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大辞典》关于温病的用药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方药分析

2021-04-07 03:49段海萍刘海蝶赵玉荣王明凯王丽芬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温病药性置信度

段海萍,刘海蝶,赵玉荣,王明凯,王丽芬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温病主要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易化燥伤阴、热象偏重等特点,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1]。2020年1月以来,在全球大范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亦可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目前已有的临床报道来看,该病与温病表现相吻合,体现了口鼻入侵,导致邪热壅肺或热毒闭肺的传变过程[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中医中药治疗轻症及重症患者效果显著,副作用少。西医治疗一般以降温、抗病毒、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对于重型、危重型肾功能衰竭病例给予肾代替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免疫治疗等。到目前为止,针对新冠肺炎的西医特效药物还未被发现[3]。故此挖掘祖国医药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结合当代检查手段,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温病的所有方剂,并对其用药性味归经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温病的组方原则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温病的所有方剂(外用方剂及某些特殊食疗无法找到主要药材的方剂除外),共总结出137首。

1.2 纳入标准

①所载方剂须是治疗所有温病的方剂;②治疗采用中药内服治疗且有具体药物。

1.3 排除标准

①所载方剂不适用于所有温病的治疗;②外用剂型;③治疗无中药汤剂且无具体药物或组方不完整。

方剂收集、整理流程,见图1。

图1 方剂整理流程

1.4 数据规范

所收集的中草药因地域、品种、古今名称等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由于现今保护野生动物的需要,为保证所有数据准确,现把不同名同药的中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做统一的规范,如“犀牛角”统称水牛角,“桂心”统称为桂枝。中药的归经及性味参考《中药学》[5],如“麦冬”:归肺、心、胃经,性味微寒,微苦、甘,为补益药。

1.5 统计学方法

把符合筛选条件并整理后的数据录入 Excel2010软件,创立药物数据库,并用 SPSS 20.0软件对药物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其中占方比为使用该方的次数除以所使用的方剂总数,用药比为该药使用频次除以总频次。使用Weka 3.8软件分析各个药物的内在关联,其中Support是支持度,即有a(前项)的内容与总的内容的比;Confident为置信度,指所有a(前项)和b(后项)的数与所有a的数的比值;提升度(Lift)是指既有a(前项)也有b(后项)的数与所有b的数的比值;If a then b,则他的支持度:S=p(a)/p(总);置信度:C=p(a and b)/p(a);提升度:L=p(a and b)/p(b)。采用画图软件Cytoscape 3.6.1对所得关联规则进行网络视图制作。通过关联规则分析,采用层次聚类算法,重新组方,获得治疗温病的新方。

2 结果

2.1 数据筛选结果

根据上述收集、整理治疗温病的方剂,参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7首,其中涉及中药处方137首;中药975味,总频次(含药性):975,总频次(药味):1 558,总频次(归经):2 713。

2.2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使用频次≥17的药物分别为甘草、生地黄、麦冬、黄芩等,累计使用频次552次,累计占总频次(975次)的55.63%。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温病高频药物分布情况

2.3 高频药物功效分布

统计结果示:使用频次≥17的药物功效分别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等5类,其中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以上药物功效累计频次552次,累计占总频次(975次)的56.62%。统计结果,见表2。

2.4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

统计结果示:使用频次≥17的药物药性分别为寒性、平性、温性。其中寒性>平性>温性,以上药性累计使用频次552次,累计占药性总频次(975次)的56.60%。统计结果,见表3。

表2 治疗温病药物功效分布

表3 治疗温病药物药性分布

2.5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

统计结果示:使用频次≥17的药物药味分别为苦味、甘味、辛味等5味,其中苦味>甘味>辛味,以上药味累计使用频次921次,累计占药味总频次(1 558次)的59.13%。统计结果,见表4。

2.6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

统计结果示:使用频次≥17的药物归经分别为胃经、肺经、心经、肝经、脾经等9类。其中胃经>肺经>心经>肝经>脾经,以上归经累计使用频次1 689次,累计占归经总频次(2 713次)的60.32%。统计结果,见表5。

表4 治疗温病药物药性归类

表5 治疗温病药物归经分布

2.7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

联系规则挖掘的目的是挖掘出有强烈关系的药物,必知参数包括提升度(Lift)、置信度(Confidence)和支持度(Support)。支持度主要是用来评估药物之间关联的普遍性;置信度主要是用于评估药物之间的精确度;提升度主要是用来评估规则是否为可用的指标。本研究选择以最小置信度51%、最大前项数1和最小支持度10.22%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配伍规则结果见表6。根据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采用网络视图的方式将药对关联规则用视图的方式展示出来,见图2。

表6 治疗温病药对关联规则

注:①最小支持度为10.22%、最小置信度为51%和最大前项数为1;②药物连线越多,表示使用频次越多。

2.8 基于层次聚类的新处方

根据筛选出的温病方剂数量和不同预读参数,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了熵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治疗温病的新方组合6首。结果见表7。

