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理论型构与实践推进

2021-03-14 08:10吴燚盛陈云
关键词:生态文明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吴燚盛 陈云

摘   要:政治势能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的全面领导能力,它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能动性内涵,它反映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政治势能在中国现代化治理中的阐发表现在公共政策的“高位推进”、党的统一领导、中国模式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它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过程。政治势能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同样蕴含着强大的政治势能,表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型政治势能、功能型政治势能、制度型政治势能和一元型政治势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型政治势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型政治势能通过设定价值目标,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型政治势能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创新生态文明治理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元型政治势能遵循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立场。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发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场,注重构建生态文明权势,凭借政治之势成事,从而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党的领导;政治势能;高位推动;马克思主义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604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政治势能1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政治势能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的领导能力,它是一种对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表达,也是党在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政治势能是两个词汇结合的全新释义,即从“政治”一词点明方向,“势能”表明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驱动力量,是两者结合而成的一种学理性表达。势能的发挥需要时间积累,更离不开“人”的驾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但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因此,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势能有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好地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一、政治势能的概念考察

政治势能的概念,最常见的解释体现在物理学中,“势能”作为一种状态量,是储存于事物或者系统内部的潜在能量。简单地说,系统内部可以存在多种能量,作为其中一个关键部件的能量会直接影响到事物或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关键部件的能量积蓄越多,可以发挥的驱动力就越大,效率也就越高。

追溯到先秦法家所阐述的“法、术、势”,其中对“势”的话语解析中就有着中国传统语言意义上的“政治势能”的韵味。[1]法家盛行时期,“法”指法律,是处理政事和管理国家的基本遵循;“术”指君主的权术,是说君王要善于掌控权术,驾驭王权,制衡各方;“势”指帝王要展現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下属和地方的统治。显然,先秦法家所道的“势”与“政治势能”所言的“势”有明显区别,但确有其统一之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把“势”理解为一种促进事物积极发展的抽象存在,将其看作一种蕴含巨大内能的部分,驱动系统发挥整体作用。区别主要在于“‘势’应该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2],自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非单纯的人力可控,人为之势则较好理解,主要由人进行调控。政治势能中的“势”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主,即把广大的中国人民视为“势”之来源,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来驭“势”,以领导核心的关键地位引领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政治势能蕴含“高位推动”之意。

首先,“高位推动”是中国模式的显著特征。政治势能阐发源于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贺东航基于对公共政策执行领域的长期研究,率先在学界对作为中国模式特征之一的“高位推动”工作模式进行了政治学理论阐释。中央制定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地方得到有效施行,而公共政策往往具有层级性和多属性的特点[3],如何有效地做到上传下达在中西方国家都是一个亟待破解的政治难题,这就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对公共政策赋能,推动政策落实。

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四方的核心作用。贺东航与孔繁斌在《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一文中,通过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美国1972年《社会保障法修正案》的分析,对比了中美两国在公共政策层级性和多属性执行上所面临的类似过程与结果上的窘境,由此提出“在纵向上依靠党委的‘高位推动’和中央与地方的中间层级间的联动协调是层级性治理的关键所在”[3],“在横向上‘五级书记’齐发力,即省、市(地)、县、乡、村五个层级的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公共政策领导小组的第一负责人”[3]。

最后,党的领导所发挥的强大政治力量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实践经验。贺东航和孔繁斌在《重大公共政策“政治势能”优劣利弊分析——兼论“政治势能”研究的拓展》一文中再次重申政治势能是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相对其他国家的独特优势,即一种中国式经验总结和学理性表达,政治势能在整场“战疫”过程中在趋势、权势、声势、定势、借势五个层面发挥作用。同时,该文对政治势能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将带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话语“高位推动”进一步推演,在“政策势能”和“政治变现”的概念基础上[4],提出了“政治势能”这一全新的学术性话语。至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术视角,政治势能为分析全面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显然,政治势能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阐发,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于生态、政治、经济、传媒等多个领域的新的分析方法。此外,它还具有明显的能动性,能够助力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表现为能量蓄积、内部转化、多类型优化、整合优势到有效推动,再到最后的良性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奋斗目标,在当前时代的运动中也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5]。政治之势“源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广大的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下,政治势能逐步成形。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国情党情的治理模式,不断开创有利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治理模式,以此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成长、不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过程中,沉淀了党在执政方面的内在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势能及其实践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理论型构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势能指的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对生态环境治理各项政策落实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本身“高位推动”的政治性和能动性表达。根据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参照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势能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分为四种类型,即策略型政治势能、功能型政治势能、制度型政治势能和一元型政治势能。

