区内的六条线路为主,涉及古城历史、名人、建筑、民俗、宗教、海丝文化、讲解技巧、文化遗产利用等方面。

古城培训班自2017年7月第一期至2021年8月,已成功举办九期。其中,第一期至第四期委托福建省绘旅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而第五期开始由泉州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执行。授课教师由泉州市古城办、市文旅局文化遗产、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黎明职业大学,以及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考评员、博物馆讲解员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经前八期考核已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共聘用254人,作为泉州市古城讲解员。

古城培训班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从2021年6月26日至7月17日,每周六、日上下午开课,每次课3小时,共14次课。首先从理论课来看,分为泉州古城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讲解技巧等三部分进行。笔者以第九期西街片区为例,泉州古城历史文化课程围绕当期主题区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点展开,分析其在泉州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包含《人杰地灵话温陵》《涨海声中万国商—泉州样本》《闽南建筑史话暨西街建筑概述》《我的巷议》《从西街看古城文化》等方向。另外,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课程中分别介绍古城保护性改造的理念和实际案例,如《泉州古城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化”利用》《做一个讲解匠人——讲解有技巧》《聊聊讲解那点事》等内容设计和表达技巧课程。而《讲解实操演练》实践课程则是由专业历史文化老师带领学员开展实地讲解。从上述所言,笔者认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实践,除了可提升学员对泉州文化遗产保护有深入了解,还可达到社会公众参与。

二、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成效

如今,无论是线上线下,都可见泉州市古城讲解员的身影。如结训后第一年的国庆假期,获聘的古城讲解员每天提供多场义务讲解,每场接待游客30人,这种义务讲解活动至今已成常态。尤其是第五期培养出首批英语讲解员,参与当年6月的“海丝泉州、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活动,面向外国人士介绍古城文化。为此,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成效,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打造泉州古城文化IP形象

基于泉州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工作的推进情况,在当前二十九条古城背街小巷综合提升的背景下,在三大片区内规划出六条参观路线,同时作为泉州古城讲解培训班学员的考核路线。这六条线路主要由背街小巷组成,各级文保单位、名人故居、宗教建筑、民俗文化点缀其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可视为泉州古城文化IP形象。以文庙片区的路线为例,该线路以钟楼为起点至文庙为终点,包含以中山北路为线索展开的二十个节点,其中有明代泉州名臣顾珀故居、近代爱国华侨陈光纯故居等名人故居,以及文庙、清净寺、关帝庙等宗教场所,并开展泉州南音、泉州讲古、听香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的后城街和厚诚祖师公,还点缀承天巷、花巷、金鱼巷中的闽南传统民居,在市井气息和寻常人家的烟火中感受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彰显泉州文化特色IP形象。

(二)构建多元泉州古城文化故事

近年来,国内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正在经历一场“对话的转向”:开放基于展厅参观动线和展品进行一物一叙的经典线形讲解,尝试针对对话对象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设置不同的传播目标进行分众化讲解,是从单向的知识输出向意义协商的转变[1]。古城培训班学员正式上岗后,依据六条线路进行经典线形讲解,是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另外,授课教师与学员联合制作的通过移动终端传播的讲解视频和音频,可视为“因人施讲”的分众化讲解,其中以李以健副会长、资深导游魏怀阳出镜主讲的泉州文化遗产视频,在平台上的点击量最高。此外,黎明职业大学、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等地方高校邀请古城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开展的古城文化遗产研学课程,也可视为分众化讲解的实践。例如,国家金牌导游杨远彬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开设《穿越泉州刺桐城》课程,针对青年人群精心设计一条泉州古城旅游路线,并采取“理论+实践”、双师授课等形式,将文化遗产和职业素养内容融入课程,效果突出评价良好。两种讲解形式互相补充,在保证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尝试新的叙事角度和叙述方法创造一个更加贴近公众的泉州古城文化故事,使之更加利于传播。

(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政府既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体,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职责之一是通过组织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系列活动及讲座,加强群众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坚定文化自信。古城讲解员培训班是政府面向全社会开展的传播泉州历史文化知识的系列活动,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反响热烈,如泉州旅游协会导游分会副会长李以健成立的“一茶书房游学班”,以及国家金牌导游杨远彬组建的“阳光+书本”沙龙会,还有部分古城讲解员组成“逗游泉州团队”等。由此可见,这是群众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自觉性增强的范例之一[2]。

三、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展望

2021年5月27日,泉州申遗成功。未来,泉州将涌进四面八方的游客,谁来讲泉州故事?如何讲好泉州故事?泉州故事将产生什么影响?仍然是这座古城必须面对的考验之一。为此,笔者认为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可再朝下列几个模式规划前进,可为后续底层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为多元的渠道。

