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

2021-03-09 09:30包乌兰托亚鞠立瑜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投资率子系统旅游

包乌兰托亚,鞠立瑜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契合了国家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工作要求[1]。既有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乡村旅游发展中经营模式单一、资源约束增强、传统文化异化等问题一直存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对传统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变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多重冲突和矛盾。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协调关系成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国外学者广泛关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乡村旅游具有诸多表现形式,代表了一种环境、历史、经济、区位的复杂结构模式[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在乡村经济、生态环境、乡村社区、乡村社会文化等层面[3],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平衡[4],其发展水平受到生态资源、景观特色[5]、乡村治理状况[6]、文化资源价值[7]、政策导向支持[8]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也更加理性地看待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综合性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一定冲击[9],出现了旅游收益漏损、生态环境破坏、传统文化消亡和改变[10]、乡村文化主体空心化、价值低估化、内容变异化[11]等现象。考虑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性,有学者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拟合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构成的乡村旅游系统[12],探究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13]以及利益主体间的相互关系[14],识别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与时空规律。本研究基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渐变性,从系统动力学视角分析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与影响机理,进行响应方案调控效果的模拟,以期为建立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政策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1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系统构成与反馈关系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涉及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15]。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循环关系,构成系统整体的运行逻辑。但是大多数影响因素的指标数据统计不完整或难以量化,导致模型的构建与系统准确模拟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因此,这里采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模拟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系统运行机制。

1.1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模型设定与基本假设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是由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驱动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体现在产业经济效益影响乡村旅游资源环境开发和投资能力,旅游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状况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决定旅游地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村旅游经济子系统为资源开发与环境投资提供经济支持,并有效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和就业能力,文化子系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生态子系统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人们旅游活动也会消耗资源。系统间作用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框架

为便于模型模拟分析,模型中基本假设有:

假设1:系统的运行与发展趋势主要受内部结构因素的影响,不受系统外界其他因素干扰。系统主要描述和分析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通过调节系统内部变量参数实现系统政策响应方案的模拟。

假设2:在历时性数据分析中,不考虑季节性因素引起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的骤增或骤减,以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作为统计指标。

假设3:在系统模拟期间,乡村旅游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不受外界突发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主要分析内部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系统模拟仿真的有效性。

1.2 乡村旅游系统协调发展的反馈结构分析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因果循环关系,子系统中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各系统中其他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对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各子系统详细分析,根据各系统因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得出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综合系统。

1.2.1 经济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经济供求动力,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支出和规模。乡村旅游产业效益的持续增长为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渗透交叉。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旅游地的经济发展环境,推进农业多功能化开发,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总产值提高,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进而推进乡村旅游业投资,促进乡村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乡村旅游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其次,乡村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了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而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农村社会服务业发展,增加了乡村旅游景点数量与接待人数,提高了乡村旅游收入。基于此,经济子系统的主要因果反馈关系以正反馈回路为主,即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自身发展2 个因果反馈关系。

1.2.2 生态子系统 生态子系统是环境与资源复合系统,包括资源保护和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需要强调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农业产业的多功能发展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资源基础,而激增的游客数量也会对旅游地环境和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旅游经济活动超出乡村旅游地环境承载力,也会导致旅游资源质量下降、游客满意度降低、乡村旅游景点数与接待人数减少。基于此,乡村旅游生态子系统的主要因果反馈关系,即旅游活动开展超出乡村旅游地承载力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负反馈回路,旅游资源环境支撑乡村旅游发展的正反馈回路。

1.2.3 社会文化子系统 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不断增长,带动了乡村旅游地农户就业和增收,并逐步提升了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能力,也有利于发扬和传承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乡村旅游业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增长。基于此,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子系统的主要因果反馈关系,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正反馈回路。

1.2.4 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耦合系统 乡村旅游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联系密切。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是由3 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因果循环图(图2)综合反映了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要素、生态系统要素与社会文化系统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

图2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的因果关系

2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根据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实际情况,梳理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的主要变量及其主要反馈关系与过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

