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中的“龙”

2021-03-25 07:46庞雪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指代辛弃疾

庞雪萍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030)

辛弃疾,一个生于金国的宋人。 忧国忧民,收复河山是他与无数南宋文人的毕生所念。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辛弃疾“豪爽尚气节”[1](12165),他的长短句也以“悲壮激烈”[1](12166)为特色。 因此,辛词的研究者一直络绎不绝。他们或对辛词本身进行阐发论述,或从总体上研讨辛词在词体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评价;或探求辛词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或通过辛词与其他词派的对比探求词派差异和词学争论[2](148)。近年来,对辛词的研究走向具体化,有不少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词中的“意象”,如“风”“花”“鹤”“酒”等等,但是对于辛词中屡屡涉及的“龙”,却无人探讨。通过翻阅邓广铭先生笺注的《稼轩集》,发现其中含“龙”意象的词作五十余首,已经占到总词量的百分之八九。 这些“龙”用来指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地方,还与宗教、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丰富的龙文化,着实不应被人们所忽视。

一、以龙喻人

(一)龙指代皇族

秦汉以降,龙一直是皇帝的专称,是其施行专制统治的辅助性工具。 至魏晋,统一王朝分崩离析,失去了最高统治者,龙也就不再是专属称谓,转而用于形容德才兼备的士大夫。 从此,龙似乎就从“贵族神坛”跌落,越来越平民化。

辛词中以龙代指皇亲贵族一共有3 次, 其中两次指代帝王,一次指代太子。如《水调歌头》:“龙衮方思勋旧,已覆金瓯名姓,行看紫泥褒。 ”[3](204)龙衮,在古代为天子礼服。据邓广铭笺注引《周礼注疏》,又引郑司农云:“衮,卷龙衣也。 ”[3](205)由此可知,“龙”乃指天子。又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虎踞龙蟠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 ”[3](10)《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州郡》中引张勃《吴录》云:“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4](482)可知,“龙”是指帝王。 该词显然是怀古伤今之作, 表达了词人对北宋灭亡的痛惜之情。 《水调歌头·庆韩南涧尚书七十》云:“闻道钧天帝所,频上玉卮春酒,冠盖拥龙楼。 ”[3](159)此处的龙楼,应出自《汉书》的记载:“(成帝)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 ”[5](301)由此可见,龙楼是汉代太子的宫门名,“龙”便是指太子。

龙本应是皇帝的专称, 但这专称仅在辛词中出现两次,除了魏晋以来龙文化本身的平民化,与南宋政局不无关系。南宋虽不是魏晋般的大乱世,却也远不如汉唐之盛。君王的统辖范围局限在长江以南,且长期受北方政权的威胁,“龙”所具备的威严形象不复从前。与此同时,经济发达、教育普及、都市繁荣等因素促进俗文化的发展,“龙”文化自然顺应该趋势,走向民间与大众。

(二)龙指代非凡之人

三国、魏晋时的龙多被用于代指士人,他们或是德才兼备者,或是学识渊博者,或是英气勃发、颇有豪情者。 辛词通过用典,以龙指代此等非凡之人的,竟有16 处之多。

如《婆罗门引·别杜叔高》云:“未消文字湘累,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涉难期。 ”[3](361)《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云:“我觉君非池中物,咫尺蛟龙云雨。 ”[3](303)两处“蛟龙”均指刘备。 此种说法源于周瑜认为刘备有“枭雄之姿”,又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6](1264)。辛弃疾在这两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杜叔高和徐斯远的称赞与期许,希望他们前程似锦,仕途顺遂。 又如《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3](186),《朝中措·九日小集》“山下卧龙丰度,台前戏马英雄”[3](232)等用“卧龙”喻诸葛亮。 诸葛孔明自三国时期便被称为“卧龙先生”,这不仅体现了辛弃疾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推崇, 更表达了他对好友的赞美之情。 再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元龙老矣, 不妨高卧, 冰壶凉簟”[3](266),《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3](188)等4 处则以“元龙”指陈登。 陈登,本字元龙,《三国志·魏书》有其传。 传中记载了一段许汜与刘备的对话:“许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耶?’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7](229)可见,陈登是个忧国忧民、性情率真之人,而辛弃疾本身的人生经历与性格让他对这样充满豪气之人惺惺相惜。还如《满江红·贺王帅宣子平湖南寇》“三万卷,龙头客”[3](56)和《念奴娇·三友同饮,借赤壁韵》“龙友相逢,洼樽缓举,议论敲冰雪”[3](451-452),这两处中的“龙”原是指华歆、 管宁和邴原三人,《三国志·华歆传》注引《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8](402)

除了以“龙”指代具体的人之外,“龙”还可以用于泛指非凡之人这一群体。 如《醉曹操》“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3](207)。 根据邓广铭先生的笺注,此处的“龙”与“鱼”相对,龙可飞腾于天,鱼则只能浮沉水中,亦犹云泥异路之意[3](208)。 词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学生范廓之的鼓励,也表露了自己不得重用的落寞。总的来看,辛弃疾以龙喻人看似推崇古人,实则赞许好友或同伴;看似激昂澎湃,实则无比孤独,这正是他怀才不遇的真实写照。

