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特色产业发展问题及路径研究

2021-03-09 09:29丁晓雅何家理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陕南特色产业劳动力

丁晓雅,何家理

(1.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2.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3.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自2005年起,国家对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布局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就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要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旅游业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发展壮大新产业,拓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在当前国内经济环境中,特色产业具有重要地位,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组成部分,是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陕南特色产业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1月2日至12月22日选取陕南3 个市5 个样本县(平利县、紫阳县、镇安县、南郑县、勉县)采用入户发放问卷加访谈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陕南地区资源状况和特色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后续产业发展情况、土地结构变化情况、劳动力素质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陕南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1 研究区概况

作为研究对象的陕南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包含安康、商洛和汉中,北倚秦岭,南靠巴山,自西向东汉江从中穿过。土地总面积约7.59 万km2,常住人口849 万人,农业人口754 万人,占陕南总人口的83%。陕南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14 ℃,平均降水量700~1100 mm。流域内河流众多,水能充沛,水资源总量为314.58 亿m3,占全省的70.7%。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规划》将陕南地区定位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陕南的汉江、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面积9.52 万km2,中线工程陕南水源地总面积6.27 万km2,占整个中线水源地面积的66%[1]。

陕南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具有多种自然景观类型,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生物资源类型多样。据有关资料统计,陕南地区有3000 余种野生植物资源,700 多种野生动物资源,被誉为“生物基因库”[2]。2000年,按照国务院的退耕还林工作的安排计划[3],陕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形成秦巴退耕还林区,陕南3 个市退耕还林面积共58.02 万hm2,退耕还林面积占整个秦巴山区退耕还林面积的22.84%[4],是中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通过退耕、还林等多项政策的实施,陕南地区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陕南地区属于连片贫困区,仍有23 个县没有实现脱贫。

2 陕南特色产业概况

2.1 茶叶产业

位于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的茶园被称为“陕南茶区”,属于中国四大茶区的江北茶区。陕南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消费茶叶从商周开始,茶文化历史悠久。从改革开放以来,茶产业已成为陕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陕南3 个市的28 个县、区中,目前有22 个县、区种植生产茶叶,据《陕西省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8年,陕南茶园面积达13.59 万hm2,较上年末增加0.93 万hm2,产值255 亿元;茶叶加工企业不断扩大,加工品种不断优化,生产加工企业1922 家,实现工业产值208.05 亿元,加工茶叶产量40536 t。

2.2 魔芋产业

陕南山区是中国魔芋优势种植区,包括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的安康、汉中和商洛3 个市的26 个县,其中安康市是国内最早发展魔芋产业的地级市之一,魔芋种植面积占陕南魔芋种植总面积的2∕3以上。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无霜期平均8 个月以上,冬季寒冷少雨雪。同时,安康市是全国三大富硒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硒谷”,富硒地层厚,硒浓度适中,宜开发利用[5]。安康市委、市政府将魔芋确立为全市五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之一[6],截至2012年,魔芋产业产值已超过10 亿元,种植面积超过1 万hm2,成为安康市第二大出口创汇支柱产业。2017年,安康市魔芋总面积达2.37 万hm2,较2012年增长2.97 倍,年均递增24.3%;魔芋产量38 万t,较2012年增长1.8倍,年均递增12.6%,魔芋面积、产量均居陕西省第一位。

2.3 中药材产业

陕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的美誉。据资料显示,陕南地区共有各类植物药3000 余味,占全国药物种类的30%,其中《中国药典》收载的主要品种有580 余味,国家珍稀濒危保护药材20 余味,中药材重点品种占全国总量77.6%[7]。与全国中药材市场一样,陕南中药产品近年来的发展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大宗品种的中药材销售情况总体呈良好态势。绞股蓝、连翘、杜仲、丹参、天麻、葛根、西洋参、华中五味子等30 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部分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省发改委历史数据显示,2007年陕南中药产业产值已达50亿元,中药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16%[8]。

