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意蕴

2021-03-28 02:23万琦慧
学理论·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万琦慧

摘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既包含了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的价值底蕴,又凸显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诉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党的政策思路和执政行为是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对于在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诸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价值底蕴;价值取向;价值尺度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所凝聚的磅礴力量以及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思想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之中,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尺度。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底蕴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思想既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去粗取精,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彻底遵循,并且始终贯穿于共产党人的人民观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革命、建设、改革的诸领域、全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具有深厚的价值底蕴。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國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精粹部分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渊源。虽然古代传统“民本”思想具有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时代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时期人民群众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民心向背”“重民爱民”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借鉴。“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哲开始有了民众意识,认识到了民心向背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利害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已逐渐成熟,孟子的“民贵君轻”、墨子的“为万民兴利除害”、荀子的“民水君舟”都强调了人民的根基作用。明清时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顶峰时期,当权者和思想家深刻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在尊重民生、体恤民情中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发挥其作用。由此可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是无源之水,其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精粹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我们党在开展一切工作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哲学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往的唯心主义和“半截子”唯物主义大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能科学地厘清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第一次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去认识世界。马克思基于对人的本质的初步理解,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提出了“历史活动就是群众的活动”[1]287,阐明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随着马克思的思想逐步深刻,他破除了旧哲学思想的束缚,在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进行大胆批判的同时,对人的本质产生了新的思考,认识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在工人运动接连失败,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时,《共产党宣言》应运而生,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追逐利益的“野蛮行为”,揭露了资本主义背景下工人与劳动的“异化”以及工人群体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境地,提出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厚植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人民观中,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切实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记在心里、落到实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牢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对革命赢得胜利的关键作用,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响亮口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心系群众,密切关注民生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旨在提升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准则,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视为党的首要任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人民既是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利益主体。面对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大发展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我们党基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做出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诉求的价值取向,为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价值指引。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源泉,更是社会一切文明与财富的受益者。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时刻刻围绕“人民”这一中心,聚焦人民利益诉求,深入人民群众基层生活实际,解决人民生活困难,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关乎民生的实际工作中。

在经济建设方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取向,秉承服务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抓住发展的主动权以纠偏发展中一些领域、方面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人民的基本利益诉求。勇于创新,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补齐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坚持绿色协调低碳发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使人民在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满足感。

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新时代要想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党的群众路线为根本的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保障人民权益,有效规避党内存在的“四大风险”,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干实事、解难题、做益事。

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不仅是历史这部宏伟巨著的“剧中人”,更是“剧作者”,发挥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深入人民群众的基层生活中,挖掘市井百态寻常生活中的文化创造。坚持“文化自信”的统领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在社会建设方面,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谋篇布局的主攻方向,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普惠性思想付诸实践。无论是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等生活保障问题上,还是在文艺娱乐等精神生活方面,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利民、惠民,才能增进人民福祉。立足新时代这一历史新起点,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以一套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尺度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尺度,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是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党的政策思路和执政行为是否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价值取向的标准,契合我们党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精准掌握人民群众的需求,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人民利益着想,有针对性地为人民提供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公共服务等,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价值取向落到实处。

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了满足和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文化水平,一系列关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惠民利民政策得以落地实施,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同时,政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民精神文化的“软需求”得到了满足和丰富。

另一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日益强烈的需求。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法治、权益、民主、自由、安全等观念显著增强,人们对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社会性的需要日趋强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价值尺度进行了相关制度安排,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使人民的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权益得到保障。如把人民的安全需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的监管督察机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着力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要。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保障公民切实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虽然一例例翔实的民生实事表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度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领域的现状与人民的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在新时代更要继续坚持人民主體地位,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谋篇布局,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政府精准施策的价值尺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逐步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