(三)形容人之老态

老态龙钟一般形容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辛词中有两处“龙钟”,用以形容老态,一是《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中的“坐堆豗,行答飒,立龙钟”[3](192),另一是《瑞鹧鸪·乙丑奉寺归,舟次徐干赋》中的“却笑前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3](438)。前者是辛弃疾直言自身之年迈, 后者则通过梦中与那个曾经高吟“烈士暮年,壮心未已”,如今却已成蓑翁的曹操相遇,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然已迟暮的无限遗恨之情。

由上可见,辛词中以“龙”喻人形式之多样,内容之充实。 辛弃疾或以“龙”喻天子、太子,或以“龙”喻刘备、诸葛亮等魏晋时人;其“龙”既可代指具体某人,亦可指代某群体,甚至可用于形容年迈者。 如此丰富的“以龙代人”,不仅仅是辛词热衷用典的表现,更有利于丰富词作,深化作者思想感情。

二、以龙名物

除了用“龙”代指人之外,辛词中以龙名物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事物的形态乃至部分有象征意义的地名,都有涉及。大致可以分为官用之物、常见物象以及地名三类,它们一定程度上起着充盈词作内容、深化作者情感的作用。

(一)官用之物

稼轩词中含“龙”字的物件并不少,有的是以龙为装饰,有的则是皇帝赐名。 无论何种缘由,它们都有一共性,即价值珍贵,平民难以使用,多为官用之物,辛词中有6 处相关记载,可分为4 类。

其一是以龙为装饰的石鼎和斛。分别见于《吴克明广文见和再用韵答之》“渠侬如石鼎, 正作蛟龙缩”[9](544)和《满江红·和传岩叟香月韵》“枝夭袅,蟠龙斛”[3](359)。 由于“龙”的贵族性并未消失,多数有“龙”装饰的器具成为官方象征,普通百姓不得擅用。

其二是以龙命名的茶叶。 《满江红·再用前韵》“宝马嘶归红旆动,龙团试水铜瓶泣”[3](46)和《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其外芳芬, 团龙片凤, 煮云膏些”[3](285)。 此处的“龙团”和“团龙”实指一物,都是茶叶的名称。 叶梦得《石林燕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建州岁贡大龙凤团茶……仁宗时,蔡君谟知建州,始别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 ”[10](123)据此可知,龙团茶是地方向皇帝进献的贡物,乃茶中精品。

其三是龙涎香。 《念奴娇》中有“透户龙香,隔帘莺语,料得肌如雪”[3](217),“龙香”便指龙涎香。 此香制作不易,价格堪比黄金,多为皇室或贵族所用。

其四是以香柏木制成的琴拔。 见于《贺新郎·听琵琶》“凤尾龙香拔”[3](110)。 这是盛唐时杨贵妃使用的琴,其尊贵程度可见一斑。 该词全篇围绕听琵琶,上阕听的是《霓裳曲》,下阕听的是《凉州词》。 两相对比,将国破家亡之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常见物象

辛词不仅以“龙”比喻具体的物件,还将龙的形态营造出诸多物象,且基本是我们生活中的景象,这样的记载有10 处,可归纳为7 种不同的场景。

一是把涨潮时卷起的恶浪比喻为被激怒的蛟龙,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中“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3](31);二是把飞飞杨扬的雪花比喻为“玉龙归阙”,《念奴娇·和韩南涧载酒见过雪楼观雪》“倚岩千树,玉龙飞上琼阙”[3](130)以及《满江红·和廓之雪》“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3](194)中的“龙”便是雪景的描述;三是以龙比作奇形怪状的石头,如《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石龙舞罢松风晓”[3](141),又如《蝶恋花》“高卧石龙呼不起, 微风不动天如醉”[3](102),再如《水龙吟·题雨岩》“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3](139);四是把风雨中摇曳的松竹比作龙蛇,见于《沁园春·灵山斋庵赋》“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3](300);五是把新春破土而出的笋芽称为“龙孙”,如《满江红·点火樱桃》“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3](14);六是把东风中的梅形容为“龙绡衬着”,见于《瑞鹤仙·赋梅》“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3](265);最后是元宵会上挥舞于百戏杂耍手中的“鱼龙”,《青玉案·元夕》中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3](16)。 根据《汉书·西域传》中的“漫衍鱼龙角抵之戏”[11](3928),再结合该词可知,戏“鱼龙”自汉代流传至宋,已成为庆祝元宵节的盛大活动之一。

辛词中这些龙的物象多为自然现象, 且形态万千。用变化多端的龙喻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更能把场景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加深读者的体会。

