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视角下的统编版习作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03-08 15:27陈艳梅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表达能力

陈艳梅

【摘要】统编版习作单元的编排匠心独运,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和实践性,同时也针对学生做到了一练一得。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精准地解读编者的编写意图,注重教材潜能的释放,充分彰显教材的定位和价值,有效地助推学生习作能力的生长。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特点,形成整体意识;精准洞察学情,强化以学定教;依托教材特点,开展针对教学。

【关键词】学情视角 整体意识 习作教学 表达能力

統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针对传统教学中“习作训练点散乱”“读写分离”“资源分教”等一系列弊端,精心设置了创新性单元——习作单元。不少教师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差:比如习作单元中各个版块的效能是什么?与其他普通单元的侧重点有着怎样的不同?单元中的习作例文应该如何使用?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把握编排特质,形成整体意识

1.找准定位,彰显版块效能

习作单元与普通单元的编排有着较大的区别,尤其是单元内部的版块效能: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篇精读课文重在学习习作方法,“阅读铺路,从读到写”;交流平台则重在梳理学习方法,以达成稳固而知新的目的;“初试身手”尝试进行初步训练;而选用的习作例文,则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并内化所学到的表达方法;最后的习作练习,则是对方法的集中呈现和运用。

整个单元中的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融,承载着不同的教学效能。从版块定位的角度来看,该单元的阅读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表达语文要素是:“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单元所编选的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则充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表达的基本特点。“交流平台”则以统整、辨析的方式,对这两篇习作例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了梳理;“初试身手”所设置的两道训练题,则引导学生紧扣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收集,并通过改写经典散文片段,以感知说明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习作例文”选择了《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说明方法,并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2.紧扣特质,合理研制内容

综上解读,这个习作单元的教学安排应该凸显以下三个原则:

其一,注重方法迁移的积极运用。从两篇精读课文中习得方法,借助交流平台归纳和梳理方法,深化学生对于说明类文本的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的认知。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实践运用的方式“初试身手”进行练习,将从课文中所积累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一方面巩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一方面通过修改已学课文《白鹭》的片段,进一步洞察说明性文字与抒情性文字的不同风格特点。

其二,注重写作过程的细致呈现。习作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拿起笔在作文纸上动笔的过程。之前的学习、构思以及后续的反思和调整,都应该归属于具体的写作过程。这个单元要求学生“介绍一种事物”,需要在正式动笔之前明确一种植物,并为介绍这种植物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1.认真细致地观察,对这种事物进行深入了解;2.收集相关的资料,丰富对这种植物的感知路径;3.从单元的精读课文中了解相应的说明方法和技巧。

其三,逐步达成目标的层级提升。习作单元的最重要目标即指导学生写好习作,但教师不能将所有目标全部都定位在最后的习作版块之中,而需要针对不同的版块以及不同的栏目,为最终达成目标设置相应的层级,逐步实现习作单元的整体性目标。

二、精准洞察学情,确保教学实效

1.前后联系,洞察学生习作基础

习作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为了让教学更加富于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就需要精准了解学生的学情基础和学习起点。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说明性文章并不陌生,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接触过一定的说明性文章,比如《赵州桥》《纸的发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也对说明性文本的说明方法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体悟。

这些都是展开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进一步厘清学生先前的学习经验,对接之前单元与此相关的内容和要求,比如本单元重在通过资料的收集,尝试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个事物介绍清楚,这就需要联系之前学生已经具有的习作基础,比如,能够通过仔细观察,将观察所得写下来;同时能够在观察中关注事物的变化,将自己观察的过程完全地展现出来……由此也不难看出,在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对于观察以及资料的收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避免所有的教学环节陷入机械重复的尴尬境地。

2.依托学情,明晰学生的习作障碍

纵观各单元“习作”的内容编排,不难发现,实用性的题目数量相对较少,习作时学生所遭遇的障碍和困难也相对较多。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介绍一种事物,就是要让学生在整合所有资料的基础上,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维度,运用相应的说明方法,把这一事物的主要特点揭示出来。学生在本次习作中一般会遇到以下几种障碍:

首先,选择事物的思路难以打开。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在选择具体所描绘的事物时往往难以打开思路,始终会将自己的认知局限在动物或者是植物方面,习作的选材不够宽泛;其次,罗列提纲时遭遇障碍。学生在罗列提纲时常常难以下笔;再次,在收集资料和选用资料时遭遇困难,很多学生在综合性运用资料时往往难以对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直接将现成的文字照搬过来,而无法转换为自身独特的语言;最后,在合理选用说明方法时有困难。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本次习作单元所训练的重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够借助相应的方法把事物的特征揭示出来,而学生在运用自身的语言描述这些特点时,往往缺乏运用说明方法的意识,或者在运用说明方法时相对机械,缺乏灵动之感。

三、依托教材特点,开展针对教学

1.激活原始认知,尝试列好提纲

通过习作单元中精读例文的学习,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始认知经验,将教学的首要点设定在指导学生列好提纲上。列好提纲不仅有助于梳理习作的内容,构建整篇习作的内在思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将事物的具体特征在习作当中鲜明地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确定好自身的选题之后,结合教材提出的“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 这一习作要求,组织学生尝试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提高习作能力。在本册上一单元的“习作”中,编者就要求学生“学写提纲,分段叙述”。对于学生而言,在习作时尝试列提纲,在上一单元当中刚刚学习过,这就需要教师趁热打铁,激活学生原始的内置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巩固自身列提纲的能力。罗列提纲和修改提纲的过程,其本质就是进一步厘清习作表达的思路,整合习作表达素材,同时更有助于学生在正式动笔写作文之前进一步明确自身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学生在罗列提纲时可能遭遇的困难也是各不相同的。为此,教师就需要针对习作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列提纲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养成习惯。

2.巧用初试身手,诊断教学重点

就统编版习作单元而言,“初试身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栏目,其最大的价值不仅仅是对精读课文和交流平台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是在正式完成习作单元前的一次尝试。教师可以抓住“初试身手”步子小、切口小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积极尝试中暴露习作容易存在的问题,从而明晰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如一位学生在“初试身手”中选择介绍茼蒿,在具体描述的过程中,他所使用的是更加接近于叙事性的语言,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之前的习作当中主要以叙事的方式来介绍,而对于说明性的语言还缺乏相应的认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了网上介绍茼蒿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深入对比之中进一步感受说明文与叙述性文字之间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明确学生所创作的说明性文字可以偏向于生动与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尝试运用说明方法,从而将茼蒿的特点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

当然,在“初试身手”中学生所展现出来的障碍还有其他类型,教师可以进行有效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帮助学生在完成习作单元时有效突破障碍。

3.研读精读课文,习得表达方法

统编版教材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前后分别设置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其目的就是借助不同形式的文本,给予学生习作以鲜明的范例价值。这个单元当中,《太阳》一文给学生提供了规范的说明文本的基本样式;《松鼠》一文则是非常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在凸显说明性语言精准、严谨的特点的同时,更呈现出了趣味性的一面,丰富了学生对于说明性文本的感知。《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这两篇习作例文,主要是通过批注和课后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并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洞察编者选编这些文本的核心用意,把握每一篇文本所指向的训练价值,洞察其中所蕴含的值得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揭示出来,以顺应学生认知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并积累内化,形成自身有效表達的能力。

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编排匠心独运,不仅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示范性和针对性,同时也针对学生做到了一练一得,充分彰显了教材的定位和价值,有效助推学生习作能力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小学)

3556500589236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表达能力
探讨初中数学教育中怎样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