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功能对等视角下的《伤寒论》英译研究

2021-03-26 21:44张存玉方廷钰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伤寒论参与者原文

张存玉 方廷钰 赵 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伤寒论》的对外译介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其英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综观文献,学界多聚焦于反义词[1]、文化负载词[2]、病证名[3]、多义词[4]、术语[5]等词汇层面的研究。然而,翻译过程中必然要组词成句,组句成篇,句子才是语言中基本的、有意义的信息结构单位[6]。局限于词汇层面的研究远远不够,有必要基于句子层面进一步探讨。本文引入经验功能对等理论,从句子层面对《伤寒论》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探讨译文如何实现与原文的经验功能对等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传递原文要义,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为今后的中医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1 经验功能对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出[6],“经验功能”是指人类用语言通过意义识解世界经验的功能,由句子中的及物性系统实现。及物性系统包括过程、参与者与环境成分。过程主要分为物质、关系、心理三大基本类型。物质过程表示动作或事件发生意义,参与者包括动作执行者、承受者等。关系过程表达“关系”意义,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属有式三种类型(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前两种),涉及参与者主要包括载体、属性、标记、价值等。内包式关系过程是指一个参与者具有某种性质或身份,环境式是指两个参与者之间在时间、地点、方式、原因、角色等方面具有的关系。心理过程表达“感知”意义,可分为感知、认知、愿望、情感四类[7],参与者主要包括感知者和现象。环境成分在句中主要表达时间、角色、地点、程度、方式等意义。对于翻译过程来说,在经验功能层面,译者首先要选择如何将事件解释为过程、参与者和环境,然后在目的语的语义潜势中做出选择,从而在译文中对经验意义进行重构,达到翻译对等,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最一致的状态[8]。

“对等”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历经各方讨论与质疑,见解各异。Nida[9]指出,翻译对等只是最近似对等,不是绝对的,达到意义对等是首要。他还提出,翻译要“功能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和欣赏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理解和欣赏[10]。曾蕾等[11]指出,翻译对等不是单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而是语言在语境中的功能对等,当“形”“意”不可兼得时,“得意忘形”即上策[12]。陈旸等[13]指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评判译文是否与原文对等,主要是看它们是否在经验功能方面对等,经验功能对等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14]。《伤寒论》等中医典籍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翻译时应当注意对典籍内容的表达[15]。也就是说,译文应首先达到与原文在经验意义层面的对等,以向读者准确传达原文要义为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中的“经验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译文应保持与原文在经验功能方面的近似对等,并以意义对等为首要,最终达到读者理解原文的目的。

2 《伤寒论》英译分析

《伤寒论》英译历经3 个阶段,共有9 个译本[16-17]。本文选取的是刘国辉译本(以下简称“刘译”)[18],原因有二:该译本为全译本,选择全译本比节译本更利于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该译本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有进一步研究空间。下文就基于三大过程类型对该译本典型译文进行详细分析。

2.1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在《伤寒论》原文中多用于描述人体病症的发展变化。例如,下文①中“风家”指经常或容易感受外邪的患者。“不了了”是指病症缓解但未彻底治愈,“了”意为“结束”,是物质过程,“不了了”前面省略了一个参与者。“愈”也是物质过程,“十二日愈”指风家需要12 d 左右痊愈。

①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第10 条)。刘译:The patient who had zhong feng syndrome for a long time but does not feel refreshed,though the exterior condition has resolved,will completely recover in twelve days.刘译将“表解”译为the exterior condition has resolved,属于物质过程,与原文过程类型一致,实现了形式上的对等。但the exterior 在句中实际是“承受者”,因此该译文在语态上存在问题,应译为被动语态has been resolved。产生误译的表层原因可能与译者的语法知识结构相关,但其深层次原因应在于译者没有理清参与者之间的主被动关系,对及物性系统中的成分把握不准确;“不了了”是指患者的病情缠绵不断,原文中隐含了一个参与者“患者的病情”,该句侧重描述“表解而不了了”是风家生病时的表现症状。然而,译文does not feel refreshed 为心理过程,是指the patient 生病时的身体感受,the patient 是译文中的“感知者”,与原文隐含的参与者“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差异,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理解原文。

总之,《伤寒论》原文以物质过程居多,译文多倾向于对等翻译,便于译文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原文意义。但即使有时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不完全对等,也不影响读者理解条文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但需要指出的是,《伤寒论》语言简洁,意义深奥,译文须慎用省译,应适当增译出原文隐含的参与者,以防漏译或误译。

2.2 关系过程分析

2.2.1 内包式关系过程 《伤寒论》原文以属性关系过程居多,一般由形容词体现。如②中的“阳明脉大”是指病入阳明,患者的脉体洪大。“脉”为参与者“载体”,“大”同时体现过程与参与者“属性”。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第186 条)。刘译:On the third day of suffering from cold damage,if the disease progresses to yang ming a big pulse can be felt.刘译将“脉大”翻译为心理过程felt,形式上与原文不一致,意义上与原文稍有差异。原文的内包式属性关系过程重在描述一种事物的性质特点,是比较客观地阐述该事物本身具有的特质,而译文的心理过程重在描述人的内心世界,a big pulse can be felt 侧重表达人们能够主观感受到“脉大”。本文认为,使用关系过程重在表达无论感受得到还是感受不到,病入阳明时,脉体洪大都是其客观存在的症状,符合医学语篇的客观性特点。依据忠实原则,建议将本条译为内包式属性关系过程the pulse is large。同理,《伤寒论》中类似的句子,如“阴阳俱紧”“阳脉涩”“阴脉弦”“脉微细”“少腹满”等,均可据此翻译。

