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立意·明结构·品特色

2021-03-08 15:27陈志明袁小芬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鉴赏教学统编教材

陈志明 袁小芬

【摘要】散文鉴赏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悟立意、明结构、品特色,是散文鉴赏与教学的有效策略:关注类别之独特,感悟情趣;探寻创作之心意,品悟意蕴;在厘清线索、捕捉文眼、把握铺陈中洞察散文结构;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品味散文语言情韵和作家风格之特色。

【关键词】统编教材 散文作品 鉴赏教学

散文因其取材广泛灵动、表达灵活多样、形式自由洒脱、语言质朴率性,深受读者喜爱。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段编选了不少文质兼美、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的散文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散文鉴赏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为,可从“悟立意”“明结构”“品特色”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散文作品进行初步鉴赏。

一、悟立意:从情趣到意蕴

立意即作品的主旨,是散文之魂。抒情性散文的立意,重在作家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往往以揭示某一事理、表明某一观点为立意。散文鉴赏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各类散文立意的关键能力。

1.关注类别之独特,感悟情趣

吴滨在《浅议散文的鉴赏》中写道:“情趣指散文所表现出的情感、理趣和谐趣。有的散文侧重表现作家的内心情感,有的散文侧重表现作家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与体悟,还有的散文则表现出了一定的谐趣, 透射出幽默感。”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各类作品中的独特情趣,在把握文章立意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下面结合课文试作分类浅析。

(1)细腻情感类:抒写美好生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深情回忆了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他离开故乡后的思念之情。朱自清的《匆匆》,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琦君的《桂花雨》,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然后回忆了摇桂花的快乐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和乡情,最后写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切怀念。这些作品情感细腻丰富,可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结合作家相关背景和生活经验细品体悟。

(2)智慧理趣类:彰显哲思火光。叶永烈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议论色彩浓厚,文章开篇即提出观点,接着按时间顺序,依次列举了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并阐明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灵感来自于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前面的论述作了补充,使全文更加严密、完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既体会文章论证观点的逻辑智慧,又学会赏析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的写作手法相结合散发出的理趣。

(3)独特谐趣类:浓缩多彩人生。谐趣作品大多叙述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或事,行笔朴素自然,风格隽永疏朗,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如丰子恺的《手指》一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五根手指各自鲜明的外形特点和性格特征,写得灵动鲜活,富有生趣,读来幽默又不失贴切,诙谐又不乏深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语言风趣的基础上揣度作者的用意,领悟文章的主旨。

2.探寻创作之心意,品悟意蕴

一些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言浅意深,通过借助鲜明的意象,寄寓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和深刻生活经历中对社会、人生所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这样的作品需要引导学生细细洞察、探寻作家创作时的深刻心意,品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沉意蕴,从而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立意。

(1)立意“高”远,给人以触动。鲁迅的《好的故事》一文立意幽深而高远,“昏沉的夜”隐射了当时北洋军阀黑暗的统治带给人的窒息与苦闷。尽管如此,作者依然追寻这一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高远的立意让读者时时与鲁迅的思想与情感同频共振。

(2)立意“深”刻,給人以教益。许地山的《落花生》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朱自清的《匆匆》说:“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宗璞的《丁香结》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奇了吗?”……像这些都是深刻而新鲜的道理,是立意深邃的表现。

(3)立意“新”鲜,给人以启迪。纪伯伦的《花之歌》,抒发了作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不管面临怎样的困苦,都不能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把人生比作“花”,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同时也表现了纪伯伦散文的清新笔调。

二、明结构:从线索到铺陈

散文重结构,重构思,如何设置中心线索,怎样谋篇布局和安排材料,从哪些角度展开叙述和表达等,都展示了作者创造性的构思和结构艺术,从而形成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结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循踪迹理清线索

散文鉴赏应抓住“形散”与“神不散”的辨证统一关系,善于追踪蹑迹,理形摄神,沿着文章的线索,看作者如何在巧妙的构思中,以立意为宗,把丰富的材料组织起来,连成闪亮的珠串。教学时需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经常设置线索的方式来梳理内容、厘清线索:

(1)时间线索。此法最为常用,如冰心的《忆读书》以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谈论多年的读书经验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感悟。

(2)空间线索。写景、游记散文多采用,如老舍的《草原》就是以行踪为序,移步换景,由景及人,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3)情感线索。抒情散文多使用此法,如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就描写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父爱贯穿全文的始终。

(4)事物线索。以物为线,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一文,勾连古今中外,联想丰富,视野开阔,所有材料都围绕“月”选取,写出作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文章以“月”始,以“月”终,情感层层深入。

