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哲学视角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哲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2021-03-28 13:09李永胜
党政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十四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李永胜

〔摘要〕发展哲学从学理高度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发展等根本问题,为发展实践提供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指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思维,从发展哲学的视角看,它蕴涵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体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发展本质论,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的发展方法论,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支撑的发展动力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发展道路论,以“三个新”为核心要义的发展认识论,从发展主体、发展本质、发展方法、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认识等五个维度清晰勾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立体图谱与生动场景,以鲜活生动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

〔关键词〕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哲学

〔中图分类号〕D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14-08

发展哲学从学理高度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发展等根本问题,为发展实践提供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指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行动指南。《建议》集中了全党的思想智慧,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思维,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光芒的纲领性文献。从发展哲学高度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建议》的哲学内涵,对于我们增强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推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哲学是围绕社会发展整体这一研究对象,探讨发展本质、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价值、发展关系、发展代价、发展认识等相关问题的部门哲学。发展哲学从学理高度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发展等根本问题,为发展实践提供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指导。从发展哲学的视角看,《建议》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内涵。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体论

“人民”是《建议》贯穿始终的一个主线,是谋划“十四五”发展的鲜明价值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五”规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议》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观点深刻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体论思想,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在“十四五”规划中的具体落实。这就把“人民”这一现实主体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思维。

通观《建议》全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渗透在《建议》的方方面面,成为一条清晰的主线。《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全面促进消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化、现实化、操作化,彰显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人民利益导向的改革旨趣,反映了人民最强烈的期盼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体现出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2〕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构成“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浓厚价值底色,彰显出高扬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主体能动性,凝聚人民意志,激荡人民智慧,调动人民力量,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主体论思想。这就从主体思维视角,为我国发展实践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发展哲学。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发展本质论

党的领导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是最高政治力量。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统一,实现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使党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定盘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正是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维出发,《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规划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加以强调,并指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3〕这就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与“势”出发,揭示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汇聚社会发展合力这一深刻道理与客观规律。这是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机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是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的最大经济优势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4〕一语道破了发展问题的要害与关键。这就表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质,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与群众优势,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把蕴涵在人民群众中的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调动起来,凝聚各方力量、汇聚磅礴伟力、发挥制度优势,这就切中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要害,从领导力量的维度丰富发展了发展哲学。

三、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的发展方法论

稳中求进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一种常态化,自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后,一直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稳中求进”方法论。“稳中求进”也是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所谓“稳”,最重要的是稳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所谓“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角度理解,意味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意味着我国生产力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不断加以推进。

坚持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是大局、是根本,也是方向。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有所突破,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就能实现更加坚实、更有活力的稳。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要放在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上。稳和进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有稳才能进,有进方能稳。《建议》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5〕这就深刻揭示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是坚持稳中求进。

不仅如此,《建议》还从哲学高度提出了实现稳中求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另一重要方法论——系统观念。《建议》强调,面对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必须以系统观念来应对,自觉把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系统,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统筹考虑,“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效益、规模、速度、安全相统一”〔6〕。这就意味着,应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情况新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把握系统观念,深刻认识和运用系统特点与规律,做到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以系统思路整体协调,以系统方法寻求整体突破。例如,统筹发展与安全、改革与开放、改革与创新、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国际、供给侧与需求侧,使它们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实现全面、系统、协同、联动的整体发展,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强弱项,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促使系统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整体目标最优,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与系统观念是辩证统一的,其中稳中求进是发展的总基调与目标,系统观念是保证稳中求进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二者统一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稳中求进和系统观念,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从如何发展的方法论层面丰富拓展了发展哲学。

