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玄府理论探究慢性荨麻疹的针罐治疗*

2021-03-27 22:14李宏坤孙明新王艳君
针灸临床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腠理玄府卫气

李宏坤,石 芳,孙明新,王艳君,2△

(1.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荨麻疹(Urticaria)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以及渗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每周发作至少两次,且时间持续6周以上称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1]。据统计全球约有0.5%~1%的人群患有慢性荨麻疹,其形成原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2]。目前西医主要应用抗组胺药治疗,但存在药物副作用及复发率较高等问题。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历史悠久,其中针罐疗法绿色安全、效果确切且副作用小,广泛应用于临床。“玄府”源于《黄帝内经》,原意为汗孔,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玄府理论运用于皮肤科、五官科及肾病科等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3],特别是与皮肤类疾病关系密切。故本研究基于玄府理论,探究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针罐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思路与方法。

1 玄府理论

1.1 玄府理论的溯源与发展

玄府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明代张景岳在《类经》注释中提到:“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空而也,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这里的玄府均泛指气门、汗孔之意。金元时期,刘完素丰富了玄府的含义。《素问·玄机原病式》曰: “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玄府从狭义的“汗孔”拓展到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类“通道”,甚至于世间万物,为广义玄府之首述[4]。至此,“玄府”便有了两层含义:狭义玄府指汗孔,广义玄府指人体所有器官组织深部的玄微结构,存在于全身的细微孔窍[5],广泛分布于皮毛脏腑乃至骨髓,通行气液,沟通内外,谓“无物不有,无处不到”[6]。现代医家对玄府理论也有新的认识和发展。罗再琼等[7]提出玄府具有广泛性、微观性、开阖性和通利性的特性,发挥着流通气液、渗灌气血、运转神机和调理阴阳等功效。王明杰[8]指出,玄府作为遍布机体的一种至微组织结构,隶属于经络系统中孙络的进一步分化,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中最为细小的单位,具有分布广泛、结构微细和贵开忌阖的特点,深化了对人体层次结构的认识。

1.2 玄府理论与皮肤的关系

《素问·调经论》篇云:“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由于玄府的初始概念与汗孔关系密切,所以皮肤科疾病与玄府之间的关联较其他疾病更为贴近。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全身表面,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功能。皮之玄府犹如人体内外沟通的大门,布散于全身体表,是人体气血津液流通于肌肤体表的重要通道[9]。玄府主司开阖,流通气液,运行气机,渗灌气血,与皮肤的生理功能相通[10]。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玄府开阖功能的调节实质上也是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与修复[11]。玄府开阖正常,营卫调和,气血流畅,则邪无容身之处。若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全身气机水液流行不畅,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则脏腑失和。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往往涉及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失调,同时也是内在病变的外在表现,所以皮肤疾病可基于玄府理论指导施治。

2 基于玄府理论认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曰:“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临床症状多样、证型多变,且常常多种证候相兼出现,这也造成了其病因病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般多认为慢性荨麻疹因禀赋不足,卫外不固,外感虚邪贼风;或饮食不节,胃肠积热;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等因素所致[12]。从“玄府”认识慢性荨麻疹,当知玄府通则气血和、荣卫调、神机用和机能备[13]。若玄府的正常生理功能被破坏,则会出现闭塞不通或开阖失常,气血津液流通受阻而发展形成多种病理变化,从而可能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或加重。

2.1 风邪侵袭、玄府不通

《素问·调经论》篇曰:“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慢性荨麻疹初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风寒风热之邪外袭,正邪交争郁于肌肤,致使营卫失调而发。《诸病源候论·风瘙瘾轸生疮候》指出:“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轸。”皮肤乃人身之藩篱,营卫循行之地,皮毛玄府外受卫气所控。当外感邪气客于肌表时,先犯卫气,卫气虚则不能控制玄府正常开阖,致使营卫失和,腠理不密,营阴不得内守,卫气外泄,风邪易入而发病。故若开阖失司,卫外不固,外感风邪首先侵犯肌表,正邪相搏结于肌表腠理,致使玄府功能失调、闭塞不通。

2.2 久病瘀滞、玄府不畅

荨麻疹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与体内的湿邪密切相关。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使肠道积热,致阳热怫郁,继而气液不行。《素问宣明论方·水湿门》言:“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邪具有黏腻的特性,风邪与湿邪结合后更加难除。津聚则成痰,血不利则瘀,痰瘀壅塞经脉,胶着不去则成积。水湿内聚而内外因交织、相互影响,痰瘀互结,邪毒不化,阻滞血脉,符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的观点。病久入络,络脉痹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迟滞,日久郁结成瘀,导致玄府闭塞,使病情进一步加重[14]。

2.3 气血亏虚、玄府不固

慢性荨麻疹病程日久,邪气与卫气交争,卫气出于中焦,不断耗伤脾胃中焦之气,逐渐转为虚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已伤,则化源不足,最终形成气血两虚之证。气虚卫外不固,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兼血虚生风,风邪逗留肌肤,而出现风团、瘙痒等症[15]。玄府正常的流通渗灌,有赖于气血充盛、阴阳平和。倘若正气虚弱,无力气化,则会造成玄府因虚而滞[16]。同时病情日久,卫气愈虚则会出现玄府“开泄不闭”的病理状态,致使正气易泄,正虚加重,外邪易由开泄之玄府而入,形成正愈虚邪愈盛的恶性循环,继而病情反复。

3 慢性荨麻疹的针罐治疗

慢性荨麻疹治疗应以恢复玄府正常生理功能为基本治则。张从正曰:“圣人之刺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所以开玄府而逐邪气”[17]。将经络与玄府联系起来,依靠经络的传导开通玄府,使气血津液得以周流,神机出入得以复常[18]。故可通过针罐疗法疏通经络,平和气血阴阳,调节脏腑,恢复玄府生理功能。

