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一线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

2021-04-02 03:19吴雨晨魏花萍张志刚马芳丽蔡小林何蕊芳周立元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精神压力抗压抗疫

吴雨晨,魏花萍*,张志刚,马芳丽,靳 修,蔡小林,何蕊芳,周立元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护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3.兰州市肺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4.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20年春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COVID-19)全国蔓延[1-2],被列为我国2019—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PHE)[3],全国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政策,10天内建成火神山医院,截至2020年2月29日,全国先后调配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其中护士2.86万名,占比68%[4]。护理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当其冲的“守护者”和“冲击者”,其心理健康状态存在较大变数。2006年的一项研究指出,SARS救治期间29%的医务人员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31%的医务人员出现抑郁症状[5]。现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精神压力的研究仅单一调查其压力水平和身心健康状况[5-9],抑或是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务人员的精神压力水平与其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10-13],对医务人员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后精神压力水平变化的对比研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鲜有。作为护理管理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调配时,护理人力资源不仅要护理人员考虑自愿参与性、专业性、技术性,还要从其抗压能力、精神压力水平等多角度考虑。心率变异性功率谱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 spectral analysis,HRV-sa)[14-17]被认为是目前可信的,可行的,非侵入性,客观地从生理、情感和知觉反应等多方面反映机体适应压力和对抗压力的方法,已在精神心理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应用问卷调查法与精神压力测量仪相结合的方法,调查COVID-19疫情期间一线护理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弹性水平,探讨其与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的关系,以期为护理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调配护理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自愿参与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目标抽样调查法抽取参与抗疫的8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护士3名,女护士83名,年龄在22~48岁,平均年龄为(33.00±5.84)岁;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本科65名(76.5%),大专17名(20.0%),硕士3名(3.5%);护士12名(14.1%),护师37名(43.5%),主管护师33名(38.3%),副主任护师及以上3名(3.5%);工作时间在1~26年,平均时间(11.70±6.24)年;60人(70.6%)已婚,25人(29.4%)未婚;54人(63.5%)有小孩,小孩年龄在8个月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7.00±5.38)岁;17人(20.0%)为双职工,其中5名(29.4%)双职工,夫妻都参与抗疫。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收集表、心理弹性测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压力检测量表调查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的基线信息,采用精神压力分析仪(SA-3000P)测量护理人员在入隔离病房前24 h和出隔离病房24 h内的精神压力水平。精神压力分析仪是应用心率变异性和加速度脉搏理论进行信号分析,检测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及平衡程度并自动量化分析,在精神心理分析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测量仪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心脏稳定性和异常心率次数来客观反映人体精神压力状态,除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外,将其划分为极不平衡(101~150)、不平衡(51~100)和平衡(0~50)3个等级,其余参数划分为5个等级,详见表1。

表1 精神压力测量仪参数等级

1.2.2 测量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份编号,并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在测量前一晚保证充足睡眠,不值夜班。测量在安静、宽敞、光线充足的房间进行。研究对象先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然后使用精神压力分析仪进行精神压力测量,测量时间为3分钟,要求研究对象在测量期间保持静坐、不说话、不玩手机或进行其他活动。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录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ANOVA分析;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法检验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弹性水平与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的相关性。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护理人员在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身体压力指数、心脏稳定性及异常心率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态和是否有小孩的护理人员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不同文化程度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超过一半的护理人员(56.5%)期望的工作隔离休整模式为14天工作+14天医学观察,仅35.3%的护理人员希望每天上班8 h,详见表2。

表2 护理人员期望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时间

2.2 参与抗疫一线护理活动前后精神压力水平变化

一线护理人员入隔离病房前和出隔离病房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身体压力指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抗疫前后护理人员的平均心率、心脏稳定性及异常心率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一线护理人员抗疫前后精神压力水平变化

2.3 不同人口学资料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

是否有小孩、不同婚姻状态、文化程度、职称及工作时间的护理人员在入隔离病房前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身体压力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口学资料护理人员入隔离病房前后异常心率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隔离休整模式、每日工作时间的护理人员在入隔离病房前后的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异常心率次数及身体压力指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轮换周期及日工作时间的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

2.4 精神压力水平变化与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关系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弹性水平与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自主神经系统活性、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心脏稳定性与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呈极弱相关,且不呈线性相关(P>0.05)。心理弹性水平与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心脏稳定性及异常心率次数、身体压力指数变化呈负相关,且呈线性相关(P<0.05);社会支持水平与抗压能力、异常心率次数及身体压力指数变化呈线性负相关(P<0.05),与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及心脏稳定性呈非线性负相关(P>0.05),详见表5。

表5 精神压力水平变化与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相关性

3 讨论

3.1 抗疫前后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

心理压力的应激反应主要依靠交感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对体内器官及组织的调节实现,在个体面对压力源时,交感神经系统通过促使心肌与周边血管收缩等方式调整心血管系统以适应压力刺激[14,17-18]。大量研究肯定HRV是评价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的重要指标,通过HRV检测自主神经系统在应对压力源刺激时的调节水平,来识别个体心理压力[14,17-21]。本研究结果显示抗疫前后一线护理人员的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压力指数、心脏稳定性及异常心率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护理人员抗疫前后异常心率次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SARS、甲流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不一致[8-9,20,22]。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次参与调查的所有一线护理人员工作周期短(10~14天),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和稳定性是通过HRV功率谱的低频谱峰和高频谱峰比值表达的,而在短期的压力源作用下,机体HRV功率谱变异相对较小[14,17-19]。因此,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水平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隔离调休模式和每日工作时间不同的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轮换周期短、每日工作时间越短,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越小。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COVID-19诊疗与防护方案[2-3]的潜伏期提案,我省针对输入型COVID-19护理人员的轮换周期为10天工作+14天医学观察和14天工作+14天医学观察两种模式,各单位根据人力资源情况安排双班倒或者三班倒。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COVID-19疫情期间护理人员轮换周期为14天工作+14天医学观察,每天工作6~8 h。

3.2 抗疫一线护理人员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

大量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机体抵抗压力、进行自我调适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对缓解精神压力,解除心理障碍等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的压力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11,23]。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对护理人员参与一线护理工作前后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异常心率次数变化较小,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一线护理人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抗压能力、疲劳指数、异常心率次数及身体压力指数变化越小,且呈线性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压力指数变化越大,但呈非线性相关,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性与本研究获取的样本量及合理轮换周期、每日工作时间有关。

3.3 心理弹性良好的护理人员更适合参与抗疫工作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在机体应对突发事件中扮演着相似角色,社会支持通过个人认知特性缓冲心理压力,而心理弹性作为个体良好的自我特质恰好与社会支持这种作用机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13,24]。但也有学者指出心理弹性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绝对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结果,具有良好心理弹性水平的人不一定能抗拒压力[25]。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弹性水平与抗压能力、压力指数、心脏稳定性、异常心率次数变化及身体压力指数变化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等级较高。即抗疫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压力指数变化越小,异常心率次数越小,身体压力指数变化越小,其抗压能力变化越小,心理素质越稳定。为进一步确定心理弹性水平与抗压能力的关系,还需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

4 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合理安排轮换周期和工作时间,可降低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抗疫一线护理人员精神压力水平变化。良好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弹性水平有益于护理人员调节自身压力。因此,在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部作为护理人员的中央调控组织,应从社会支持水平、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轮换周期、工作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

猜你喜欢
精神压力抗压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型LNG 储罐抗压环施工工序及控制要点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与研究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黏土的单轴抗压特性
排便训练前 先训练你的抗压神经
一张图就能自测精神压力?
怎样控制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