2.关键处捕捉文眼

散文之“眼”有别于“诗眼”,它是指作品主旨思想的凝聚点、艺术结构的结合点、着力表现的中心点、艺术意境的聚焦点。文眼是最能明示立意、统摄全文、强化重点、升华意境的关键词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关键处捕捉文眼:

(1)抓文章标题处。题目是作者揭示主旨最直接的方式。如《草原》,由题而知,文章的主题就是草原,描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的就是对草原美丽风光的赞美。

(2)看段落起始句。一些文章在起始句部分就用精炼的语言表明自己的主要观点。如《白鹭》开头第一句就是:“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正所谓开宗明义,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3)找贯穿全文语。有些词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格外注意这类词句,就抓住了文眼。如《四季之美》中,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事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4)盯文章结尾处。有些文章作者运用归纳的方法在文章结尾部分亮出了文章的文眼。如《丁香结》最后一句是:“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奇了吗?”这就是文眼,它深刻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多角度把握铺陈

一篇好的散文在材料安排、叙述方式、表达技巧等铺陈角度必然新颖、独特,能够充分地展示立意,增强作品的结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铺陈艺术:

(1)各具特色的叙述方式。顺叙、补叙、倒叙和插叙等叙述方式的综合运用,让文章灵动多样。如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一文中,作者没有按照常规做法使用时间的顺序去写发现规律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我”九岁发现规律,三年后想起这个发现笑出声来,竟当众受罚,再写“我”发现这个规律的过程,最后写“我”当众受罚的过程。全文构思精巧,首尾呼应,结构紧凑,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执着探究的精神。

(2)各显神通的表达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凸显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如《桂花雨》,为了突出桂花香气迷人,先说桂花树姿态不美,花朵很小,欲扬先抑,形成强烈的反差;《落花生》通过写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经过,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月是故乡明》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丁香结》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虚实结合,描写生动,意蕴深刻;《匆匆》一文中,作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触。

(3)各美其美的谋篇布局。散文的谋篇布局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白鹭》一文,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领全文,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照应开头,再次表达了对白鹭的赞美之情;《手指》一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的十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对五根手指进行生动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由物及人,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最后一个自然段卒章显志,阐明了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从厘清线索、捕捉文眼、把握铺陈这几个方面洞悉作者结构上的用心和追求,审视散文结构对表现作品立意的作用,应成为散文鉴赏的深度追求。

三、品特色:从语言到风格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完整的散文鉴赏不仅要悟立意、明结构,还要重视对其艺术特色的品味。这其中,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品味散文的语言和风格之美尤为重要。

1.品语言之情韵

散文理论家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是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语言的情韵美,就是“作者的感情、心声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而暗暗透入文字中的一种美的情调和韵味”。品味散文语言的情韵美,是散文鉴赏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教学《金字塔》一课时,可将所选两篇短文中相关内容语段同时出示:

(1)“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金字塔夕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比较鉴赏:前一段是说明文的写法,平实而准确;后一段才是抒情散文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于动人的境界中透露出一种特别的情致和韵味。将高高的金字塔比喻成“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将沙漠中矗立着金字塔的奇丽景象,比喻成“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显得优美生动、充满情韵和魅力。通过想象在头脑里建构美的形象,通过朗读将身心融入美的情韵,是散文鉴赏教學的应然要求和价值追寻。

2.品作家之风格

风格,一般指作家在作品构思、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又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总体倾向。如叶永烈的科幻作品和历史纪实文学,语言凝重而具有思辨力,他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而朱自清作为现代散文大家, 佳作甚多,如脍炙人口的《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口语式行文显现了朴实、自然、清新而又不乏诗意的散文风格。面对具有鲜明创作风格的作家作品,教学时要尽可能跳出单篇思维,通过设计“阅读链接”,适度拓展阅读作家的多篇作品,通过组文欣赏,从而让学生对作家的整体风格有所感知。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将某一单篇作品置于作家多部作品中去鉴赏品味,准确把握作家在思想境界、艺术创作上的总体倾向和个性特征;也可以把某位作家的散文同别的作家作品相比较,考察在材料选取、主旨提炼、形象描摹、结构布局、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联系比较,有助于学生对作家风格的把握,提升学生多角度赏析散文风格之美的能力和品位,整体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素养。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促进学习力提升的小学语文张力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tjkyblx2017/043)

(作者单位:陈志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袁小芬,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3209500589247

猜你喜欢
鉴赏教学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新课标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析
对比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职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