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3-28 15:18韩名媛吕晓琳刘少鹏孙忠人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8期
关键词:针灸穴位针刺

韩名媛 梁 吉 吕晓琳 刘少鹏 孙忠人 尹洪娜△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消化道疾病,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发作的腹泻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常伴有腹胀,一般无血便。研究发现本病患病率可达11.2%,且女性高于男性[1]。其中腹泻型(IBS-D)发病率可达40.83%[2],以肠道敏感型最为常见[3]。研究表明IBS-D的发病主要与内脏感觉异常、胃肠动力学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4]。IBS-D病程较长,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IBS-D的治疗多针对症状,同时采取心理疏导及行为疗法,但存在就医成本高、远期疗效欠佳等问题。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临床效果显著且预后较好,越来越受到业界学者的关注。现总结近5年来针灸治疗IBS-D的相关临床研究,以期待完善针灸治疗IBS-D临床治疗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选穴规律

中医学中并无IBS-D的确切病名,依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属于“腹痛”“泄泻”等范畴。《张聿青医案·泄泻》指出“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临床见两胁胀痛、完谷不化、腹胀腹泻、太息等。其病因多为感受外邪、脾胃失和、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肺、肾等脏腑的关系均较为密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较为复杂,但多认为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5]。在选穴上多以调理肝脾、舒畅气机为主,常规选穴以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同时配合手阳明大肠络,以达到疏肝理气、涩肠止泻的目的。陈丽等[6]检索CNKI近10年来针灸治疗IBS-D的相关临床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8篇文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针灸选穴除上述经脉,以任脉、足阳明胃经为常用经脉,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这些穴位可调节相应脏腑功能,扶正培元、敛肠止痛,以治疗本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2.1.1 单纯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可直达病所刺激经络,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毛文姣等[7]通过辨证取穴的方式治疗IBS-D,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缓解患者病情,改善肠道症状,且随访发现针刺治疗无副作用,明显优于西药长期治疗。陈茜等[8]发现情志因素调节对IBS-D的治疗具有显著意义,应用调节情志、调畅气机的特殊穴位,如百会、太冲、印堂等,更利于发挥针刺治疗的作用,疗效可靠。临床上李静[9]运用“调神健脾”针法治疗本病,选穴以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取百会、印堂、太冲并施以补泻手法,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势突出。陈璐[10]发现“调神健脾”针法治疗本病可降低患者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达到改善IBS-D腹泻症状的目的。俞蕾敏等[11]观察发现脐针干预血清中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脑肠肽的表达水平以发挥治疗作用。电针是指将脉冲电流施加于针灸针上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增加刺激量以提高疗效,具有参数客观量化、可调节性等特点。石志敏等[12]基于子午流注法,将电针施于足三里、天枢、阴陵泉、大肠俞可改善患者腹胀、腹泻等症状。孙远征等[13]将调神针法与电针结合,着重对患者的精神进行调理,取得满意疗效。钟峰等[14]取大肠合募俞配穴配合交替电针治疗,以发挥合募俞穴的双向调节作用,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周正常排便天数,疗效与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相当。

2.1.2 特殊针刺疗法 王祖红等[15]从应时诊治的角度,选取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来治疗IBS-D,将时间穴位(公孙,配穴取内关)、空间穴位(九宫穴组)及靶向穴位(足三里、阴陵泉)结合起来进行针刺,多维度探讨针刺治疗IBS-D,发现灵龟八法较常规针刺疗法更为显效。梁晓淋等[16]将“门十针”与“老十针”对比,在调肝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论治,取双侧期门、章门、梁门、滑肉门、神门,结果表明“门十针”较侧重于调理脾胃而发挥针灸治疗作用,且“门十针”对改善患者持续性或间歇性腹痛的症状、调节抑郁情绪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针刺疗法治疗IBS-D,在促进胃肠动力,改善免疫、内分泌等方面作用较为突出,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精神心理调节均有良好功用。

2.2 灸法

2.2.1 直接灸 《庄子·盗跖篇》曰“丘所谓无自灸也”。艾灸作为一种简便安全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地应用。精灸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对灸量和刺激量进行把控,进一步提高艾灸的疗效。廖俊茗等[17]认为艾灸可通调肠腑、扶正补虚,取中脘、关元及双侧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施以精灸,先将万花油涂在穴位表面,其后把艾绒搓碾成精细艾炷置于穴位表面,患者有灼热感后取下,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IBS-D的症状积分明显升高,总有效率可达94.44%。