2.1 系统变量和指标的确定

考虑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确定系统变量需要遵循精准性、重要性、因果关系导向以及可得性原则,保证模型指标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和因果导向性。在系统结构分析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主要变量,包括4 个状态变量,4个速率变量,41 个辅助变量,如表1 所示。在经济子系统中,选择乡村旅游收入和农业增加值作为主要状态变量,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效益。经济子系统的速率变量是与状态变量一一对应的乡村旅游收入增量和农业增加值增量。在生态子系统中,选择乡村旅游景点数作为主要状态变量,反映了乡村旅游与生态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之间的作用机理,生态子系统的速率变量是乡村旅游景点的增量。在社会文化子系统中,选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主要状态变量,直接反映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民增收和农民教育文娱能力提高的影响,社会文化系统的速率变量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

2.2 系统流程图和主要函数关系

因果关系图反映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反馈回路,为进一步描述系统管理和控制过程,需要绘制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耦合系统流程图,明确系统的反馈机制和控制规律。运用Vensim PLE 软件绘制系统流程图,如图3 所示。

表1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变量

图3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的动力流程

将2010年数据作为系统仿真模拟的基础,以2010—2019年历史数据为基础进行系统模拟拟合,并通过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等方法确定系统模型的原始参数构建函数关系式。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旅游消费率、教育文娱支出比例、环境治理投资率、村镇建设投资率、服务业投资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率、城镇化率、人口增长率、财政教育支出率等参数以表函数形式确定。

2.3 系统模型的修正与检验

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过程中,必须对模型的结构和参数进行反复修正,以保证模型结构及其运行效果与实际系统相符合,确保基于模型所设计的方案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地域边界为山东省行政管辖区,模拟的时间从2010年至2030年,共模拟21年,系统仿真步长为1年。确定模型参数时,以2010年至2019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选取山东省乡村旅游相关指标发展情况的真实数据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检验模型的有效性。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9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统计年鉴》《山东调查年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将2010—2019年山东省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原始指标数据用于SD 模型检验,进一步调整参数的合理范围,不断改进模型,以使模型更具可操作性与有效性。以国内生产总值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个指标变量进行仿真效果有效性检验,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以看出,系统模拟的结果与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状况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介于-11%~7%,表明模型模拟仿真有效性较高,能够反映乡村旅游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理、主要过程与结构关系,可用于乡村旅游发展预测与政策试验。

表2 SD 模型仿真结果与原始数据对比

3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动态模拟与仿真分析

通过模拟不同政策发展模式,可以观测系统行为的变化,从而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对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确定乡村旅游协调发展SD 模型的调控变量。经济子系统的调控变量为服务业投资率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率;生态子系统的调控变量为环境治理投资率和村镇建设投资率;社会文化子系统的调控变量为教育文娱支出率和财政教育支出率。

3.1 系统发展的动态模拟仿真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在演进变化过程中,面临着不同路径模式的选择,影响系统整体的发展趋势。根据调控方案的不同,可以将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式分为5 种,即资源环境依赖型(N 模式)、产业效益导向型(E 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型(R 模式)、社会文化兼顾型(S 模式)、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共生型(ERS 模式)。不同情境模式下调控变量参数设置如表3 所示。

表3 不同情境模式下设置及调控参数的变化

3.1.1 资源环境依赖型(N 模式) 资源环境依赖型是指依赖于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自身发展状况,系统中所有调控变量参数不变,即顺应自然发展趋势,不进行政策干预,运行仿真模型观测2010—2030年间系统的动态变化,模拟仿真结果如图4 所示。模拟结果与2019年以前的实际数据基本拟合,大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山东省乡村旅游呈稳步增长的状态。从仿真结果(图4)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收入在N模式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30年乡村旅游收入达到7433.03 亿元,农业增加值在农业多功能化发展、产业振兴背景下将得到迅速发展,2030年达到13645.2 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大幅增加,2030年将达到34146元,各类乡村旅游景点数将达到9443 个。

3.1.2 产业效益导向型(E 模式) 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中,优化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突出乡村旅游经济规模和效益,其他调节变量不改变,提高服务业投资率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率,增强经济子系统的反馈回路,以实现经济子系统的优先发展。在SD 模型中,保持其他变量参数不变,将服务业投资率从0.600提高到0.800,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率从0.001 提高到0.002,达到产业效益主导驱动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模拟效果。

3.1.3 生态环境保护型(R 模式) 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中,重视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发挥乡村旅游业对生态和资源环境的良性影响。其他调节变量不改变,提高环境治理投资率和村镇建设投资率,增强生态子系统反馈回路,以实现生态子系统的优先发展。在SD 模型中,保持其他变量参数不变,将环境治理投资率从0.040 提高到0.060,村镇建设投资率从0.040 提高到0.065,达到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驱动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模拟效果。