3.1 祛风开玄

风邪为百病之长,经典著作中关于荨麻疹的论述病因多与风邪相关,或为风热相搏,或为风寒相折,以致邪气客于肌中,搏于腠理,发为此病。风邪所致的瘾疹临床常表现为风团色红,遇风诱发或加重,常伴有恶风、苔白及脉浮等症,皮肤瘙痒难耐,病位游走不定。故治疗当以调和营卫、祛风解表为主,常配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和风门等穴。大椎有解表散邪之效,曲池、合谷擅于开泄,疏风解表,风池可祛风止痒,风门祛风解表而兼宣肺。再借助拔罐法强开外门、疏腠理和开玄府。郑若楠等[19]认为慢性荨麻疹病位多在肌肤腠理,与风邪侵袭有关。卫表不固,风邪袭表,使病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采用针刺结合拔罐治疗,取风池、曲池、合谷和血海等以疏风解表,治疗慢性荨麻疹以风邪为主的外感表证。王琪[20]基于玄府理论探讨拔罐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认为风热型慢性荨麻疹乃风邪搏结热邪、卫气相争于表致玄府闭塞不通。当开通玄府,重建玄府正常的开阖流通功能,促进气血津液正常运行,使邪去正复而疹消。高雪晶[21]通过针刺结合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将客于体表、经络和穴位的外邪之气从体表而除,经络得以疏通,营卫得以调和,以助驱除病邪。因此荨麻疹初期以表证为主者,针刺当取大椎、曲池等穴解表散邪,再结合拔罐治疗,祛风以开玄。

3.2 祛瘀通玄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荨麻疹日久迁延,血行瘀阻,玄府涩滞不通,临床常表现为皮肤黯淡或有紫斑,风团颜色偏深,入夜尤甚,部位相对固定,多伴有面色晦黯、口干不欲饮、舌暗红和脉细涩。《黄帝内经》云:“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根据“初病治气,久病治血”的观点,临床常选用刺络拔罐方法治疗,选用大椎、肺俞、膈俞、曲池和血海等穴点刺放血,通过祛除玄府郁闭的病理因素,给邪以出路,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间接起到开通玄府的作用。刺络疗法主要作用于人体血管,现代研究表明,血管与血液之间的互动过程及其引起的整体生理病理变化是此法取得疗效的核心机制[22]。王芸等[23]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速”。在运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以大椎、肺俞、曲池和血海等穴点刺放血,结果证实疗效确切并能有效减少其复发。通过刺络放血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促进炎性反应物及化学致痒性物质的排出,从而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与致敏状态,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王磊[24]认为慢性荨麻疹长期不愈又反复发作,久病易致瘀,闭塞玄府。通过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重在活血化瘀,兼以祛风散邪。张海峰等[25]给予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通过刺络拔罐将瘀血排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并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促进炎性反应物及化学致痒性物质的排出,具有泻热解毒和化瘀等作用。因此对于慢性荨麻疹病久瘀滞者,可通过刺络拔罐治疗将瘀血和体内的致痒物质排出,祛瘀以通玄。

3.3 补虚固玄

《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指出气血不足为慢性荨麻疹久病之本。由于患病日久、正气不足和玄府不固而致外邪易于入侵,病情反复难愈[26]。证见皮肤散在淡白色风团或疹块,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白,脉细弱。治疗当以“养”为主,扶助并调动全身正气,使气血充沛、营卫调和,则玄府得养、开阖复常。针刺常配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气海和关元等穴。取足三里以调理脾胃、固护中焦;三阴交健脾益气;血海、膈俞以养血活血;气海、关元以培元固本。诸穴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温胃健脾和祛风散邪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疗法能明显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使异常的免疫状态恢复正常,从而影响疾病过程中的免疫机制,发挥治疗疾病的功效[27]。董美辰等[28]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发现针刺可以改善体质以防止风邪侵袭,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固护玄府,从而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整体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李全等[29]认为慢性荨麻疹多由体虚禀赋不足,血虚生风,风邪趁虚入侵机体所致。治疗取大椎、肺俞、曲池及血海等穴,以调和营卫、祛风止痒和养血活血。王楠等[30]认为慢性荨麻疹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变在表,病根在血。针刺曲池宣通肺气,足三里补益脾胃,血海益气健脾,再通过拔罐以温经补气。针罐结合,对脏腑功能进行有效调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因此对于荨麻疹病久体虚者,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补益正气,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补虚以固玄。

4 小结

玄府系统作为中医藏象生理学上最细微的功能和组织结构,在理论基础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指导运用于中医各科治疗。而因玄府与皮肤密切相关,因此皮肤科诸多慢性难治性疾病都能基于玄府理论指导临床诊治。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常规的抗组胺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且复发率较高,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临床已有医家运用玄府理论指导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但是采用针罐等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的较少。故本研究浅析了玄府理论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及针罐治疗的关系,提出了祛风开玄、祛瘀通玄和补虚固玄指导针罐治疗的思路,为临床诊治慢性荨麻疹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但目前关于玄府理论的研究多基于假说或学术观点,且关于玄府理论的生理、病理研究甚少,临床应用中也缺乏大样本的统计数据。今后应借鉴现代医学手段开展基于玄府理论指导的机制探索,进一步拓展玄府理论的临床适用范围。

猜你喜欢
腠理玄府卫气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刘完素玄府学说初探※
基于玄府理论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开通玄府法在缺血性脑白质病治疗中的应用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