四、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支撑的发展动力论

《建议》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两个大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强调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关键是要练好内功,办好自己的事情,其中改革、开放、创新特别重要,三者构成中国发展的有力支撑与深厚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社会命运的关键一招,同时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过去40多年中国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保持我国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手段和不竭动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充分激发14亿多人民的创造活力,形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开放是助推改革、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提供更大市场和更多机会,既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这意味着必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用改革开放的办法勇于破局,以更深层次改革为主攻方向,以更高水平开放为强大支撑,着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勢,为新发展阶段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议》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7〕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这就深刻揭示了创新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时”与“势”,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主动抉择,是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体现创新性,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政策去实施建设。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顶梁柱”“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8〕这就深刻阐明了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创新活动。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强大驱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在创新发展中,科学技术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以科技创新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全链条,才能以高质量发展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定要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紧紧牵住创新这个发展的“牛鼻子”,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作用,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推动作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就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用科技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赋能高质量发展,塑造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新的发展优势。

《建议》站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潮流,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先机的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了改革、开放、创新为支撑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丰富和发展了发展哲学的动力理论。

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发展道路论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是关乎我国发展道路、发展方向与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建议》给出了明确答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9〕。这就意味着,《建议》把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体现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许多“更加”、“显著”以及“高级化”指标设计——“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产业基础高级化”等等,彰显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中国的现实难题和矛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需要因时而进地对实践做出创造性回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10〕对此,《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11〕。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关键在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都必须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12〕这是因为,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发展,也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同时还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可见,《建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发展道路论,务实而管用,有效解决了“十四五”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从发展道路上丰富了发展哲学。

六、以“三个新”为核心要义的发展认识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是科学的行动指南。如何看待“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这既是一个重大认识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建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给出了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论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胜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13〕《建议》认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穩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14〕总体来说,未来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国内发展环境经历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危机与挑战。但同时我们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大,市场空间广大,社会大局稳定,拥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机遇大于挑战,这就是《建议》对新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与科学判断。

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的深刻把握与准确判断,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体现在,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它是动态的、不断发展递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它是我们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站在民族复兴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它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它是未来30年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周期性发展规律等客观情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历史方位做出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实践的精神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15〕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战略性、纲领性与引领性。《建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6〕。这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方法与思想指南。

新发展理念是深刻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与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个系统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问题,回答了有关发展的目的、方式、动力与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了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它切中了现阶段我国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是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行动指南,阐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动纲领。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社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定稳健的步伐。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一思想引领和认识方法。当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二是坚持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的导向;三是守住底线,筑牢安全发展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我们对发展过程有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并引领我们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动共享的机制和环境,办好自己的事情。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7〕。新发展格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循环发展格局,是高质量供给与升级的需求相互配合的国内大循环,也是建立在高效畅通链条上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18〕所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基本路径是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有主有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19〕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有力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以辩证思维处理若干重大关系(例如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发展和安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为着力点。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适应发展阶段新要求,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是我们党对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与充分的认识依据。它为我们辩证认识和深刻把握“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提供了科学认识方法。

上述“三個新”是辩证统一的。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对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情势的认识,它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过程遵循原则的认识,它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是对发展途径与发展布局的认识,它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三个新”体现了我们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全面、辩证与发展的认识与把握。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呼唤并催生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需要新发展理念引领与驱动,新发展理念又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三个新”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崭新的认识元素,从发展方位、发展原则与发展路径等方面深化了发展认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

综上所述,《建议》从“十四五”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出发,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为蓝本,概括升华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发展主体论、发展本质论、发展方法论、发展动力论、发展道路论、发展认识论,从五个维度清晰勾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立体图谱与生动场景,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注入新的元素与创新活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与深厚基础,植根于新时代改革开放火热实践的沃土,汲取了全党思想智慧之精华的《建议》,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发展哲学思想,积淀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理论思考与规律性认识,反映了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形成了有关发展主体、发展本质、发展方法、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认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理论注入了新鲜元素,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思想和行动力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3〕〔5〕〔6〕〔7〕〔9〕〔11〕〔14〕〔16〕〔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20-11-04.

〔2〕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N〕.人民日报,2020-09-20.

〔4〕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8〕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8-25.

〔10〕坚持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 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4-29.

〔12〕〔1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15〕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

〔18〕〔19〕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

【责任编辑:刘彦武 欧 露】

猜你喜欢
十四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