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1-03-25 07:46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践论马克思主义革命

葛 聪

(1.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典范。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实践论》丰富的内涵和哲学价值使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重温《实践论》,深刻理解毛泽东实践观的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 所有的难题最终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我们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必须贴近当前的实际, 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伟大的事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实践论》产生的过程及背景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 由于党内存在的“左”倾和右的错误,使中国革命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1937 年7 月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这意味着日本帝国主义将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中国革命由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过渡到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战争,必须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认真总结,清算党内“左”倾和右的错误路线,揭露党内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以《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为题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等学校作哲学讲演,《实践论》作为其中的一节, 主要从哲学的认识论方面揭露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 使全党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争取革命早日取得胜利。

(一)《实践论》的产生是从哲学层面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总结的需要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组成国民革命军,打击了旧的封建军阀。北伐战争期间,由于国民党内部人员分裂以及叛变革命, 导致了共产党员被大肆屠杀。虽然国民革命军打倒了旧军阀,但是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下,通过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来落实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在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革命纲领,推翻了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农民参加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粉碎了国民党围剿和进攻,取得了胜利。

但是,由于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占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中国革命出现反复失败的深层原因在于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这些错误导致了很多党内同志没有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依靠力量,没有从实践层面出发认识问题,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出发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从哲学层面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

(二)《实践论》的产生是在革命形势发生变化背景下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需要

《实践论》写于1937 年7 月,中央红军在陕北的脚跟已站稳,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在这样稳定的政治环境中, 毛泽东从理论层面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概括。此时,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时刻, 由国内战争向全面抗日转变,国共两党实现合作。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中国革命该怎么走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的人大肆宣称中国将灭亡;党内有的人主张把苏联的经验原原本本套用到中国革命中。面对这种形势,迫切要求在党内对于中国革命的何去何从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汇集更多力量到统一战线上来。 毛泽东认为真理必须在实践中得以证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三)《实践论》的产生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需要

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失败,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教条的和僵化的马克思主义, 认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就必须原原本本照搬马克思主义著作,完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经验的借鉴中,也主张完全照搬苏联经验,用苏联经验解决中国问题,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这都是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 毛泽东始终坚持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必须先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抄照搬,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实践论》从具体的实践观点出发,通过深刻分析中国革命面临的现实问题, 有力地批判了教条主义思想存在的严重错误。 《实践论》从哲学层面对于统一党内思想认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正确对待真理等作了针对性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毛泽东从中国具体的实践情况出发, 论证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按照DL/T 573-95《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规定,变压器一般在投入运行后的5年内和以后每间隔10年大修一次。我厂#6B高厂变为N.M.G变压器厂生产的、接线组别为△/YO/YO-1-1的变压器 (额定电压:22/6.3V)。1996年投运,当时对变压器内部进行了全面检查,未发现问题,修后运行状况良好。根据我厂检修计划的安排,决定在2015年#6机组大修中对该变压器进行全面预试。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通过具体的社会生产等实践与客观世界取得联系, 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 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1](263)任何知识的来源, 都离不开亲自参加的变革现实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步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人的认识向前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推动。 毛泽东指出:“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 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 ”[1](295)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在实践的发展变化中不断得到深化, 人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提出的新任务、 开拓的新领域,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动力。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不是正确, 是不是客观真理, 都需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只有实践才能对真理进行检验。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296)这一理论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正是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改变世界, 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具体的实践。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136)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来源于实践, 还在于能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通过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二)认识辩证发展过程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发展的过程。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3](142)毛泽东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列宁的观点进行了发展,他指出认识辩证发展的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从具体实践中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具体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需要理性认识的指导, 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 毛泽东总结了认识辩证发展运动的总规律。他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1](284)这个总规律,不仅突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还揭示了实践与认识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成为了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三)真理的发展规律

真理的存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毛泽东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4](296)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 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相对性,不能将其神圣化,在沿着他们所指的道路前进的同时去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实践论》的历史影响

《实践论》自诞生以来,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整个伟大的事业当中。

(一)《实践论》指导了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实践论》 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如同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这两场战争能够胜利离不开《实践论》指导。 同时,也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

在抗日战争时期, 在战争形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毛泽东作了《实践论》,并通过讲授《辩证唯物论》给战争中的政治辅导员和军事指导员一个很好的方法论指导。为了更好地指导战争,毛泽东将《实践论》的核心观点加以发展,创作了《论持久战》。在战略战术方面,发明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游击战”等多种战术。

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国民党的背信弃义,共产党根据客观时局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战术,“以运动战为主, 以游击战为辅”“千里跃进大别山”“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等战略战术,对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胜利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实践论》及其观点发挥着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实践论》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实践论》指导了社会主义早期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发展路径,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了巩固政权,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运动, 为政权的巩固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了发展经济,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满目疮痍的经济情况出发, 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1952 年,在对国民经济恢复的同时,结合国内国际实际,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1956 年,伴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艰辛探索时期, 我们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道路之所以曲折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有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思想和做法,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 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践行了《实践论》,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可以在曲折中发展。

(三)《实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四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 实践的观点一直贯彻于整个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遵循《实践论》的观点,做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任务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它所要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实践观点,要求全党上下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提出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思想, 强调了实干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四、《实践论》的当代价值

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践论》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当前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深刻领会坚持“四个伟大”实践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方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实践论》帮助我们更好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 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如果不合, 就会在实践中失败。”[1](296-297)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显得尤为重要。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也成为了党继续前行的关键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等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用了三个“意味”和五个“是”进行了科学定位,同时,明确指出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9)这是对于我们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 对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定位和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 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实践论》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坚持“四个伟大”实践的新要求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不在于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1](292)“四个伟大”作为科学理论指导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下,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实践要求,“四个伟大”作为一种真理性的认识,生动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这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实践论》帮助我们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方略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1](294)新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新时代的使命和要求,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提出了新任务新方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新任务新方略概括为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和基本方略总结来说就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我们要在不断落实“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任务中,把我们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浅议《实践论》一文的几点意义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