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研究

2021-03-08 02:53孙玉宁李海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工匠中华培育

孙玉宁,李海民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中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新时期,面对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等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培育工匠精神是各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在此背景下,要明确高校进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各种平台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和契机,同时我国是传统工匠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而优质的工匠文化教育内容,也是推动高校工匠精神培育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1]。因此,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探索有效的结合路径,才能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7 个二级学院、3 个年级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1 融合有效途径缺失,学生主动性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在回答“工匠精神的学习渠道”时,65.2%的学生表示“未进行专门学习”;在被问及“参加弘扬优秀工匠文化活动的情况” 时,只有42.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在回答“自身主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工匠文化的情况” 时,选择“会主动学习发扬”的只有10.2%;在回答“你认为目前是否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时,93.3%的学生表示“没有”。上述调研结果说明,目前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教育结合的有效路径上存在缺失,不能主动去了解、学习以及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工匠文化。

1.2 教育氛围与资源不足,实际效果有待加强

调研结果显示,67.9%的学生认为校园优秀传统工匠文化的教育氛围有待提升; 有69.2%的学生认为“自身传统工匠文化知识缺乏”是因为“学校缺乏教育氛围和学习资源”;90.2%的学生表示“从未修过传统工匠文化相关课程”;对于“中国古代传统工匠文化情况”,表示“一点不了解”的学生占到了62.3%;对“鲁班”“李冰”这些古代工匠的了解程度,只有9.5% 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其事迹”。以上调研结果表明,高校的传统工匠文化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传统工匠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教育实际效果有待加强。

1.3 融合形式相对单一,需要寻求新的突破

近几年来,各高校重视工匠精神培育的发展,同时,也积极进行文明校园建设,推动优秀传统工匠文化教育,倡导学生崇尚工匠、尊重劳动、精益求精。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回答“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中国传统工匠文化知识的情况”时,有72.4%的学生选择了“学到的很有限”或“学不到”;当被问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结合的情况”时,只有24.3%的学生认为“形式多样,效果良好”,有52.5%的学生认为“形式固定,效果有限”,仍有23.2%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有49.2%的学生表示“被动接受,效果有限”。由此可见,课程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而且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结合形式固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寻找有效的结合点,实现新的突破。

2 新时期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理论价值

2.1 为新时期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理论的发展深化提供参考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被置于战略性的关键位置,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深层次的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精益求精思想、忠于职守思想、团结协作思想等,以及尊重劳动、自强不息、崇尚工匠等文化,这些都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优质资源与内容,可以在新时期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教育中发挥重要价值。如果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依托,可以为工匠精神培育理论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2.2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拓宽思路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堡垒, 负担着青年学生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日益凸显,高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超越与发展践行[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结合,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借助高校工匠精神培育教育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社团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校内外实践活动等等丰富的教育教学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优秀工匠文化教育活动。从而由点及面,全方位浸润职业文化,建立常态化的文化育人模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拓宽思路。

2.3 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范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深刻,其中的正义、和谐、爱国、诚信、敬业等要素中都清晰的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合,在教育、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敬业、诚信等重要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通过立足传统文化,回归现实生活,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范式[3],这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来说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3 新时期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意义

3.1 有利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思路的拓展,提升培育效果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应把握“0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特点,积极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找到准确抓手,寻求创新与突破。但实际上,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路依然存在局限性。在此背景下,要继续深入分析、精准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质工匠精神教育资源,例如:“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爱岗敬业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益求精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以此不断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资源,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路,突破工匠精神的发展瓶颈。

3.2 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担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希望。在将立德树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才能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更好地发挥优势、贡献力量。但目前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热情,认识水平比较有限,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也比较枯燥,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工匠精神培育的宽广平台,在专业课、实训课、劳动课程以及校企合作课程等教学活动中广泛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广大学生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将内化成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在动力,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继承者和传播者[4]。

3.3 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载体生活化

在全社会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倡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面对价值观多样化的冲击,想要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5]。在此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培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中敬业、诚信等诸多优秀品质和精神的育人功能,把浅显易懂、耳熟能详的道德规范贯穿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现实化与生活化,促进大学生去认同、更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新时期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4.1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工匠文化建设,从精神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校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校园工匠精神培育建设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是一个内化固本的过程,可以从精神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一方面,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的“巧”“专”“敬”等基因,培育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校园风尚[6]。我国是传统工匠古国,在传统文化中非常认可工匠、重视劳动,工匠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此相对应,工匠们也非常珍惜自己的职业身份,倾尽毕生精力去专注工作创造,如鲁班、马钧等一大批古代能工巧匠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目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轻视劳动、轻视工匠等观念和现象,影响校园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发扬。因此,要有意识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青岛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定期邀请郭明义、许振超等当代工匠专家进校园,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工匠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特定的传统工匠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以青岛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建成校史馆,以此为依托,全面展示学院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传播工匠文化,为师生打造一个进行专业交流与学习的场所和平台,激发学习的动力,为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

4.2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活动,从行为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学校教学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最大载体和平台。新时期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必须从教学活动着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学活动,从行为层面着重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爱岗奉献的工作精神等都是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兼备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引导教师将优秀传统工匠文化教育贯穿自身教育教学生涯的始终,争做“四有”好教师,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创新课程体系,从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出发,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精心的设计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工匠精神的精粹传授给学生。同时,开设关于优秀传统工匠文化教育的公共选修课,扩大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专业实训课程、校企合作课以及社团实践课程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使理论在实操环节被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从行为上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品格。

4.3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制度建设,从制度层面培育工匠精神

新时期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在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相应的创新与努力。

一方面,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创新课程教学制度。目前高校着力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大格局。可以以此为依托,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新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工匠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将其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建立工匠文化教育激励机制体系。在教师层面,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考核体系,设置“育人工匠”等荣誉称号的评选等,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层面,可以设置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单项奖学金,设置“传统文化学习优秀标兵”“工匠小能手”等荣誉称号评选,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

猜你喜欢
工匠中华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