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2021-04-01 11:06马兰冷雨
公关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

马兰 冷雨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卢卡奇的思想是其重要构成,特别是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物的由卢卡奇所写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要对研究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必然要正确理解其物化理论。文章通过对物化理论的背景、含义和表现以及克服物化理论的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重要性和缺陷,揭示物化理论对新时代下中国发展的进步作用和启发。

关键词: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 物化

一、物化理论的提出

(一)物化理论提出的背景

1.物化理论的理论来源

第一,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卢卡奇物化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条件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资本论》指出,資本主义条件下,在商品生产的一切领域都有商品结构及特性的参与,商品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商品所有者的命运似乎被商品所决定,物与物的关系成为占主要地位的社会关系,物的关系代替人的关系。

第二,韦伯所聚焦的资本主义“合理化过程”思想,成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在描述人的客体化和量化时,相较于韦伯认为的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合理因素,卢卡奇则在他的物化批判中将这种合理化批判包含其中。

第三,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卢卡奇在书中清楚地表达过在其思想不成熟阶段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对物化的理解带有客观唯心主义色彩。虽然卢卡奇的思想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二者的理论仍有不同,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发表,卢卡奇开始对其早年物化思想进行自我反思。

2.物化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初是卢卡奇世界观形成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酝酿和写作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社会革命浪潮此起彼伏。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沉重的压迫和奴役,工人的思想逐渐固化,成为劳动产品的附庸。追逐“物欲”的“拜物”思想在社会中充斥,人对“物”的渴望远远大于人对其天性本质的追求。卢卡奇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物化,主张通过唤醒无产阶级意识及各种实践活动,克服物化,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

在卢卡奇看来,作为最物化的阶级,无产阶级被资本主义剥削越深,证明自身就越急迫,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越是被刻意掩盖,就越容易暴露其虚假性。在寻找自身解放道路中,无产阶级会逐渐认识到其历史使命,形成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就这样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二)物化理论的提出

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产生于资本主义拜物教,其进一步发展促使物化程度不断加深。卢卡奇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卢卡奇认为早在原始社会,商品交换就以零散形式出现,而农业文明下,小商品生产一直存在,因此商品和商品交换并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独有。由于商品经济尚未高度发展,人的联系还未因事物的联系而变得模糊,此时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开始产生。随着商品经济在全社会普及,人的联系逐渐被物的联系模糊化。

其次,即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物化现象形成也经历了漫长过程。卢卡奇指出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才发展到统治地位。经济关系的形式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得越复杂,经济关系中人的性质就很难被发现,很少有人能看清楚物化现象。当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联系没有因事物联系变得模糊,人的关系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物化无法对人形成较强的支配作用;随着商品结构不断发展到更高阶段,人的关系会完全被物的关系掩盖,物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很难被超越。

二、物化理论的内涵及表现

(一)物化理论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的思路,卢卡奇从商品结构出发,得出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是使社会生产出现物化现象的直接因素。由此卢卡奇在书中对物化的内涵进行说明:人的劳动与人发生异化,不依赖于人,并以支配人的形式存在。但卢卡奇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定义,而是借助主、客观两方面来分别揭示物化内涵。

客观方面,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被人所创造,但这些东西却反过来支配和压迫人。在以物的联系形成的世界,人与自身相对立,人通过认识规律为自身服务,但却无法改变这一进程,因此,人的活动受到制约,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主观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其本质相背离,不以人的活动为其存在方式,人的活动被客体化,成为可被购买的商品,劳动者成为物化、商品化的存在。

(二)物化的表现

1.人的数字化

人的数字化即人的抽象化。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中,本质上包含两方面的过程:一是人的个体化进程,二是在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技术和量化并没有为其贡献力量,相反,致使人的抽象化及其主体地位的丧失。

2.主体的客体化

在合理化过程条件下,主体客体化与人的抽象和数字化紧密相连。随着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开始自然而然排斥个人意志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人从认识上沦为生产过程的被动的客体,失去了自觉的主体性,主客体关系呈现颠倒的趋势。

3.人的原子化

在科技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普及的阶段,人的原子化是其又一重要的物化表现。人与人之间不再融洽、和谐,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越来越薄弱,个人的工作不再将人有机联系,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展现了发达资本主义下的人文困境。

三、克服物化的途径

(一)建立总体性原则

卢卡奇认为克服物化,实现人的主体性,首先是建立总体性原则,使个人与社会、历史达到和谐统一。整体的地位优于部分,部分无法孤立地说明和解释自身。因此,在探讨克服物化,实现人的主体性时,不能孤立、片面地论述,首先要建立总体性原则,只有在与社会总体的关系中,才能实现个人与历史、社会的和谐统一。

卢卡奇将总体性原则看作辩证法的实质。在探讨人被物化现象控制时,表明物化意识的负面作用,是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物化意识的产生、发展使人们无法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失去对社会的理解和想象力。因此,要解决物化问题,首先是无产阶级能在认知上实现主客体统一,形成对总体性的正确理解。因此,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总体性原则,建立主客观统一的辩证法。

(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

卢卡奇认为克服物化的力量在无产阶级自身,特别是其阶级意识的觉醒。无产阶级承担着实现主客体相统一的重任,无产阶级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便能达到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因此,要想达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必须唤醒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意识,使无产阶级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达到克服物化和实现总体性的真正目的。

卢卡奇强调无产阶级诞生为充分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当无产阶级对自身成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形成自觉意识,便为无产阶级认识整个社会提供有利基础和条件。加强无产阶级自我教育,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阶级意识,随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结构的深人分析,揭露出其背后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为消除异化,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提供科学依据。

四、物化理論的意义及局限

(一)物化理论的意义

在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进行分析后,卢卡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及社会意识领域全面物化的本质,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家存在的固有缺陷,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是特有的历史现象,提出克服物化的途径,形成了物化理论体系。

卢卡奇物化理论以批判现代人生存困境为目的,对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经受住了实践考验。我们摆脱了对自然经济条件的依赖,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人类目前的生产力无法摆脱对物的依赖,我国社会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物化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以我们要正视物化现象。

(二)物化理论的局限

第一,在论述物化问题时,卢卡奇并没有完全区分异化、物化和对象化。在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中,当人进行生产生活和实践时,总有对象化呈现其中。谈及异化来源问题时,卢卡奇并不认为它是一定阶段发展的产物,而认为是源于人的一般情况。在人进行商品生产时,物化是生产劳动的对象化,异化则是对象化或者物化,当对象的归属权成为异己的人或力量时,异化的表现就是对象化。卢卡奇混淆二者的概念及关系,思考问题时,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第二,卢卡奇认为只要无产阶级主体性意识能够觉醒,并不需要采取革命的途径。通过温和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造,便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问题。事实证明,卢卡奇的这种想法把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简单化,存在片面性。如果仅通过温和的方式,通过一次活动就想从根本上消灭产生于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的物化现象,是根本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北京,1992.

[2]金家新,陈钰.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03).

[3]杨光强,赵海月.卢卡奇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域性发展[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0(06).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论瓦尔特·本雅明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唯物辩证法本质和核心的两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