(一)增加泉州古城文化中的大众文化内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家将视野投向了下层,将各种不起眼的人物、妇女、儿童纳入研究视野,是为“大众文化”[3]。由于大众文化是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共同创造、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文化,使得大众文化的地方特质更加凸显。古城讲解员与博物馆讲解员在讲解实践中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以知识输出为目的,多用技巧少谈经验,后者却是主动从生活经验出发,透过感受传递文化。如古城培训班学员的常住地均在泉州市区,有土生土长的泉州古城人,还有来泉落地生根的“新泉州人”。除此之外,学员还呈现出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多、分布行业广的特点:以第5期为例,学员中年龄最小仅7岁、最大58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学历39人,占比24.4%。大学本科学历82人,占比51.2%。在读小学生8人,占比5%。分别来自教师、公务员、检察官、律师、工程师、经济师、警察、编辑、记者、医护人员、企业高管、博物馆讲解员、导游、青年创客、在校学生、退休干部等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讲解员实际是一边参与一边讲述古城中的大众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通过成长经历和家族故事、新泉州人通过来泉生活与生长城市形成比对,可反映闽南社会的变迁及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

(二)补充泉州古城文化遗产的发展内容

“人”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主体,物质文化遗产由人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巧技艺则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人”同时还是活态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要素,方言与民俗活动存活在原住居民聚集的地域空间中,因此要传承文化、复兴古城,应当首先做好调查,建立城市档案,为了留住原住居民并为在此空间内所有的住民提供舒适的宜居空间[4]。古城培训班自2017年开班以来,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学员在教师的带领下穿街走巷,近距离接触古城文化遗产,其中含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同时接触到“活在”原住居民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为文物调查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补充,一方面可对登记在册的文化遗产现状进行调查,另一方面可发现新的文化遗产,为泉州古城文化永续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学员在学习此过程中,还可以掌握并监督政府文化遗产相关措施的落地情况,相当于建立一条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改善以往公众事中或事后参与的方式,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激发区域内社会成员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打造泉州文化传播符号

长久以来,泉州没有产生一个成功的文化传播符号。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传播符号,首先要设计出一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符号,接着由传播者在发送符号时向受众解释符号所承载的意义,最终使受众接受符号与意义间的关联,形成“语义契约”,在下一次接触到这个符号时,自动联想到与符号相关联的意义。对比很早贴上“文艺”标签的厦门,泉州缺少一个为自己带来美誉度和知名度的符号,直到2017年有专家学者再次呼吁泉州应当凝练出核心文化口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许多城市失去了地域特色日渐趋同,相比之下,泉州始终坚持对古城进行“洗脸式”与“镶牙式”的整治方法,最终达成留形、留神、留人。为此,泉州古城讲解员培训班的开展,可视作传播人对传播符号的解释和与受众达成“语义契约”的过程,解释的目的是为了符号意义的准确传递,即“希望听话人接收到该话语以后,对它的解释跟说话人想说的意思一样。”三个主题片区循环进行(西街片区四期、文庙片区三期、城南片区二期)是在多次的传播活动中,稳固两方对符号意义的解读导致形成“语义契约”,最终泉州文化传播符号便于活化。

四、结语

古城培训班经过九期活动,组建了稳定的教师队伍,形成了“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培养了一支古城文化使者活跃在古城内的大街小巷中,整理出泉州古城文化IP形象,部分达成了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要求,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除了古城培训班持续招生外,应继续采取兴趣热情第一的培训录取条件,保持老泉州人和新泉州人的合理占比,并将部分土生土长的、有故事的泉州古城人引入后续培训班的分享环节,通过挖掘家族故事,传递古城的精神文化[5]。在课程方面,与地方高校学术研究团体合作提升课程内容,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充实教师队伍,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引入参与性、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例如让民众实际做一把洞箫,或学一段南音、梨园戏等形式。除此之外,还可借用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例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泉州申遗总展示馆、泉州市博物馆的世界闽南文化中心展示馆,以及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乡土闽台展厅,都是有专业学术支撑且对泉州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融合叙事,在内容、结构、脉络、方法上都可借鉴。同时,经过学术训练有着考古、文物普查经验的文博工作者和本地学者可使实践课更加科学规范,更好地补充泉州古城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总之,通过社会教育培养增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主动参与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在有效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激活区域特色文化,使文化充分参与城市再造,赋予城市新精神。

猜你喜欢
讲解员泉州古城
泉州
博物馆当讲解员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怎样当好讲解员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我当小小讲解员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