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比较

2021-03-31 02:02马田成冯亚非马真胜李天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矫形后路前路

马田成,姚 筱,张 扬,冯亚非,马真胜,李天清*

(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二科,陕西西安 710032;2.陕西省人民医院医务处,陕西西安 710068)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以上[1],疼痛是最早期的症状,随着椎体破坏和病情的加重,可以出现神经受压症状或者椎体失稳症状,脊柱结核常引起椎旁冷脓肿、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脊柱失稳,最后可能导致后凸畸形等并发症[2-3]。结核的传统手术治疗适应证:(1)窦道形成;(2)脓肿形成;(3)死骨残留;(4)明显的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受压迫症状;(5)脊柱失稳。

手术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常见手段,传统开放手术通过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后凸矫形和重建脊柱稳定性而获得好的临床效果。但关于术式的选择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平均(65.69±19.30)个月的随访,对比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胸腰椎脊柱结核诊断明确;(2)经手术治疗;(3)随访在16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1)颈椎脊柱结核;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病;(2)复发的胸椎、腰椎、骶椎结核患者;(3)非开放手术治疗者;(4)随访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7年9月,共86例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依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其中前路组44例,后路组42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Frankel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至少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异烟肼0.3 g/d,利福平0.6 g/d,吡嗪酰胺0.75 g/d,乙胺丁醇0.75 g/d)化疗4~6周后安排手术。

前路手术:(1)经胸廓内胸膜外病灶清除术(T4~12);(2)经胸病灶清除术(T1-4);(3)经胸病灶清除术(T4~12);(4)经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术(L1~S1)。

后路手术: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下俯卧位,胸椎和腰椎结核采取后正中入路进行椎板减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所有患者术后支具佩戴3~6个月,并口服抗结核四联药物12~18个月,

1.4 评价指标

记录两种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Fran⁃kel指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检测ESR和CRP,行影像检查,观察病变椎体Cobb角及植骨愈合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医源性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前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小于后路组,差异等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指标P值手术时间(m i n)术中出血量(m l)术后引流量(m l)住院时间(d)前路组(n=4 4)1 4 0.3 0±1 7.7 3 2 9 5.4 5±1 0 3.9 8 1 9 7.5 0±4 5.7 1 1 3.5 5±1.9 7后路组(n=4 2)1 5 3.1 0±1 8.7 1 3 8 5.2 4±6 6.7 4 3 1 2.8 6±7 6.6 1 1 3.4 0±1.7 7 0.0 0 2<0.0 0 1<0.0 0 1 0.7 2 9

2.2 随访结果

86例患者获得16~10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69±19.30)个月。随访中出现并发症12例。前路组2例窦道形成,经换药后痊愈。后路组窦道形成和伤口渗液8例,1例清创缝合,其余7例经过换药痊愈;2例内固定松动,但不影响稳定性,未处理。前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55%,而后路并发症发生率23.8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

术后两组患者的Frankel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见表3,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Frankel指数、ODI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与比较

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结核复发。末次随访时,前路组44例中,39例完全无痛,5例活动时轻度疼痛;44例均行走正常,无跛行;26例弯腰活动正常,13例弯腰活动轻度受限,5例弯腰活动明显受限;39例恢复运动和劳动能力,5例未恢复运动劳动能力。末次随访时,后路组42例中,36例完全无痛,6例活动时轻度疼痛;41例行走正常,无跛行,1例轻度跛行;22例弯腰活动正常,18例弯腰活动轻度受限,4例弯腰活动明显受限;39例恢复运动和劳动能力,3例未恢复运动劳动能力。

2.3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4,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ESR和CRP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在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ESR和C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影像测量后凸Cobb角结果见表4,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前路组后凸矫形率为(71.34±28.64)%,而后路组为(83.96±1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末次随访时,两组后凸畸形矫正均有丢失,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影像见图1、2。

图1 患者,女,18岁,腰痛3年,右下肢放射痛1个月,行经腹膜外入路L3/4椎体病灶清理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a~1d:术前显示L3/4椎体间隙破坏,有椎旁脓肿影,局部后凸畸形,椎管有占位 1e,1f:手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局部后凸畸形大部矫正,内固定物位置好 1g,1h:术后72个月随访,患者无不适,CT影像显示L3/4椎间隙骨性融合、病灶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

