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家国情怀

2021-03-08 02:57朱孟雅
考试周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传统文化

摘 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日益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被逐渐淡化,重新审视其价值尤为迫切。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今中学生传统文化相对缺失,中学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毋庸置疑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文章拟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为教学案例,感受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于教学实际中。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明清儒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 教学背景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精神等各个领域。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对外来文化更为关注的同时,却忽视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和传统文化联系紧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效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主题,讲述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尤其是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政治制度的反思,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儒家传统思想中精华的继承。明清时期,理学僵化,统治腐败,忧国忧民情怀的儒者著书立说,通过一部部著作表达个人主张,思想中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家国情怀。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儒学发展变化的线索,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所提高。然而由于年龄等限制,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亟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在设计过程之中,坚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问题,比较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 教学目标

1. 运用时空定位,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維能力,即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

2. 通过史料分析,再现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学生认识到明清思想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利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明清儒学思想的影响。增强当代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使命感,激发其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民族情感,弘扬民族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三、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 难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清时期,“一些最敏锐的心灵”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期望寻找某种方案来解决问题。哪些心灵进行了怎样深刻的反思呢?

[设计意图]问题导引,设置悬念,凝神激趣。

推进新课:

(一)探源篇——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教师设问:明清儒学家为何要进行反思?

展示史料:

历史场景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

历史场景二:图片“科举考试场景”

历史场景三:“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天下郡国利病书》

历史场景四:(意大利)利玛窦于1584年制作的世界地图被明清统治者藏在书库里,一放就是250多年,无人问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学生认识到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落实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感受篇——走进明清儒学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李贽的生平,概括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

教师设问:我们如何看待李贽的思想主张?

展示史料: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明朝史话》

几个世纪以后,对于李贽的缺点,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黄仁宇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教学,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李贽的思想,培养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并得出结论,绘制表格。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及有效性。

教师设问:黄、孟二人的主张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看法。

展示史料:

史料一:教材“资料回放”

史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犠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区分两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展示史料:“梨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这部书是他的政治理想。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在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出世钱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梁启超

[设计意图]立足史料,学生感受黄宗羲扶危定倾的责任感,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国思想,浓厚的家国情怀。

展示史料,探究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亭林文集》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

教师设问:顾炎武立志读书研究学问的目的何在?

展示史料: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日知录》

教师设问:“亡国”与“亡天下”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加深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顾炎武一生身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的道德责任,饱含对民族、国家刻骨铭心的热爱,这对当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总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概括其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传统儒学?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归纳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共同主张,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领悟儒学与时俱进强大的生命力,感受明清思想家们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情感,涵养家国情怀。

(三)反思篇——如何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展示史料:“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明清儒学?

[设计意图]利用唯物史观辩证地分析明清儒学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突出个人在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反思:渗透素养,彰显历史价值

本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儒学思想的演变为主线,将本课与必修三第一单元内容相联系,通过比较分析,问题导引,分组讨论等方法贯彻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其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平台。在问题的设计上,秉持着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大多数学生参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历史的学习不仅僅在于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进行反思,认识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同样需要联系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教师需在中学历史教学有限的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新审视并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历史、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培养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历代有识之士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的入世精神,匡扶天下的济世情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媒介,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主编.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占素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儒家文化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朱孟雅,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八中。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浅谈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