2.2.2 隔物灸 《针灸大成》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隔姜灸具有散寒除湿、温阳通络之效。苏冬梅等[18]对60例IBS-D患者进行神阙穴隔姜隔药灸治疗,观察发现神阙穴隔物灸可明显改善腹痛、腹泻等症状。刘丽等[19]将痛泻药方隔药灸施于《神应经》腹痛十五穴,结果显示隔药灸《神应经》腹痛十五穴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躯体症状均有显著改善。郝丽君等[20]则将痛泻药方隔药灸配合筋缩八阵穴,发现取筋缩、魂门、胃俞、脾俞、肝俞、胆俞隔药灸不仅能明显缓解患者腹部不适的症状,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也有显著疗效。王少茹[21]采用腹部隔姜泥十字灸法配合针刺治疗IBSD,腹部施灸部位横轴从脐部到左右大横,纵轴从中脘到中极,隔药灸神阙,隔姜灸天枢、中脘。通过热效应与腧穴的局部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冯骅等[22]将65例IBS-D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取双侧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引气归元组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隔饼腹灸法治疗。通过温热药物及雷火灸之热力渗透至穴位,既起到温脾涩肠之效,又发挥益气固本之功。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3.75%。

2.2.3 温针灸法 温针灸又称为针柄灸,首见于《伤寒论》,既可针刺直达病所,又可温热起到疏通经脉气血之效。邹维等[23]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内关穴进行温针灸,发现温针灸可明显改善大便频次、腹部不适、大便黏液及大便性状。杨帆[24]采用通元温针灸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更为明显。张政[25]温针灸第9胸椎、第11胸椎、第4腰椎、第1骶椎两侧的夹脊穴,调畅督脉、足太阳膀胱气机,达到治疗IBS-D的目的。

2.3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学独特疗法,通过渗透吸收将药物和穴位叠加以发挥双重作用。陈德凤等[26]辨证循经取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温脾贴治疗IBS-D,发现温脾穴位贴敷法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基础治疗。穴位贴敷法经皮肤渗透给药,通过经络及腧穴的传导以治疗IBS-D,起到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不仅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减轻肠道负担,同时为抗拒接受针刺的患者提供更为绿色温和的治疗措施。

2.4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即将药物注射到对应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操作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注射液中皂苷和黄酮等成分具有机体免疫调节的功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王家满等[27]采用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配合曲美布汀治疗IBS-D,将药物用注射器推进心俞、肝俞、脾俞穴,每穴注射2 mL,共治疗2周。研究发现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腹部不适及腹胀等症状方面优于单一口服西药。韦丽萍等[28]则将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与神阙灸联合对82例IBS-D患者进行治疗,同样选取背俞穴注射黄芪注射液,连续治疗4周后发现患者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明显下降,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背俞穴临近的内脏感觉神经传入通路,提高痛阈缓解腹部症状有关。穴位注射法不仅增强了腧穴的机械刺激作用,同时也发挥了药物的药理作用提升疗效,具有起效迅速、操作简便的特点,疗效肯定,对针灸治疗IBS-D提供临床指导。

3 结语

通过总结不难发现针刺疗法、灸法、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法等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目前对于针灸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者将IBS-D归为情志疾病,多数IBS-D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以考虑运用情感区穴位治疗,在局部选穴的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以提高疗效。其次,针对其症状,进一步拓展辅助手法种类。IBS-D发病时肠道呈亢进状态,在针刺时,进一步考虑电针频率与幅度,调整肠道功能异常状态,对本病的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9-30]。最后,目前IBS-D疗效评价多基于症状评价,缺少客观评价指标,建议其积极寻找肠道微生态相关因子表达[31],基于多学科完善IBS-D的客观评价方法,以明确针灸治疗IBS-D的疗效。鉴于IBS-D发病的特点未来研究我们建议完善随访调查,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完善循证医学证据,并且多方法、多维度开展针灸治疗IBS-D,为患者解决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针灸穴位针刺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