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策略探究

2021-04-01 13:46张书玲
关键词:中学语文提升策略

张书玲

摘   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其目的在于提高其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胜任力,促进新课程改革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研读新课标、吃透新教材,更新理念。其次,通过阅读国学经典、研究传统文化课题、储备渊博的国学知识,同时借力互联网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从而改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2-0021-0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石和命脉。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明确要求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课内阅读篇目的1/2;古诗文背诵的篇目增加到72篇(首);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提出传统文化教学的新理念。因此,在今后高中阶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必然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语文课程实施主体的语文教师,要胜任此项教学任务,就必须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一、研读新課标,更新传统文化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国家的语文课程期待,是语文教材编写、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的唯一依据。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上也有很大变化,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任务群。另外,高考是当今教育的指挥棒,高考的指挥棒往哪指,教师就把学生往哪教,高考的主要依据依据是课程标准。新理念、新教材、新高考相互关联。由此可见,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今天,高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法也要随之而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要教好高中语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单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要更新。因此,语文教师对新课标要认真研读,梳理出新课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变化,掌握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价值的定位,明晰新课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教学要求。这样,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改革的方向就会心中有数,就能精准找到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力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就不会跑偏。

二、吃透新教材,挖掘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新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文质兼美。语文教师要提升传统文化的素养,教材是首选内容。因为,教材选择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既有教学价值,又有人文和审美价值。教师在读懂、吃透、深入研究教材的过程中,积累文言文阅读的经验、提升审美品味、提高传统文化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诵读、多遍讲解、深度学习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使传统文化深入到教师的精神骨髓。

随着新课标的变化,新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还要把涉及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照着新课标去读,通过对照研究,就理解了教材编写理念依据和设计的用意,弄清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有哪些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站位就会更高、底气会更足,也更易找到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生长点。

三、教学相长,积淀传统文化基因

借助教学的互动场域,教师以课内、课外相关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设计任务驱动式教学、借助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整本书阅读的交流和研讨,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资料和影像资料,深情地讲解精粹篇章,分析其丰富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品味解读经典,实现传统文化知识迁移,使传统文化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在整个项目学习中,教师自身也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传统文化的积累、熏陶和感染,实现教学相长,使传统文化沉淀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四、阅读国学经典,厚植传统文化底蕴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提的建议。但目前,许多语文教师除了平时备课翻看教材中的课文和教学参考书外,很少阅读课外的传统文化经典。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薄弱、传统文化素养缺失,进而导致了耗时多、效益差、做题多、读书少、应试化的教学现状。

新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平等参与交流、讨论和答疑。教师如果不提前进行大量阅读,就无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新教材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五篇课文,涉及多方面相关知识,教师只有通过读更多的书来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另外,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注重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这也正在倒逼教师读书。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要储备渊博的国学知识,言行举止要有国学美德的风范。因此,读圣贤书,既是教师本职工作的需要,又是自身灵魂成长的需求。首先,读国学经典要列出书单,书目主要围绕传统文化内容,能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希望有所研究的传统文化的书;或是大学期间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传统文化的书。其次,要挤出读书的时间,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和空闲读书充电,不妨学习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再次,读书贵有恒,要制定计划和长期坚持,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养成习惯。读经书能增长学问、读史书能增长见识,只要坚持读书,就能感受读书的快乐,触摸传统文化的气质,自会呈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风貌。

五、研究课题,深耕传统文化重点领域

对传统文化进行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把利器,实践证明,越是注意学习、注重研究的教师,其工作效率往往越高。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会自主地搜集、梳理、整合、优化、内化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通过自我学习促进自我成长。同时,在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会更新教学理念、汇总教学的成功经验、深探教学智慧,进而转换为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在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中,如果在一个领域深耕,就能系统、全面、精准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甚至有贯通的收获。如研究苏轼,梳理出教材中苏轼的文章进行专题研究,布置《苏轼传》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利用互联网中有关苏轼的音频、视频、文本中的讲座课外教学资源,借助古代的文论,将其与同时代的作者和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等联系起来,教师经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就会对苏轼的真实人生、文学造诣有深刻、系统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教学苏轼的文章时,就会有很深的底蕴,课堂上就会得心应手,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借力互联网,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新生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文化的学习带来了便利。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可视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设了传统文化学习的新生态。比如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网页链接等网络资源,呈现方式直观、便利,同时还可节省学习成本,缩短了教师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有利于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获取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更加迅速、便捷,有助于教师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互联网还呈现出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微信链接可以收听蒋勋《细说红楼梦》;关注公众号“朗读者”就可以听康震讲古诗词;通过网页链接就可以观看一些大家名家(如易中天、王立群、蒙曼、郦波等人)的传统文化讲座视频,聆听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精彩阐释。因此,語文教师要善于借力,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有效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只有提升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备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才能提高其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胜任力,在传统文化课堂上有底气、潇洒自如地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人文精神淋漓尽致地阐述出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文化标签更耀眼、更明亮,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使命,也是责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王   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提升策略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