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

2021-03-28 09:45刘佳杨积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眼位矫正术斜视

刘佳 杨积文

据相关流行病学数据表示[1],间歇性外斜视主要多发于儿童,4~5岁发病居多,且发病率为3.42%~3.9%,约占所有斜视儿童的42%;该疾病属于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患儿的视轴常常分开,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并产生外斜,而看近时可保持正位。临床中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干预,以整体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分离性上斜视、A-V 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健康快乐的成长[2]。因此,为了探析斜视矫正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中将针对2017 年10 月~2018 年9 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00 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开展研究,对斜视矫正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为本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100 例,其中,女45 例,男55 例;年龄最小2 岁,最大12 岁,平均年龄(4.5±2.6)岁;术前远斜视角-20△~-75△,平均远斜视角(-33.9±13.9)△;近斜视角-20△~-85△,平均近斜视角(-38.2±16.2)△。所有患儿均无弱视情况,符合本次研究内容及手术指征,患儿监护人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既往斜视手术史、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合并性重大疾病或家长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术前的眼部常规检查,对于相关器质性病变现象及手术指征进行排除后,测量患儿的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Snellen 视力表),远(4 m)、近(33 cm)斜视量(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远(4 m)、近(33 cm)知觉融合状态(Worth 4 点灯),立体视功能(Optec3500 检查仪);并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单眼手术治疗和双眼手术治疗,其中单眼手术是一眼的外直肌后退并内直肌缩短;双眼手术主要是根据患儿的远、近斜视量的程度以及有双眼外直肌后退并一眼的内直肌缩短和双眼的外直肌后退等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记录所有患儿手术后的正位标准(视远斜视量内斜视/内隐斜≤5△至外斜视/外隐斜≤10△)、Worth 4 点检查及远/近立体视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

1.3.1 术后正位标准 视远斜视量内斜视/内隐斜在5△以上表示过矫;外斜视/外隐斜在10△以上表示欠矫。

1.3.2 Worth 4 点检查 如果患儿可以双眼同时看到4 个点位置,则表示为有知觉融合;如果患儿只能看到2 个点或者3 个点位置,则表示为单眼抑制;如果患儿可以看到5 个点位置,则表示为复视。

1.3.3 远/近立体视检查 如果患儿在检查过程中未能明确看出任何图片的凹凸感,则表示为未检出;如果患儿在检查过程中> 60″,则表示为立体视功能异常;如果患儿在检查过程中≤60″,则表示为立体视功能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随访末期的眼位情况 随访12~24 个月,末次随访距离偏差(-6.4±7.8)优于术后1周的(-0.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9,P=0.000<0.05);末次随访接近偏差(-7.75±9.66)优于术后1 周的(-0.15±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3,P=0.000<0.05);末次随访过度矫正1.00%(1/100)优于术后1 周的7.00%(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8,P=0.030<0.05);末次随访正斜视85.00%(85/100)优于术后1 周的98.00%(9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65,P=0.001<0.05);末次随访矫正不足2.00%(2/100)优于术后1 周的16.00%(1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66,P=0.001<0.05)。

2.2 患儿随访末期的双眼视功能情况 远Worth 4 点双眼知觉性融合方面:术前双目融合27.00%(27/100),术后1 周52.00%(52/100),末次随访85.00%(85/100);术前单眼抑制66.00%(66/100),术后1 周29.00%(29/100),末次随访10.00%(10/100);术前双眼复视7.00%(7/100),术后1 周18.00%(18/100),末次随访2.00%(2/100)。近Worth 4 点双眼知觉性融合方面:术前双目融合70.00%(70/100),术后1 周83.00%(83/100),末次随访95.00%(95/100);术前单眼抑制23.00%(23/100),术后1 周12.00%(12/100),末次随访3.00%(3/100);术前双眼复视4.00%(4/100),术后1 周16.00%(16/100),末次随访2.00%(2/100)。末次随访时患儿的远、近的Worth 4 点双眼知觉性融合相比术前、术后1 周的改善效果均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儿随访末期的远立体视功能 optec 3500 检查:术前标准12.00%(12/100),术后1 周20.00%(20/100),末次随访38.00%(38/100);术前异常28.00%(28/100),术后1 周44.00%(44/100),末次随访56.00%(56/100);术前未检出60.00%(60/100),术后1 周36.00%(36/100),末次随访6.00%(6/100)。TNO 检查:术前标准52.00%(52/100),术后1 周43.00%(43/100),末次随访65.00%(65/100);术前异常31.00%(31/100),术后1 周42.00%(42/100),末次随访33.00%(33/100);术前未检出60.00%(60/100),术后1 周36.00%(36/100),末次随访6.00%(6/100)。末次随访时患儿的远立体视功能相比术前、术后1 周的改善效果均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共同性外斜视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为0.6%~1.2%,其中大多数属于间歇性外斜视,约占外斜视的80%左右[3]。间歇性外斜视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童斜视类型,其发病人群在儿童中的所占比例为2%;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畏光,初期看远时外斜,后期看近时亦可外斜等[4,5]。病情呈进行性发展,发病初期常表现为看远时存在间歇性外斜视,如果不能给予患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持续时间延长、斜视频度增加,造成视力疲劳,影响视力正常发育,最终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的视觉障碍;目前临床中通常给予间歇性外斜视儿童采用镜片或手术的方式进行矫正,对于<4 岁患儿的治疗中,50%以上可完全治愈[6,7]。

斜视矫正术是临床中针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所采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8],其临床效果显著;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该手术治疗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示:100 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中,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儿的眼位情况,远、近的Worth 4 点双眼知觉性融合相比术后1 周改善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儿的远立体视功能较术前和术后1 周改善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上数据结果中可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治疗乃至随访末期的双眼视功能,尤其是视远时的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具有较大的改善效果;且患儿术后双眼视功能水平,包括远、近知觉性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功能水平改善效果明显,这一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本组患儿术后早期过矫病例少,在术后一段时期内能保持成功眼位而促进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保持[9]。另外,研究显示[10],斜视矫正术对于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疗效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这一结论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还有部分研究证实,术后早期轻度过娇对于远期眼位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保证长期眼位,同时对双眼单视功能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本次研究存在一定不足,随访时间还是较短,没有对远期眼位向外斜漂移情况进行观察,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加强研究。

综上所述,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手术治疗中斜视矫正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改善了患儿的眼位情况、双眼视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同时还保证了良好的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眼位矫正术斜视
远用瞳距的测量方法与眼位的关系
弱视和斜视先治哪个?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眼睑外翻矫正术的护理
改良Fasanella-Servat法上睑下垂矫正术疗效观察
口腔正畸矫正术中弓丝的应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6.82实用眼位攻略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