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赋能: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

2021-03-17 12:18李文富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2期

【摘 要】自我赋能可以唤醒学生的自觉,激发其内驱力,形成主动把握自我的能力,培育优秀的习惯。班集体是学生自我赋能的土壤,班主任可以通过“七个习惯”进课堂等策略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

【关键词】自我赋能;内心力量;幸福成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2-0012-02

【作者简介】李文富,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江苏扬州,225000)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辅导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班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个别学生忘带必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家长不得不送到校门口;一些学生对学习消极应付,作业总是要老师催交;班级环境杂乱无序,班级事务没有人打理;有些学生遇事习惯于争执,很少互谅、互助,人际关系淡漠;班干部各行其是,团队协作支持少;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报告班主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办法;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处于被服务、被管理、被支配的状态,显露出学生缺失目标、计划、准则,思维和行事习惯简单,自信心和主动向上的智慧不足。

解决这些问题,就事论事、说服引导只能“治标”,唤醒学生们的自觉,激发其内驱力、自控力和自信心,培育良好态度和优秀习惯,让他们当自己的主人,从而实现“自我赋能”,才能“治本”。如果班主任的引导教育能真正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学生,就无愧于我们神圣的职责使命。

一、自我赋能的意义和价值

赋能是个心理学概念,广泛应用于商业和管理学。它的本义就是赋予某种能量,具体说就是通过言行、态度、环境、行为的改变给予一个人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自我赋能与赋能的内涵有区别,它不是别人给予的能量,不是被动地受控制和奖励,而是个体的一种进取和体验,它更指向于自我激励——学习、休闲、人际关系改善、自我心理调适等等,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校长,都需要掌握这样一种自主的能力。

自我赋能教育把目光聚焦于学生,通过激发学生内驱力,唤醒学生自觉,变“你要我”“他要我”为“自己要”,通过思维和行事习惯的磨炼,培塑独立自主、积极向上、悦纳自我、融入组织、不断更新、自得其乐的能力。同时,也葆有学生自由独立的个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协作构建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愿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塑造尊重、民主、向上、和谐的班风,成就有幸福感的学生,离不开学生自我赋能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有自己奉行不悖的行为准则并能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他就会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

二、班集体促进学生自我赋能的策略

1.“七个习惯”融入日常生活。

美国教育专家斯蒂芬·柯维认为优秀青少年应该拥有“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这是一种能够持久的、良性循环的高级感觉,也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观点,是班集体促进学生自我赋能的有效抓手。

整合教学是传授“七个习惯”的最常用方式。语、数、英等国家课程可以与之整合;班会、晨会及校内各种集会也可与之整合,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因此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能让这些习惯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会感觉更成功、更快乐。

习惯和环境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应形成良性互动。让学生有所见——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和每个班级的墙壁上都绘有“七个习惯树”;让学生有所闻——构建共同的话语系统,比如当我们给别人提意见时要先说两个优点再提一项建议。同时,人人易感的情绪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每个人都顾及对方的感受,表达者诚实的态度与倾听者期许的目光交汇,“共情”成为可传递的精神力量。

2.“服务岗位”赋能人人有责。

赋予每个学生管理者责任,可以为学生赋能。班主任与学生一起梳理班级的服务岗位,如整理图書、开食堂菜单、分发物品、维修公物、接待来客、收发作业、调解矛盾、学科教师助理等,投票确定需要承包到人的岗位,再通过竞聘确定“承包人”;定期评价,人人为服务者送上自己最感激的话。学生在这样的角色体验中,责任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增强。除了班级的角色外,学校的管理者角色也可以拿出来竞聘,同时每一项校园活动也可以转化为赋能活动。班主任舍得“用”学生,学生才会幸福地成长。

3.“情感账户”激发生命潜能。

积极健康的情感倾向对学生的自我赋能影响巨大。班主任可以为班级里每个人建一个专属的“情感账户”,做好事、按计划做成一件事都可以“存款”,反之就是“取款”。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和同伴比谁的账户存款多,也可以自己和自己比;学生既可以为自己存款,也可以为别人存款(把感谢别人的话写在字条上,再插入写有姓名的信箱里)。班级组织定期展示并开庆祝会,这样的仪式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情感体认,促进学生的自我赋能。

自我赋能教育是实现“幸福管教”的有效策略,它以培养“幸福的人”为根本目的,着眼于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让个体在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美好而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生命潜能,形成蓬勃向上、持续成长的生命力量。

【参考文献】

[1]史蒂芬·柯维.七个习惯教出优秀学生 [M].丁康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杨九俊.幸福教育的样子[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366650190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