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毒”浅议

2021-03-28 17:32松小扬张雅琼冯德强陈清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傣医傣族毒素

松小扬 张雅琼 陈 博 李 翔 冯德强 陈清华*

1.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对“毒”有一个朴素的认知,凡对人有害者即谓之“毒”。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毒”的界定不明、指意模糊而造成“毒”的概念被肆意滥用或拓宽范畴,这种误解不仅因为现代毒理学对毒的深入研究,也由于媒体对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和方剂毒性的报道而出现,例如龙胆泻肝丸、鱼腥草事件等。

傣族所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使得傣族先民对“毒”有着更深刻和感性的认识,“雅解”这一理论源自于傣族人民长期与自然界中的毒的接触,是以“毒”这一概念为中心研究发展而来的,但就目前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在傣医学里对“毒”这一概念的理解多种多样,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分类。为阐释“毒”的科学内涵,本文对傣医学中关于“毒”的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对“毒”相关理论进行初步分类及粗浅的阐释。

1 傣医学对“毒”认识的产生背景

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热带雨林气候造就了当地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傣医学理论的起源与傣族生存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热带雨林中生活的傣族先民通过不断地尝试治疗各种疾病、创伤、食物中毒、昆虫叮咬、有毒动物攻击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活环境中的动植物的性味功能和毒副作用,发现并总结出了上百种解药单方和复方。傣医在治疗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有中毒必然会有解毒之道[1],并根据这种朴素的认知逐渐形成了傣医学“雅解”学说。由此可以看出,复杂的热带雨林环境是傣医学“毒”理论的萌芽与成长的土壤。

2 傣医学“毒”的内涵

在医学理论中,“毒”不仅仅是物质属性的概念,同时也是病理学属性的概念[1]。傣医学认为,人的生存与空气、水、食物等基础物质息息相关,这些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以及人们生活的环境中都含有微量的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这是傣医学“毒”理论产生的基础[2]。傣医学对“毒”的认识总结有以下几类。

2.1 无形之毒 无形之毒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非特指一类有毒物质,其不仅包括了引起中毒症状的病因,也包括了一类由“毒”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地理环境的偏性、季节气候的异常、人体四塔的失调均是这类毒产生的原因,3个因素又能相互影响,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无形之毒。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因环境的四塔存在偏盛或不足的情况,其所居住的居民人体对不同的外邪易感性也不同,这种环境的偏性对人体来说就是一类毒,若天气的变化而使当地的气候环境异于常日,人体内原本适应环境平衡的四塔被突变的气候打破从而引起四塔失调,毒邪趁虚内侵人体故而发病。如因长期生活在高山潮湿之地而产生的水湿毒、水寒毒,导致水塔过剩而引发人体产生形寒肢冷、腹痛、腹泻等一系列中毒症状[3];再或是自然界及人体内的风塔过盛,产生风毒,导致皮肤瘙痒,起疹等。

2.2 有形之毒 有形之毒包括两类,一是含有毒素的物质,如有毒的植物、动物等;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属热带气候,这种环境带来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同时也造成细菌易滋生和疾病流行,生物的多样性导致该地区有毒的动物植种类也较多。被有毒的动物叮咬或是接触了有毒的植物后,毒液进入机体内,损伤人体水血,出现周身麻痹、皮肤出血、肿胀、痒痛等中毒症状,甚至引起四塔衰败,导致机体死亡。二是机体代谢产物、过剩的营养物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上所说,傣医认为,人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摄入的食物、空气等都含有微量的毒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等,这些食物虽是人体必需品,为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但由于各类物质中均有一定的毒素,故食用过量或长期食用,毒素在体内堆积也会导致中毒。该类毒所致症状大部分是由饮食导致的一切不良反应,具体包括误食、过食、饮食不洁等而引发的身体不适[4]。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消化道系统症状、皮肤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及全身症状等,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舌发麻,口唇、指端青紫,皮肤瘙痒,疔疮,斑疹,心悸,头痛,头昏,呼吸困难,身体抽搐,甚至死亡等[5]。

2.3 有毒药物及解毒药物 该类“毒”是雅解理论“先解后治”解决的主要问题。傣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药物的作用是相对的,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若使用不当也会变成“毒”而引起身体不适;服用药物治疗的时间过长,以及使用带有毒性的药物后,会引起四塔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药物中毒。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乏力气短、恶心呕吐、心悸气促、神识模糊不清甚至二便失禁等[6]。因此傣医在用药治疗之前,多先用“解药方”以解除体内的其他药性,以调平四塔,再服用新的治疗药物。

