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重要论断探析

2021-03-28 02:23王英
学理论·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英

摘 要:中国道路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线索。要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以及正在进行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一系列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深化了我们对道路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道路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任何宏伟目标都必须依靠现实的路径才能得以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持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开辟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同时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适应的中国道路,是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缘由和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性,并对中国道路相关内容进行过多次论述和阐发,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新时期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个论断”深刻阐述中国道路的历史底蕴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启发我们:事物的发展必须依附一定的条件,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中国道路的形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飞来峰”,它植根于中国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39-40

(一)中国道路具有深厚的文化滋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106“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2]340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为我们坚持走中国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养分。早在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已提出了诸如“民为邦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等理念,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形成了带有中华文明独特烙印的思想体系。这些理念对我们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理论指引,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使我们能够在世界各种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道路是纵向的,它与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点不可分割。没有中国历史的发展,没有中国文化的积累,就没有中国特有的发展道路。”[3]罔顾历史选择发展道路,不仅不可能获得发展,还可能上演历史悲剧;所有文化离开民族的历史,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五千年丰富的精神文明历史为我们走中国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正是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道路具有严密的历史逻辑

历史就是历史。今天,当我们借由自己所处的时代溯源历史,重新触摸那被尘封的记忆,历史以自己的逻辑向后人有力地昭示着“落后便挨打”的惨痛教训。当日不落帝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增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法兰西共和国与美利坚民族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功利主义哲学的驱动下,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资本主义借由经济和政治的“双元革命”在世界确立起主导和统治地位。“双元革命赋予资本主义经济十足的信心来进行其全球征服,完成这项征服的是它的代表阶级——资产阶级。”[4]10所谓“十足的信心”实则源于资本的扩张性,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通达便利的交通、迫切追逐利润的天性,驱使着资产阶级从本土到世界不断在市场领域“开疆拓土”。在这个过程中,落后民族和国家被迫打开国门,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文明体系之中,以往本民族的生产结构、民族传统、人文历史此时全部遭受着来自所谓“新”的世界的冲击。资产阶级在破坏“旧”世界的同时,竭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建造”着一个“新”世界。然而这个“新”世界并非我们所向往的人人平等、互利友爱的和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本质的关系是从属关系,资产阶级利用自己在生产力方面占据的优势,使那些还未开化或者处于半开化阶段的国家从属于其所代表的“文明”之国,使处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农业文明国家从属于以资本主义大工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国家,进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当西方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的时候,中国的清廷却还沉浸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所构筑的“天朝上国”的美妙幻想中,尊华鄙夷、闭关自守让清朝的统治阶级对西方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知之甚少。工业革命之后崛起的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利用鸦片麻醉中国人的精神和意志。清廷一开始盲目轻敌,对世界局势和本国发展态势都缺乏客观清醒的认知。清廷的利剑长矛在英国殖民者的轰鸣大炮面前不堪一击。英国使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王朝统治者也已无法在孤芳自赏、与世隔绝的幻梦中自欺欺人。随之而来的是小农经济生产体系的崩溃与瓦解。面对侵略者步步紧逼的态势,腐朽堕落的清王朝不惜采取“割地赔款”“划分租界”等手段,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闭目叹息,陷入四分五裂。在民族危难、国家沉淪之际,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从农民阶级的各式起义到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从内部变法到外部革命,那个时候只要是西方的新东西,我们都尝试,都学习。但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历史证明,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制都无法成为拯救中国的药方。“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5]

“历史不是公共汽车,当车子抵达终点时,便换下所有的乘客、司机及乘务人员。”[4]7如果有一些年份并不只是为了划分时代的方便,那么对中国而言,1919年是其中之一。这一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旗帜,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冲击了封建社会的旧思想旧文化。“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出现了两种新的趋势。一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发展成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历史潮流,开始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传播开来。”[6]先进分子集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能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7]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作出的历史性选择。”[8]正是近代以来被侵略、受屈辱的历史命运,决定了我们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三)中國道路具有鲜明的实践逻辑