(三)以龙命名的地名

在辛词中共出现7 处含有“龙”的地名,次数并不多,每个地名也仅出现过一次。

其一是《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3](244)中的卧龙山,邓广铭笺注引《淳煕三山志》:“卧龙山在北关外。 ”[3](245)其二是《念奴娇·重九席上》“龙山何处? 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3](364)中的龙山,邓广铭笺注:“龙山在湖北江陵。 ”[3](365)其三是《婆罗门引·用韵答傅先之,时傅宰龙泉归》“龙泉佳处,种花满县却东归”[3](363)中的龙泉县。 其四是《玉楼春》“岭头拭目望龙安, 更在云烟遮断处”[3](316)中的龙安寺。 其五是《山鬼谣》“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3](141)中的龙潭。 其六是《贺新郎·又和》“料未必龙眠能画”[3](247)中的龙眠山。 龙眠本源自李公麟的一个典故,《宋史·李公麟传》记载:“李公麟字伯时……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 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12](13125-13126)显然,李公麟画技卓然。辛弃疾于此处用此典故,言外之意是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就算是李公麟也难以绘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美景。最后是《哨遍》“其外海茫茫,下有龙伯,饥时一啖千里”[3](384)中的“龙伯”,实际是神话传说的“龙伯国”,邓广铭认为其出自《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十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龟,合负而趣归其国。 ”[3](385)

三、其他与龙有关的意象

以“龙”喻人和物在辛词中总共有42 次,已经占含“龙”词作的近九成,其内容之丰阔在上文已有体现。 剩下的十余首有关“龙”的词作,由于数量较少,在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上也不甚明显, 故将其涉及到的“龙”分为用典中的神兽龙,与图腾、宗教有关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三部分,总归于此。

(一)用典中的神兽龙

“龙”本就是上古神兽,许慎《说文解字·龙部》有相关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13](582)辛词中有5 处展现了“原生态的龙”。

其一是《瑞鹧鸪》中的“叶公岂是好真龙”[3](438)。这里的“龙”就是原原本本的许慎解释的龙;其二是鱼龙,共有4 处,分别是《满江红·题冷泉亭》“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谴鱼龙泣”[3](45)、《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3](266)、《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看乘空鱼龙惨淡, 风云开合”[3](190)和《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一》“万里鱼龙会有时,壮怀歌罢涕交颐”[9](564)。 颜师古在《汉书·西域传》中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 ”[11](3929)也就是说鱼龙是上古神兽, 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目鱼和黄龙。

龙和鱼龙,以上古神兽的身份视之,本就高深莫测,变化无常。 辛弃疾便以此特点为切入点,多用以渲染变幻多端的时局,有利于深化读者的情感体验。

(二)与图腾、宗教有关的龙意象

“龙”与宗教不无关系,这从辛词中的2 处记载也得到了体现。 一处是《沁园春·弄溪赋》“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3](301)。 根据邓广铭引《阴符经》:“地发杀机,龙蛇起陆”[3](301)可知,“龙”的离开被视为灾难发生的前兆,“龙”起着类似占卜和预示的作用。 《阴符经》是我国早期道学作品,其中“龙”的形象与图腾崇拜必然相关。 另一处是《东坡引》“龙华三曾愿,龙华三曾愿”[3](222)。 邓广铭笺注引《荆楚岁时记》:“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佛下生之征也。 ”[3](223)可见,“龙”与佛教也有关联。相传弥勒修身成佛时,就是坐在龙华树下,因此后世便以龙华会庆祝弥勒佛的诞辰, 龙华树则是因为其花枝如龙头而得名。

尽管辛词中仅有两处提及图腾、宗教中的“龙”,但是也说明了龙文化的繁复程度, 这为探究龙的源头和不同文化中的龙形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三)以龙喻文

龙在文章行文中的形象比较简单, 一般是形容笔迹奇特,字迹难以识别或者落笔苍劲有力,文作神采飞扬。

辛词中以龙形容文章行文的共有3 处:《满江红·席间和洪景庐舍人,兼简司马汉章太监》“天与文章,看万斛、龙文笔力”[3](70);《鹧鸪天·席上吴子似诸友见和,再用韵答之》“都无丝竹衔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3](344);《水调歌头·寿赵曹介庵》“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3](6)。

通观可知,在稼轩词中,龙被赋予多重含义。 辛弃疾不仅以龙指代皇帝和士人, 还以龙的形态赋予变幻多姿的大自然,如花、竹、石、雪等;当然,也提及了龙的真实面目、 龙与宗教的关系和龙在文章书写中的体现。 辛词准确把握了“龙”变化无常的特征并加以修辞运用,为词作增添了不少色彩,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通过考察分析,辛弃疾更注重刻画“士人之龙”而不是“皇帝之龙”,更重视“自然之龙”而不是“人文之龙”。这无疑与南宋政局不稳,皇权下移有关,也与作者本人仕宦经历、文人情怀有关,这更加体现出在文化繁荣背景下,龙文化本身的“平民化”发展。

猜你喜欢
指代辛弃疾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A Great Artist in My Family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作词限酒
爱国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