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乡村建设的影响

2021-03-16 18:26朱邓克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了温饱的长期困扰之后,迫切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为此,人们也常常以新的农村住宅建设的形象来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然而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农村住宅建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生活的改善程度加以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仍在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够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把保护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的位置,才能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农村经济对农村住宅建筑的要求,才能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发展农村经济必要的生存条件从而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时代审美;乡建;艺术乡建;新农村建设

一、从历史时间轴线角度分析乡村建设

20世纪初,荷兰为了兼顾农业发展与乡村景观美化,进行了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美化运动。早在1924年和1938年,荷兰政府就相继颁布了两版《土地整理法》,目的是为了规范农业用地,促进农业发展,但实施目标过于单一,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传统景观。1954年,荷兰颁布的第3个《土地整理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同时明确了景观规划一定要作为土地整改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的乡村建设转向多目标体系,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改规划和管理,规避和减少了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更进一步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

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为了保持村庄的原有特色,进行了乡村更新运动。德国的乡村治理,是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规范并引导农村改革。1954年,政府完善了《土地整理法》,并正式提出了“村庄更新”的概念,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1976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并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伴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相继出现了农村老龄化严重和人口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乡村走向衰落,从而引起了日本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为了实现城乡可持續发展,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寻求探索一种振兴乡村,并且适合乡村的模式的策略。一村一品运动是一次自下而上的伟大尝试。通过地方农民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农村建设。

20世纪70年代,由于在二战中韩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经济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濒临崩溃,工农业水平低下,粮食问题严重。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态,提升生活品质,较好的处理了城乡关系和地区差异问题,韩国开展了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新村运动。

中国,清末民初。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变革引发了一场以底层和乡土社会为主要空间的建设性实践。所涉主体、方式、内容、参与者多样,既有乡村外部知识分子以“救济乡村”为出发点的实践,也有由乡土社会自发、本地乡绅指导的“乡村自救”和“社会建设”行动。中国的乡建并非“乡村建设”,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

通过以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举措,得出乡建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自上而下是说,国家看到了当前时期乡村出现的一些短板,从而颁布法规规范土地整改,亦或是其他的社会性问题的暴露不得不从乡建角度出手进行改革。自下而上是说农民通过自发的方式,改善现状,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国内乡村建设的背景与发展

以往的乡村建筑多为村民根据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进行自主建造设计,但其存在很多缺点,譬如有些乡村居住型建筑结构不合理,导致房屋内部阳光照射不充足,屋内阴暗潮湿。或是旱厕导致的卫生问题,使得居住使用不便。还有的是房屋建材问题,以往的居住型乡村建筑的梁体以木头居多,由于年久不去打理,其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同样的还有屋顶的砖瓦。

乡村建筑早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所以除了在外形上具有地方特色和使用起来便捷之外,没有其他的更人性化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的社会生产水平总体提高显著,我国国民水平基本达到全民小康,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基本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迫切。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来看,所谓“美好生活”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是包含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

追溯“设计扶贫”的理论根源,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于200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迎合人民的时代审美,设计扶贫一词在近几年的设计学界出现的频率很高,有许多从事设计行业的工作者都深入贫困乡村实地考察并实践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课题、大文章。说到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改变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因此,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同时,各地群众要共同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实事干起,一点一滴去推动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乡村建设引发的思考

设计扶贫应该是人民与社会相互帮助扶持、互惠互利的一个过程。政府提倡支持去乡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拉近城乡距离。在乡建这条路上,社会各界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可行的创意想法去创造更舒适的乡村环境,同时也可拉动多方经济发展,改善一些社会现状。从村镇居民的角度看,由于大量青年涌入城市,促使乡村空洞化,通过设计的加入,寻找到村落文化的DNA,透过文创设计来创造新的产业链,吸引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回归故土,同时,在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下,改善地方经济建设,带动区域文化延续并成长。

强调设计扶贫更要“精准扶贫”,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扶贫对接平台。可以对接设计类院校和设计企业,为设计扶贫提供各类设计资源。要注重维护保留乡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尊重民间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习惯。这样不仅保留了乡土社会中的乡土文化舒缓、感性、柔情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同时也调适了城市人紧张、压抑的都市氛围。这就是乡土风情的魅力、这就是引人入胜魅力无穷的民居文化。

要做有价值的设计,不要让艺术乡建成为“盆栽建筑”。艺术乡建中的“艺术”一词,应当是指当代艺术实践,并非是单纯的审美上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乡建时,要抓住村民是主体,设计师和艺术家们仅仅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者。乡建的主旨是激活传统文化、推动乡村复兴,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净化和美化田园村落景观,提升乡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质,营造更好的民族精神文化家园。

四、结语

原研哉曾提到过:“鄉村的魅力在于自然景观的呈现,所以与其改变它,不如等蕴含其中的寂静的力量自然形成,也无需‘对外宣传默默放在那里就行了。”大自然的优点不可复制,给人的情感审美上的愉悦是人造景观不可替代的。但并非无所作为,早在我国古代,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人在山水画中就将山水与建筑或人类相融合,亦静亦动,和谐相处。乡村的魅力在于它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的状态,乡村不等于自然,更不能孤立自然,要尊重自然。乡建设计要想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地域差异,追求绿色乡建,共建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福城.生态建筑设计在乡村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32):92-93.

[2]张婧.日本一村一品运动走向世界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9,33(05):57-66.

[3]张薇. 韩国新村运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宋雯. 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探析[C]. .荆楚学术2018年7月(总第二十一期).:海归智库(武汉)战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8:10-13.

[5]周武忠. 新乡村主义 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04.

[6]陈锡文.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03.

作者简介:

朱邓克,1997.2,女,汉族,河南禹州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2019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浅议经济法制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