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要想转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就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而理论要深入群众,必定离不开理论的传播。任何一种理论的传播、发展到其被受众所理解、接受乃至信仰,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传播必须要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人民的知识背景、文化素养。否则,不仅无法达到传播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

十月革命一声巨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文化。虽然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是经由俄国(苏联)的中介和影响,但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实际境况出发,批判西方资本主义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其传播过程必定不可能一帆风顺。首先要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其次必须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因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多次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中国人能听懂的方式来转“化”马克思主义。再次,正如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是哲学的物质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必须和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但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换言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实践,这是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三大改造”,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层面上完成了对社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为新中国之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1956年中共八大在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提出的路线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们党乘势而上,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和举措。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工作经验、培养的人才为后来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多次讲话明确强调:不能轻易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发展成就。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评价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迪。

(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道路的新航程

1978年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由《光明日报》发表,进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揭开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序幕,开辟了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航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继往开来,恢复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对此,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从中国国情出发,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学习这种思想和方法论,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对此,邓小平同志发表过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观点,他在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富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强调我们所走的道路,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本质。“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9]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的发展关键靠自身,但是我们绝对不可再像以前那样闭关自守,关起门来隔绝于世达不到发展的目的。所以他多次强调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的科技和有益的经验。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对“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也是我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诫和启发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问题是对所处的历史阶段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去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走过不少弯路、遭遇不少挫折。对此,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据此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中国道路”,这一艰辛的探索过程,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逐步迈向成熟。中共十三大对此高度评价,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所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自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我们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是我们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2]36只有不断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21中国道路关乎国家的发展前途、牵涉到民族的历史命运、更关系着每一位中国人的福祉。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论述关于“中国道路”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任何社会形态的灭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只有当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或容纳生产力发展时,旧的社会形态才会被以更高生产力为基础的新社会所代替。同理,如果生产关系尚能容纳生产力发展,换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尚未积累到必须诉诸革命手段解决的时候,那么此时生产力水平所主导的社会形态便还有发展的空间。约言之,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的、自然史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不经过人的努力便能自发实现。“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10]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懈奋斗和探索的精神动力,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一点都具有恒定性。如果我们忘记这一点,在现代化建设中就可能犯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这不仅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还会让某些一直坚持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有可乘之机,以此抹黑我国的发展成就和国家形象。因此,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反复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及其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事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发展,更主要的是一個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1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同时,社会还保持长期稳定。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在褒赞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却对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历程、发展历史持否定甚至是完全否定的态度。不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这种“声音”都值得我们注意,必须对其加以纠正。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的,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在离开前人积累的历史基础上进行创造,人们都是在他们“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从事生产和创造活动。坚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改革开放也并非“飞来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探索积累的各种成果,虽然前人的探索经历过挫折,也付出过沉痛的代价。但是,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所遭遇的挫折,需要明确任何错误的发生都离不开“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历史根源”,因此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作责任肩负在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人民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找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然而,找到这样一条正确的中国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党和人民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经历了多少风雨和磨难。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抑或今天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梦想是美好蓝图,道路是实现途径。只描绘蓝图而不付诸行动,再美好的梦想最终都会流于空谈、泛于空想。回首过往,“落后便挨打”的教训深深地警醒着我们只有发展才能自强。立足当下,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经艰辛、付出无数代价才找到的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历史是不断向前的,眺望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达理想的彼岸,就必须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谈道:“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走什么样的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非凡意义。回望中国的历史,对道路的探索贯穿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似乎从未停止。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道路是观察和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要认识和了解当下的中国,就必须对我们所走的道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因此必须从历史维度,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发和增强“道路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针对那些“抹黑中国”的论调,义正词严地称中国走的既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非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N].光明日报,2016-09-07.

[4]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6]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10]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76.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114.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