3 “毒”的发病病机

在傣族医学中,发病是因为体内外各种“帕雅”(病毒邪气)而致。毒邪入侵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人四塔五蕴的功能是否协调以及三盘是否通利,毒邪发病其病机主要为以下两点。

3.1 四塔五蕴功能受损 四塔之间相对的平衡和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前提,若因外毒或内生毒邪入侵人体而致使体内四塔失去平衡,五蕴的功能失调,人体内相应的与毒邪相应的“塔”则发生病变而发病。同时四塔的平衡与否也是毒邪能否乘虚进入人体的一大要素。

3.2 毒邪侵袭,三盘不通 毒邪阻滞三盘是毒邪发病的又一因素。名老傣医波温囡提出的三盘学说认为,生病是自然界的外毒或内毒素导致三盘不通所致,因而有“治病先通三盘”,利水道而排毒之论[7]。故傣医认为,治病应先疏通三盘,通利水道,使毒邪从三盘而解。“三盘一通,百病易治”,凡来诊者均先服用祛毒方药以祛毒邪、通三盘,三盘通开后再予以对症的药物治疗。

4 傣医治毒之法

4.1 “雅解”药物的运用 傣医解毒之法离不开“雅解”,其广义指“雅解”学说,其核心内容是“未病先解、先解后治”[8]。狭义特指“解药”,是傣医治疗“毒”的主要用药,是一类解药的统称[9],解药作为最具特色的傣医用药, 这类药物在其他民族中也是鲜见应用的。凡能排除体内毒素,平调四塔功能的傣药均属于“雅解”的范畴。“解药”有分解、中和体内的毒素的功能,以调节“四塔”平衡、解除疾病为目的,有类似中医的清热解毒及解热等作用[10-12]。

4.2 排毒有口道,利毒有尿道,解毒有屎道,透毒有汗孔 名老傣医康郎仑认为,“排毒有口道,利毒有尿道,解毒有屎道,透毒有汗孔”[7]。故针对毒邪所侵犯的部位不同,所选择的解毒药物与排毒通道也有所不同。如对于食物、药物中毒,则选用吐法使毒邪迅速呕出而达救治目的, 即毒邪从口而排;内生毒邪过盛,则选择利小便、通大便之法使毒邪从二阴而出;若毒蕴于血,体表出现疔疮痈疽,或便血、出血等,则服用雅解把龙(大解毒散),使毒邪从汗孔而出。

4.3 对毒的未病先防原则——“未病先解” 由于傣医认为人类摄入的物质以及生活的环境中都含有微量的对人体有害的毒素,故“未病先解”是指在这些毒素还未导致疾病产生之前,通过长期服用解药解除人体内平日摄入的各种微量毒素,以保持体内四塔、五蕴功能平衡和协调,将疾病防患于未然的手段,是傣族未病先防治疗思想的体现。人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依赖于四塔、五蕴的功能正常,从而保持机体的健康。此处的有害物质即是“毒”,是平日里人从外界摄入的水、空气、食物等或者是人体内部自身产生的代谢废物逐渐积累起来的产物,平日依靠身体“四塔、五蕴”功能的协调而使这类毒素得以排除体外而不影响人体,若这类毒素的产生已经超过人体排出它的能力或体内“四塔、五蕴”功能受损,这类“毒”便会在体内越积越多,导致发生各种疾病。受此观念的影响,傣族人民为保持身体健康,平素都有服用解药的习惯,以排除内蓄积于人体内的各种微量毒素,预防疾病发生。

4.4 对已生之毒的治疗原则——“先解后治”“先治后解”“同解同治” 这是“毒”的观念贯穿于傣医整个医治过程体现。“先解后治”是指在看病用药之前,先用解药解除体内的其他药性或药物造成的毒副作用,使人体的气血顺畅,再服用新的对病论治的治疗药物,才能取得理想疗效[13]。“先治后解”是指在应对某些急症时,先使用对症的药物解除急诊带来的生命威胁,在病情缓解后再继续服用解药以促进机体恢复。“同解同治”指病情复杂多变时,治疗药物与解药常同时使用,治疗与解毒相结合,以增强疗效,促进康复。这些治疗原则无一不体现着“毒”这一概念在傣医治疗过程中的受重视程度以及解毒药物在傣医临床应用的广泛程度。

5 结语

傣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存中对毒产生了广泛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与毒相关的理论。对其关于“毒”的概念的明确及其相关的分类和治疗手段进行整理和总结,了解在不同语境下“毒”的不同含义,有助于对“毒”的理论形成较为系统和科学的认识,揭开“毒”的神秘面纱,从解毒的理论中找寻新的防病治病的视角及思路,不再谈“毒”色变。

猜你喜欢
傣医傣族毒素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What Makes You Tired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蛇串疮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咳嗽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肠梗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