3.1.4 社会文化兼顾型(S 模式) 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中,重点关注农民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升[16]。以农村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为目标,发挥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作用。保持其他调节变量不变,提高教育文娱支出水平和财政教育支出,以实现社会文化子系统的优先发展。在SD 模型中,保持其他变量参数不变,将教育文娱支出率从0.110 提高到0.125,财政教育支出率从0.300 提高到0.350,达到提高文化教育投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发挥社会文化主导性驱动作用的政策模拟效果。

3.1.5 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型(ERS 模式)指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要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到协调共生、均衡发展。同时调节3 个子系统的调控变量,以实现乡村旅游系统的整体最优。

3.2 基于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

通过Vensim PLE 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得到各状态变量的仿真结果。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系统仿真模型中,经济子系统的状态变量为乡村旅游收入和农业增加值,共同反映了经济子系统中各种因果反馈作用下系统的输出结果。

图4 山东省乡村旅游各子系统状态变量的模拟仿真结果

将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经济子系统在各模式下进行动态仿真,比较2010—2030年各模式乡村旅游收入的变化趋势,仿真结果如图5 所示。乡村旅游收入在N 模式下发展水平相对较低,ERS 模式、S 模式下处于较高水平,在2022年后ERS 模式下乡村旅游收入增长态势尤为明显。在同时调控教育文娱支出率和财政教育支出率参数下,乡村旅游收入得到明显增长,说明文化教育的投资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与发展项目,提高了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能力和意愿,农村居民教育文娱支出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乡村旅游经营能力和参与意愿,明显提高了乡村旅游收入水平。

图5 各模式下乡村旅游收入的仿真结果

在2010年—2030年间,将服务业投资率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率同时提高,系统模拟仿真结果如图6 所示。调控经济子系统参数对农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农业增加值在5 种模式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ERS 模式、E 模式下农业增加值增长明显,R 模式下随着村镇建设投资率的提高,农业增加值也呈现一定程度增长,S 模式下农业增加值的增长效益相对不明显。

图6 各模式下农业增加值的仿真结果

在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模型中,社会文化子系统的状态变量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财政教育支出与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提高的因果反馈关系作用,仿真结果如图7 所示。在S 模式下,主要调整了财政教育支出率与农村居民教育文娱支出比率,由于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了农村居民生产经营能力,提高了其家庭经营收入,从而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在仿真结果中,调整服务业投资率的E 模式和调整村镇建设投资率的R 模式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效应更显著。在ERS 模式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图7 各模式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仿真结果

乡村旅游景点数作为生态子系统的状态变量,受到服务业投资、村镇建设投资、环境质量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调整各模式参数时,乡村旅游景点数增长幅度较为明显,仿真结果如图8 所示。在ERS 模式、E 模式和R 模式下,乡村旅游景点数量都呈快速增长态势,说明环境质量满意度的提高可以明显影响乡村旅游消费意愿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村镇建设投资能力的提升也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增加了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规模,服务业投资水平的提升也支撑了旅游景点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对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8 各模式下乡村旅游景点数的仿真结果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SD 模型仿真结果表明,ERS 模式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即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是最优模式。

4 对策与建议

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对乡村旅游各子系统发展提出了不同发展策略,需要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关注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文化教育水平提升能力。

一是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挥产业乘数效应与拉动效应。通过提高乡村旅游业与农业投资率,营造和培育适合乡村旅游企业运作的市场环境,扶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充分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优化配置市场资源。二是高度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充分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环境保护支出水平,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合理有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与景区景点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三是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与乡村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弘扬与传承乡村旅游地传统文化,营建和谐的社区氛围。通过乡村旅游消费率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四是提升社会文化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的宣传和引导,提升旅游者素质,引导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五是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效率,健全乡村旅游政策响应体系。完善政策法规及制度规范、引导、扶持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包括完善投资、财政、金融、税费、土地、人才引进等激励性政策以及有关乡村旅游标准及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条例等约束性政策。

猜你喜欢
投资率子系统旅游
资本价值与宏观投资率:应用包含调整成本的拉姆齐模型的研究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我国的投资率是否应当大幅度降低?
叶檀:中国投资率过高在自掘陷阱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