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生态场”让德育更有生态

2021-03-17 00:50周卫东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德性共生因子

周卫东

德育需要生态,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话题。

传统德育工作就不太关注德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比如拘于学科,认为德育只是德法课的任务,与其他学科无关;比如囿于校园,认为德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社会家庭无关;比如惯于规训,认为德育只是教导与告诉……

在我们看来,生态是一种自我发展、健康互构、良性循环的生命状态。在生态中,各生态因子都能充分发挥功能,获得发展,并最终形成某种合理的运动发展和持久状态。德育要实现良性、健康、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否则德育的社会效度和个人效度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如此,“德性生态场”的建立已成必然。

什么是德性生态场呢?生态价值观认为:在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中,任何因子都没有其存在的先验合理性和价值权威性,即使像文化一样,被我们所经验、所直觉和所实践,被认可了其中诸多有合理性的价值因子,也必须与其他因子相互关联,在整体的生态系统中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由此,我们认为,所谓德性生态场,就是培育学生内在道德品性的“场域”(物理场和心理场)。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观照德育,学校德育是整个生态关系的组成部分,应与社会生活、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保持一致,必须加深同家庭、学校、社区等的沟通,同时丰富生活化内容和文化内涵,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筹划,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稳定。

德性生态场是广域的。

在操作层面,德性生态场的建设应体现出“自洽”“融合”与“共生”等特征。在内容维度,德性生态场强调三个“自洽”,即在儿童的现实中自洽、在校本的精神中自洽、在时代的要求中自洽。在方式维度,德性生态场强调三个“融合”,即与课程的融合、与活动的融合、与评价的融合。在空间维度,德性生态场强调三个“共生”,即与校园文化的共生、与家庭文化的共生、与社区文化的共生。

在理念层面,德性生态场的建设还应有更为广阔高远的追求。应包括德育系统内部的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平等互动;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协调互动;学生内容世界与教育环境的和谐互动;道德意识与外化行为的统一互动;校内与校外教育的结合互动;德育要素、德育过程与社会因素、社会发展的整合互動等。微观上,要求学生有筹划自己生命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学生不仅要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而且能获得一定的道德体验,并按照道德规范实践行为,学生在道德活动与实践中能够体现出主体意识。生态系统在德育过程中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经验,从而生成新知、建构生活,实现其自身的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德性共生因子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巧解难题二则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