(一)策略型政治势能:理论建设和群众参与

策略型政治势能是指在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下,从高位出发制定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实践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型政治势能分为“理论建设”和“群众参与”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建设方面,如何显示生态文明的策略型政治势能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旨向、发展动力和发展命运。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一旦明确,要解决的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问题。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加自信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也只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才能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马克思与恩格斯等人的思想包含着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我们可以从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证中窥见一斑。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6]161,并强调“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6]220。马克思指出早期的人对自然的感觉只是“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7],人对自然產生的作用微乎其微。恩格斯谈到“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8]。当前,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分析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等。

二是群众参与方面,动员全民参与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关键一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显现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离开了“人”这个主体,建设便无从谈起。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人的客观需要,并不是自然本身表达出它们的需要,有意识的人才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参与,可追溯至1949年至1959年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党带领人民群众清理街道,清洁市容。这不仅美化了市容市貌,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场群众性环保运动成为新中国早期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在论林业发展中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1952年徐州考察时提到:“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穷山可以变成富山,恶水可以变成好水。”[9]邓小平针对我国长江和汉江上游的水灾问题指出:“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10]江泽民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倡“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全民树立环保意识”[1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世界各国人民要共同参与环境保护这项全球性运动,他指出人类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2]。习近平强调“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3]。高位释放的鲜明政治信号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便无法形成强大的政治势能,这也必然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在具体落实中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敢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历史和实践不断表明,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形成与发挥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二)功能型政治势能:价值目标和主题教育

功能型政治势能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理想信念等教育活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治国之道”[14]。执政党通过制定党纲党纪,向群众宣扬自己的执政理念、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型政治势能体现为“价值目标”和“主题教育”两个方面。

一是价值目标,指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长期酝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长期生态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结合国情,号召人民要把祖国建设得“到处都很美丽”[15],当时的举措主要以修复山林为主,消灭荒地,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工作,绿化国土,防控病虫等。人们积极响应号召,开始了大规模的绿化建设。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中国派代表参加并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1973年召开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开始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新纪元,此后的环保大会也以高规格的会议形式定期召开。毛泽东曾提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显示出国家对河流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因地制宜搞开发”,改革开放的成效当然要以GDP为主要评判标准,但是违背自然规律、大肆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行不通,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江泽民提出“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目标,既要保护环境也要坚持污染防治,两者要同时进行,实现生态效益最优化。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把生态文明工作放到优先级位置,以科学理论的有效指导和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确定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自然环境价值作出的科学判断,生态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无价的但非无限的财富,人类过度消耗自然也是在消耗自己。因此,人类保护生态环境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6]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起步早且规格高,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贯穿国家治理的整个过程。

二是主题教育,这里的教育活动包括党内、学校、社会等层面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党内教育主要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目的是实现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上的认同、思想上的统一、实践上的落实。党内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领导干部是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人民的榜样和“排头兵”,担负着“顶层设计”的任务,也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有效“高位推进”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不断学习最新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承担党组织的内部教育和党外的社会教育任务。学校教育是以青少年为主的集体教育,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代人的奋斗目标,更需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让年轻一代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教育者自身需要具备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知识,除了做到传道授业,更重在“解惑”,解决学生心中“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疑问。社会教育主要针对普通民众,培养人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助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在社会教育这一环节,对待不同的社会人群采取的教育方式要有所区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以上三种形式的教育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统一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大前提之下,有利于促进全民绿色观念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型政治势能需要时间的沉淀,价值目标的实现和主题教育的开展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这需要各方面的合力与不断实践。