图2 患者,男,57岁,腰痛3个月,行后路L1~3椎体病灶清理植骨内固定术治疗 2a~2d:术前CT和MRI显示L1~3椎体和椎间隙多处破坏,并有椎旁脓肿影 2e~2f:手术后CT显示脊柱力线好,椎间植骨和内固定物位置良好 2g,2h:术后5年腰椎正侧位X线显示L1/2、L2/3间隙融合良好,内固定物无松动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辅助检查结果(±s)与比较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辅助检查结果(±s)与比较

前路组(n=4 4)后路组(n=4 2)P值0.8 9 3 0.1 4 2 0.4 5 5 5 2.4 5±1 6.0 4 3 2.7 5±9.8 1 5.0 2±2.0 7<0.0 0 1 5 2.9 0±1 4.9 2 2 9.3 8±1 1.2 3 4.6 9±2.0 3<0.0 0 1 0.7 3 0 0.8 1 1 0.9 1 0 2 1.7 1±7.0 4 1 0.5 2±5.5 5 1.8 9±1.1 6<0.0 0 1 2 2.3 8±1 0.5 3 1 0.8 1±5.5 0 1.8 6±1.2 2<0.0 0 1 0.9 9 5<0.0 0 1<0.0 0 1指标E S R(m m)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C R P(m g/L)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后凸C o b b角(°)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P值1 7.7 1±7.9 0 4.0 7±2.5 9 4.4 3±2.5 7<0.0 0 1 1 7.7 1±7.4 1 2.2 4±1.7 6 2.5 7±1.6 8<0.0 0 1

3 讨论

本研究中,前路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后路手术少,这和前路显露病灶彻底,病灶清理操作时方便快捷有关,而且前路手术内固定节段少,这也节省了手术时间。后路因为椎旁肌肉较多,显露时间长,出血也比前路多。开放手术进行病灶清理和取髂骨植骨,矫正后凸,恢复脊柱序列,主要是脓肿和炎性物质得到清理,神经就可以明显减压,所以前路和后路手术都明显解决了神经功能受损问题,术后改善了Fran⁃kel评分。

两种术式术后矫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凸矫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手术矫形效果较前路效果好,前路手术矫形丢失率较后路高,后路手术后凸矫形效果好,与内固定钉棒的使用有关。两种术式矫形丢失角度都有1°左右,前路容易出现植骨块下沉和吸收,所以有可能出现矫形丢失,后路手术矫形丢失有可能与骨质疏松或者螺钉松动有关,大约19%的单纯后路手术患者出现了矫形丢失。后路手术在后凸矫形和矫形丢失方面优势明显[4,5]。D'souza Areena R[6]认为后路经椎弓根减压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适用于椎体破坏不超过一半,后凸角度<30°的胸腰椎结核,这种术式可以很快缓解不稳导致的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纠正后凸。

前路、后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愈合率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及VAS评分均下降,ODI得到改善,在后期营养支持和抗结核化疗药的作用之下,结核病灶得到彻底治愈,植骨融合牢固,脊柱局部稳定性良好,脊柱整体平衡满意,远期疗效好。刘少华[7]报道:后路单侧椎板有限减压、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伴椎管脓肿的胸椎脊柱结核创伤小,方法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后路手术后凸矫形效果较前路手术好,前路手术后凸矫形丢失率高。后路手术由于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强大矫形作用,可明显纠正后凸。前路手术矫正后凸力量有限,为了避免植骨块松动脱落移位,前路植骨以后后路矫形力度不能过大,所以后路手术在后凸矫形方面比前路有优势。后路手术由于都有跨病变节段的上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凸矫形以后丢失空间小,而单纯前路手术由于植骨块的部分吸收或者松动容易出现矫形丢失,这也和本研究随访结果符合。

针对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脊柱结核的争议,Zeng等[8~10]报道过前路、后路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种手术入路均能明显改善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前路手术最终随访时后凸矫形丢失较后路高。Hassan[11]报道,前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后路手术后凸矫形效果好,腰背痛缓解明显,术后矫形角度丢失少,前路和后路手术在神经功能改善和骨融合率方面没有差异。

两种手术入路比较,前路较后路优点多,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优先选择前路手术。

猜你喜欢
矫形后路前路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莫愁前路无知己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逐梦记·马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