2.2.2 环境式关系过程 环境式关系过程在《伤寒论》原文中使用不多,其主要功能在于描述疾病发生的身体部位,一般属于环境式属性关系过程。如③原文意思:脉浮,是病在表,可以发汗,适宜用麻黄汤。“病在表”中的“在”表示环境式属性关系过程,“病”与“表”均为参与者,分别属于载体和属性。③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51 条)。刘译:When the pulse is floating,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isease locates on the exterior.Sweating might be promoted and Ephedra Decoction is appropriate.刘译将“病在表”译为the disease locates on the exterior,locate 这个动词表示环境式属性关系过程,过程类型与原文完全一致。但是,动词locate 并不表达原文“在”的内涵意义。locate 表示“找出……准确位置”“确定……准确地点”“把……安置在(建造于)”[19],与原文“在”所表示的位置意义完全不同。此系用词错误,本文建议修改为the disease is located on the exterior。总之,《伤寒论》原文中的关系过程一般以内包式与环境式为主,均描述疾病的客观状态或特征,在翻译时最好对等地选择关系过程,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原文意义,传达原文神韵。

2.3 心理过程分析

2.3.1 情感心理过程 情感心理过程主要用于表达患者对外界刺激的一些反映,如④原文“恶寒”是指患者害怕寒冷,“恶”表示情感心理过程,“寒”是患者所感知的“现象”。如果译文不能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与在原文读者身上同样的效果,译者便不得不舍弃形式对等[20]。刘译没有按照原文的过程类型进行翻译,而是将其转换为内包式识别关系过程that presents aversion to cold,虽在形式上与原文不对等,但并不影响读者理解原文。④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第183 条)。刘译:Question:There is a case that presents aversion to cold without fever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disease.Why is this so?……可见,对于此类过程的原文,译文即使没有与其过程类型一致,只要在意义上达到对等,能够让读者准确理解原文要义,翻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3.2 愿望心理过程 愿望心理过程主要用于表达患者对饮食、睡眠、冷热条件的需要程度,比如是否想进食、是否想入眠、是否想穿衣等,这些在临床中都是医师判断患者病情的依据。如⑤原文是指病情初始患者还想进食,“初”作为环境成分表示时间,“欲”是愿望心理过程。⑤阳明病,初欲食……(第192 条)。刘译:In yang ming disease,initially there is a desire to eat……刘译使用there be 句型将原文翻译为存在过程,a desire to eat 充当参与者“存在物”,准确翻译出了患者当时尚有食欲的状态。显然,译文与原文在过程类型上不一致,但本条描述的患者特征并未因这种不对等而传递失真,译文读者仍然可以理解原文要义。

2.3.3 认知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过程表示患者具有的精神状态,如⑥中的“恍惚心乱”是指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中慌乱不安[21]。“恍惚”“心乱”不仅表示认知心理过程,还表示参与者“现象”。⑥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第88 条)。刘译:If sweating is promoted again in the patient who frequently suffers from sweating,there will be absentmindedness and pain in the outer genital organs after urination.Limonitum Pill(yuyu liang wan)might be prescribed.刘译将原文过程类型转换为存在过程,“恍惚”“心乱”一并译为absentmindedness,表示参与者“存在物”,强调的是患者身上存在“恍惚”“心乱”这些症状。虽然过程类型与原文不一致,但意义仍然与原文对等。需要指出的是,译文在词汇运用方面存在谬误。absentmindedness 作为absentminded 的名词形式,意为tending to forget things[19],不但表达不出“恍惚”“心乱”所指,还会造成误导。建议将此句修改为the patient will become restless and illusive。

综上所述,翻译中医典籍原文的心理过程句子时,不必拘泥于形式上是否“对等”,应根据理据和语境,准确把握原文思想予以迻译,同时忠实于语境以准确翻译[22]。译文质量好坏最终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否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23]。换言之,对于《伤寒论》等中医典籍来说,形式上是否对等不是判断译文优劣的核心标准,最重要的是译文读者是否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和感知。

3 小结

《伤寒论》等中医药典籍的对外译介旨在传播中医药知识与中医文化,将原文的医学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译文中是实现这一目的最基本要求。一般而言,翻译应确保实现意义对等。有时即使达不到过程类型的形式对等,只要不影响读者获取原文信息,也是成功的翻译。医学典籍翻译重在看译文是否有效传递了原文要义,译文读者是否获得了与原文读者等同的信息认知。本研究也表明,在系统功能视角下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功能对等分析是可行的,有助于从意义层次上更加细致地审视译文。今后可沿此思路对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的翻译对等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伤寒论》等中医药典籍的翻译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伤寒论参与者原文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