(三)制度型政治势能: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型政治势能包含体制完善、机制保障、体系健全等。面对当前生态问题的复杂化,环境问题的多样化,生态保护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改革重组。从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至1988年环境保护局设立,再至2018年3月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挂牌成立,几乎每隔十年生态环境部门就会迎来新一轮的改革,这不仅是更名这么简单,其中涉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变动。2015年,党中央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对改革体制作出了框架设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等八项制度”[17]。这八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打好了“地基”,架好了“房梁”,剩下就是各方发力,合力筑好生态文明体制的“大厦”。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党政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政策文件的创新与规范。这主要表现为生态保护文件的制定出台,如较早的环境保护政策有:1987年《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权责管理、监督管理和奖惩要求等;1989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规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划分与保护,规定了对监督管理和奖惩的要求;1994年《关于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我国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缺失,把加强湿地保护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改革方案,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范生态环境管理。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此后,关于生态保护的文件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等。随着制度的完善,政治势能逐步累积,政策文件的制定呈现出全面性、针对性等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制定更加严格,更加科学。

三是全面落实“上位推动”试点和大力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一方面,试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开展生态环境破坏赔偿制度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主客体责任、权责范围、奖惩力度,制度约束力加强。同时,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为解决自然资源的产权问题和制度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稳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主要分为三步,即进驻地方、督察整改、督察管理,做到切实有效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地彰顯了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试点”和“督察”工作成效具体表现为地域性生态保护实践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一元型政治势能:全面领导与统一谋划

一元型政治势能是指在党的统筹规划下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的领导。党的十八大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政治上,所谓一元领导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联合各民主党派、团体和个人共商国是。在这一类型的政治势能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由中国共产党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制定政策方针、指导整合意见、改革制度体制、宣扬价值观念、设立综合目标、规划发展蓝图等都由党进行统一决策规划。一元型政治势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工作领导小组陆续成立。“党的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对传统行政科层制的嵌入性制度,在高位推动下促成党的决策有效落实。”[3]生态文明工作领导小组主要是以地方党政部门牵头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中央的政策措施,实行“党政同责”制度。党的生态文明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使生态文明建设权责更加清晰,有利于整合各部门优势并高效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切实履责,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省、市、县、乡村不同层级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已经纷纷组建。

其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进驻各地,进行督察整改,督察管理,并实行整改“回头看”策略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监督,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元型政治势能强大优势。

最后,加强党组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由党委组织部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选用进行审核。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公务人员的考核,对不合格不作为的人员进行惩处。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作用,将具备专业生态知识技能的人才留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同时实行定期考核制。如此,一元型政治势能的作用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配备、企业单位管理、重大公共政策的落地、改革措施和部门建设、司法配套措施等都需要党的领导在场发挥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型政治势能、功能型政治势能和制度型势能统一于一元型政治势能之中,政治势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党在政治上的一元领导。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18]。

三、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实践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实践推进是政治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现。当然,政治势能的发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推进演化而成。换句话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势能积聚和释放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党的领导在场、构建权势、借势成事。[19]第一个阶段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以党的高位推进模式促成各层级政策落地,促进各部门间相互协调,以核心领导力量汇集多方合力建设生态文明;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党协调各方的优势,形成党委负责制,释放政治信号,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一、二阶段基础上的实践推进。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理论型构分析,我们发现,政治势能作为一种积极的能量,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一)突出党的领导在场

一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基层化、专业化,彰显党员先锋性、模范性。大到中央部委,小到街道居委会,形成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联动网。通过“红头文件”下发、村社公告栏公告、专业人员入户宣传、专职或兼职解说人员宣讲等形式,结合当地文化特点正确解读生态文明政策方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进行宣传,避免过于枯燥的概念理论解读,让基层老百姓都能听得懂“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使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时,要不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权责清单,让权力合理合法运用,政策切实有效落实,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员干部是人民的榜样和学习的对象,其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政策执行力极大影响着群众对党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认可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洁身自好,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有效促成政策施行,维护党的形象,突出党的领导在场。