2.4 旅游业产业

陕南地区地质构造较复杂,形成了多样的造型地貌,有花岗岩形成的突兀山峰和峡谷、喀斯特溶洞、丹霞地貌等。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独特的地貌,促使陕南形成了山林型、河谷型等旅游资源类型,生态自然旅游占旅游资源总量比重较大,具有发展潜力。陕南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融合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荆楚、秦陇和巴蜀文化交汇。除此之外,陕南是三国两汉历史文化的发现地,两汉、三国古迹遗存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加之区域政府的政策支持,陕南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呈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和产业业绩有大幅度提升。2017年陕南游客总收入721.46 亿元,同比增长27.65%;接待旅游人数总量1.28 亿人次,同比增长21.22%。

2.5 其他特色产业

陕南地区其他特色产业还包括特色林果业、汉江渔业、蚕丝业、食草型畜牧业等。其中,蚕丝是陕西省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年均出口创汇数千万美元,陕南蚕丝业已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格局[9]。

3 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期投资成本大,需要比较大的一次性投资,因此对资金的需求较大。本研究入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96%的农户认为在生产特色产业过程中资金制约了发展,其中48.48%的农户认为有一些影响,32.48%的农户认为资金的影响性很大(表1)。目前,陕南地区各项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普遍很大,综合表现在一方面农业特色产业、科技投资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但收益回报期限较长,在地区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通常会优先考虑其他投资。另一方面,一些特色产业需要科研机构支持,这对费用的需求较大,一些农民无法负担高额的费用,严重阻碍了特色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的最大推手是政府的财政转移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在入户调研的农户中,超过50%的农户表示目前未享受到相关农业补贴项目。在入户调研中了解到,农户认为目前农户补贴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出台更多惠农政策以发展陕南特色产业,财政资金补助有限且分散,无法集中力度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问题制约着陕南特色产业的发展。

3.2 土地分散经营制约集约化生产

陕南地区特色产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还未真正发展壮大。陕南特色农业产业以农户为主体,生产经营大部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此次接受调研的农户中,48.22%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在0.13 hm2以内,34.52%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在0.13~0.20 hm2,9.65%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20~0.26 hm2,7.61%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为0.26 hm2以上(表1)。陕南特色产业大多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格局,种植面积小且分布零散,53.33%的农户土地经营方式是自己经营,33.25%的农户土地经营方式选择自己经营一部分流转一部分,13.20%的农户土地经营方式选择流转给经营大户。目前,陕南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土地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缺少相对集中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开发。只有土地要素被激活,以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特色农业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表1 调查问卷结果

3.3 劳动力素质低不能支撑产业发展

由表1 可知,被调查中的农户中,有33.50%的农户未上过学,53.05%的农户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8.63%的农户教育程度为高中,而只有4.82%的农户受教程度为专科及以上。由此可见,陕南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素质偏低的劳动力结构会阻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直接影响到特色产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的过程。

劳动力培训方面,在接受调查的样本中超过50%的农户没有参加过劳动力培训,59.39%的农户愿意接受不同形式的劳动力培训,29.95%的农户对是否接受劳动力培训不清楚,10.66%的农户不愿意接受劳动力培训。整体上农户对劳动力培训持支持态度,但农户接受劳动力培训的意愿不强烈,对培训的作用认识不清晰。农户的劳动力素质低,且农户自身市场意识较薄弱,经常把握不准市场行情,易错过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项目,仍然需要相应的具体培训工作和宣传,无法适应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素质问题制约着陕南特色产业发展。

3.4 品牌优势不明显

产业品牌就像一个地区的名片,品牌数量越多,对市场占有率越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特色产业产品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特色产业市场竞争中,以“特色”为焦点,“品牌”是对“特色”的完美诠释。一方面,陕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特色产业,但无法实现由特色产业转向品牌产品的跨越。大部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以小户、散户经营为主,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较少,产品标准较难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创建符合市场需求变化的品牌产品。另一方面,龙头带动企业偏少,缺乏牵头引导农户创建特色产业品牌的企业。目前,陕南地区虽有一部分特色产业品牌,但是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数量较少,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品牌优势问题不利于陕南特色产业发展。