二是辩证对待生态环境问题,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虚无,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必须要理性对待生态环境问题,避免消极悲观情绪的蔓延,要相信党领导的力量,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应该配套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措施。此外,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识的提高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宣传来实现,针对不同文化水平的人采用什么样的宣传教育形式,关乎能否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少数”,各级政府中的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握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必须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才能做到决策有强度,施行有力度,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所作为。地方党政部门结合地方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发挥主观性,根据所在地区环境保护实际情况进行特色教育,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各级地方党委定期研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积极建言献策,当好人民的主心骨。

三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所谓“大党治理大国”,前提就是要有一个能够“一锤定音”的政党[21],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之一,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明确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党的领导在场,必须始终围绕着党的初心与使命,在面对生态利益与人民利益的矛盾时,要权衡利弊,满足人民需求,将生态建设与以人为本相统一。同时,党政宣传部门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方法和宣传途径,阐明“美丽中国”目标不是单纯的政治口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旦生态系统出现问题,人类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舒适宜居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党在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时不能忽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原则。

(二)构建生态文明权势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个政党、某个群体、某个部门的私事,而是关乎全党全国全社会甚至全人类的长远大计。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势能,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不断产生出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权势显得十分迫切,尤其从国家层面,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内部要形成坚强的核心力量,形成“政治高压”,也就是所谓的“造势”,即从国家领导人到中央各部委,再到省市相关部门都要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党和政府要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与个人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形成人民之“势”。

一是构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权势。首先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效应,宣传党和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设上的相关信息,释放政治信号以此“造势”,形成党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可以在国务院、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等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的政府网站进行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宣传解读。同时,可以通过报纸和电视媒体等形式宣传生态保护政策、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以及违法案例等。其次,协调多部门共同搭建生态文明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能够更便利地联合其他部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协调。通过多个部门联合发文的方式,增强生态治理公共政策的政治势能,为搭建权势提供前提保证,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力、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协商沟通平台,以形成合力效应。[22]最后,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目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是以国家层面为主导的督察制,而基层的环境保护督察尚未形成,地方行政部门应该以党委牵头尽快成立地方性质的环境保护督察小组,促进地方环境督察常态化、深层次发展,以此推动各地区的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形成“中央+地方”的组合拳。

二是构建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权势。首先,培育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是关键,除了通过舆论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信息,更主要的途径是校园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的主观社会活动,而人良好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为此,学校也承担着培养生态文明时代新人重要任务,应在思想政治课上创新性地加入生态道德文化教育,开展环境保护征文、手抄报、演讲等比赛,并积极拓展植树、绿化校园等志愿活动。在社会教育方面需要基层党群组织进行疏导,让群众理解“只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才能惠及子孙后代”。企业要响应国家号召对员工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尤其一些容易造成污染的私人企业和生态破坏高风险地区更要加强环保理念的灌输。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榜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节约粮食、垃圾分类的基本意识。其次,国家应当支持和引导民间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发展,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强化保障措施。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继续帮助和支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等民间社会团体的发展,鼓励集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并给予表彰,政府部门还应配套制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指导意见。最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生态惠民专项补贴。如对耗能低、性能高的产品给予生产商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或给予买家相应的补贴政策。人民群众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洗礼,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会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支持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但要注意人民势能是政治势能的一部分,必须在党的政治势能下构建生态文明权势,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新的高度。

(三)凭借政治之势成事

生态文明建設乃党之大计、国之大事、民之大幸。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到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党和国家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乘着这股浪潮加快生态文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指导,树立科学的生态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在更高水平上的共存共生。但是,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的发挥上还存在可发展的空间。“如何有效发挥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如何推动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如何制定政策方针才能为各级行政人员所响应、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坚持总体发展观。这里的总体发展观即“五位一体”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缺一不可。生态文明政治势能从高位制定政策开始,构建了生态文明权势,释放了强劲的政治信号,再逐级下沉,层层影响,直至政策的全面、彻底落实,这一系列流程无不体现政治势能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为此,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到政治建设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并健全生态文明评估考核体制,设定奖惩法则,激励多元主体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到经济建设中,转变行政部门或地方官员GDP至上的观念,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做到边发展边治理;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到文化建设中,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环境保护融合,开展环境保护文化节等活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绿色生活之风;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到社会建设中,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低碳消费、减少高污染材料的使用等。

二是要巧借政治势能。政治势能是人为造就的,必然离不开人的主观作用,如何“巧借”政治势能需要各级党政负责人进行一番实践探索。政治位阶越高,意味着结合到公共政策领域的政治信号或政治特征越强,越容易为下位行政官员察觉,从而越容易促使政策变现。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刻论述,各级党政部门要积极学习并巧用各类媒体对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精神和政策解读进行广泛宣传,订阅权威理论报刊来了解高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讲话精神和政策解读,定期举办生态文明建设讨论会;对于高位下发或多部门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要求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分享学习心得;开展主题讲座,向基层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宣讲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解答基层民众的疑虑等。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懂得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来“借势”成事,各级党政部门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党之名领导生态文明,以国之名建设生态文明。

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论。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势能发挥的重要保证。凭借政治之“势”成事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为此,应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实质内容,对生态破坏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之路;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客观问题,把握问题的因果关系;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分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性与可能性,避免“乌托邦”式的生态蓝图;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不仅是停留在文件政策上,更应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这就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科技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治理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处理好环境保护的多元主体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探索生态经济;共享生态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生活在天更蓝、水更清的环境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会阻碍经济和科技的前进,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贺东航,贾秀飞.作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政治势能”——贺东航教授访谈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4):10-18.

[2] 王婷.法、术、势:先秦法家社会治理理论的内涵、政治传播特点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文化与管理,2020(1):97-106.

[3] 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61-79.

[4] 贺东航,孔繁斌.重大公共政策“政治势能”优劣利弊分析——兼论“政治势能”研究的拓展[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9(4):52-59.

[5]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314.

[9] 王守柱,李保华.毛泽东的魅力:说与写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4.

[10]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71.

[11]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08-08-01)[2021-08-01].http://www.gov.cn/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htm.

[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01).

[13]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1,46(5):1-2.

[14] 贺东航,吕鸿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势能[J].东南学术,2019(6):1-11,246.

[15] 毛泽东.毛泽东论林业[M].新编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51.

[16]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摘登(五)[J].节能与环保,2019(11):1.

[17] 陈亮,胡文涛.生态文明中国之路的实践探索与时代启示[J].中国环境监察,2020(7):26-27.

[18] 李永胜,朱健源.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5):5-10.

[19] 贺东航,贾秀飞.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中国生态治理中的政治势能研究——以“河长制”政策为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3):14-21.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31.

[21] 祝灵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6):34-39.

[22] 邬晓燕.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进展、问题与多维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23-28.

(责任编辑   杨凤春   古   东)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Promotion of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Wu Yisheng,Chen Yun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highlights the overall leadership capabil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With profound political and initiative connotations,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is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elucidation of political potential in Chinas modern governance is manifested in the “high‑level promotion” of public policies, the Partys unified leadership,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governance model. I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building.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theory provides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 governing the countr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carries powerful political potential as well,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strategic political potential, functional political potential,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otential and unitary political potential. The strategic political potenti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is guided by scientific theories to mobilize th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ies. With the functional political potent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ith the them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conducted through setting value goals. With the institutional political potent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vernance is innovated through deepening the system reform. With the unitary political potential,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is implemented under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Partys leadership position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ion is strengthened. The exertion of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cannot be fulfilled at one stroke. It is essential to uphold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rty leadership; political potential energy; high‑level promotion; Marxism

342650058927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