4 陕南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探讨

4.1 落实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支持

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符合国家战略做好布局规划,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实行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做好细化扶持政策的工作、落实农业补贴等。根据陕南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强农富农政策,让政策落实到农户和特色产业企业的发展上,调动农户和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农户和企业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实行规模经营。一方面,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关键点,结合脱贫攻坚,立足陕南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找准发展特色产业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计划陕南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发展方案。另一方面,提高财政补贴,落实补贴政策,在调研中农户们表示当前生产特色产业过程中对成本投入、生产风险方面较担心。为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应客观、科学地计算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给予相应的农业补贴,将其用在特色产业生产中[10],解决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加大金融支持。第一,可以通过政府的投资、农民间自由出资融资、引入社会资本等多方面的汇集资金方式,完善特色产业融资体系,使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方面有保障。同时,建立并完善资金担保机制,支持、推广抵押贷款,对于农户设计特色产业项目资金给与一定优惠。第二,可以通过对发展特色产业的企业进行奖补,发展好的企业适当增加信贷投放,政府协调好各金融机构相关工作。尝试吸引国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出台地方农村金融管理办法,为陕南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4.2 加快土地流转进度

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土地经营规模较小,不利于产品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产业现代化、专业化、商品化进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缓慢。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度。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土地流转政策,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全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有关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规范流转操作程序,为减少农民的交易成本,政府应增加对农民的政策性支持和资金补助,使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流转。本着农民是土地权利主体、流转主体的原则,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和集约经营的程度,提高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3 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建设

目前,陕南特色产业劳动力素质、运用科技的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学习技术能力弱、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较困难等方面,在推进先进生产技术时遇到阻力,面临科研机构、专业人才等缺乏的困境,因此要大力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建设。

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方面,一是采取各种形式加大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可以采取就近成班教学,根据不同内容开设短期培训,培训内容针对生产技术、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等方面。二是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加大乡村阅览室的投资,鼓励农民利用农闲的时间到阅览室借阅需要的科技图书资料,提供农民交流生产技术的场所,设置专门的技术人员在这里帮助农民解答问题。三是全面提高乡村劳动力素质要从下一代抓起。陕西省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对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提出相关意见,要求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普九”攻坚,办好农村教育。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有重点、有方向地引进特色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一支优秀的开拓型人才队伍,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出中、高端特色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群体。依托农业类高校、研究所等培养乡村特色产业专业人才,建立乡村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帮助农民及特色产业生产企业解答技术性疑惑,组织开展相关调研和技术攻关活动,加强合作与交流,扩大地区知名度。支持返乡务农创业,对于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热爱农村的大学生及创业者,积极鼓励他们投身家乡特色产业发展,为农村生产结构注入新的活力,改善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带动农户参与就业。

4.4 打造特色产业知名品牌

品牌的力量对于特色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和追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陕南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特色产业的开发为立足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势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消费者的接纳,培养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推进发展步伐。

要打造特色产业的知名度,稳步提高产业效益,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企业与政府应具有品牌意识,根据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牌产品做好品牌建设,重点发展陕南的茶叶、魔芋、中药材等已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品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要做好特色产业的品牌战略定位,根据当今消费市场受欢迎的消费偏好,如与“养生”“天然健康”“绿色”等方面相结合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实行差异化战略,提升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商标注册,尽快形成产业商标群,形成独具陕南特色的品牌体系。

5 小结

本研究以陕南特色产业为研究对象,以探索陕南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为研究目的,指出了陕南特色产业尚存在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土地分散经营制约集约化生产、劳动力素质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等问题,从落实政策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加快土地流转进度;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加强人才建设;打造特色产业知名品牌方面提出了陕南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猜你喜欢
陕南特色产业劳动力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党建地图·陕南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陕南柑橘老果园改造关键技术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