表7 基于熵层次聚类归纳出的治温病新处方

3 讨论

温病著作是历代医家防治温邪之病的经验和理论的结晶,在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救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正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所说,温病是“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的病”;又如叶天士所言:“温热之邪气入侵人体,多由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人体上焦薄弱之肌表肺卫,而心与肺同居上焦,若病情进一步发展,肺卫邪热不传中焦,则可横逆而内陷心包导致病情严重”,这就提示我们治疗温病应以清肺胃热、凉血合营为主,与本次数据挖掘结果相符合。现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温病属“异病同治”只有把握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机理,才是中医的灵魂和优势[7]。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以来,现代医家在古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临床摸索,提出了许多富有临床价值的中医治疗观点。任培华等[8]认为在分期论治过程中应以清火解毒为要,同时把握“存津液”这一要点,在面对秽浊之邪时用芳香透邪之药,使膜原之邪外达,在温疫病初起之时有针对性地使用截断之法,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杨宏丽[9]认为此病致病原因以寒邪、湿邪为主,且二者均为阴邪,容易损伤人体之阳气,所以治疗上应注意扶助阳气,使用药物以辛温解表药和芳香避秽化浊药为主。中医药治疗温病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具有针对性强、变化灵活、剂型众多、疗效显著等优势,可针对不同病患的不同临床表现,依据中医四诊合参,予以辨证施治、灵活组方,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当然不管寒湿疫、湿毒疫,祛邪扶正乃根本大法,现今新冠肺炎的治疗首先应该依靠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技术予以确诊,再参考中医温病理论,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此病。此外除了内服中药治疗外,针灸疗法、中医保健疗法也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各期的治疗。并且采用中医保健方法治疗温病,如气功、导引、八段锦、太极拳等,可舒筋活络、调畅气机,几乎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灵活操作,且价格低廉,广受患者欢迎。故使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3.1 高频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前3位的药物分别有甘草、生地黄、麦冬,频次分别是57、40、36。其中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益气补脾、调和药性、解毒清热、止咳祛痰、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提取物可下调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抑制白介素的释放,从而具有良好的杀菌抗炎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在解毒、抗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药用价值[10]。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可发挥改善炎症、解毒等积极的药用价值。生地黄具有清热养阴、凉血生津的功效,从地黄中分离的小分子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梓醇(Catalpol),具有抗炎、抗肿瘤、保心护脑、降血糖、泻下及止血的功效[11]。麦冬可润肺生津、养阴清心,现代研究发现麦冬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高异黄酮类、多糖类、甾体皂苷类等,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12]。本研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前三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抗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治疗原则。

3.2 高频药物功效分析

频次较高的前3位药物是清热药(275)、补虚药(143)、解表药(86)。《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多以清热解毒法、补益气阴法、解表祛湿法等治疗温病,而本次数据挖掘结果符合此用药规律,并提示泻下药在温病治疗中有较高价值,值得思考与研究。

3.3 高频药物药味分析

药味频次较高的前3位分别为苦味(356)、甘味(298)、辛味(164)。苦味可泄、可降,可泄热、坚阴和祛湿,具有泻火祛湿、泄热存阴的功效;甘能和、能缓、能补,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保护脾胃,直达疾病根本;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此外辛香之气具有芳香化湿、辟秽的作用。苦、甘、辛符合温病热盛伤津、外感体虚、肺胃虚弱的病因病机。

3.4 高频药物归经分析

归经总数较高的前4位为胃(380)、肺(353)、心(283)、肝(208)经。温病的诊治应以清心平肝、清泄胃火、驱除肺热、调理气机为主,故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适当加入引经之药以增强药效。本次数据挖掘对药物所属经络的统计更加直观地反映了本病的治疗用药规律。

3.5 高频药物相关联规则分析

当以最小支持度为10.22%、最小置信度为51%和最大前项数为1进行分析,发现支持度最高的药组为柴胡和黄芩,其次为人参和甘草、柴胡和甘草、白芍和甘草、金银花和生地黄。以上5组药组有清热解毒之功。

3.6 基于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统计137首方剂,得到治疗温病的新处方6首。分析新处方的药物组成,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治法。方1治以透营解毒、养阴凉血;方2治以泻火解毒、养阴除烦;方3治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方4治以解痉镇热、泻火除烦;方5治以凉血解毒、养血柔肝;方6治以清心凉血、解毒燥湿。通过新方统计可以看出清热凉营、养阴生津为主治法,并提示可加用泻下药以帮助泻热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4 结语

通过对温病药物的频数分析、关联关系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出治疗温病用药组方的规律及新处方。《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温病常用甘草、生地黄、麦冬等药物,药性以寒、平、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为胃、肺、心、肝等;主要药对为柴胡和黄芩、人参和甘草、柴胡和甘草、白芍和甘草、金银花和生地黄。通过新方统计可以看出治疗温病主要以退热解表、清热凉营、养阴生津为主要治法,此外通过数据挖掘提示可加用泻下药以帮助人体泻热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这也符合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当然在温病的治疗中,不只是单一的清热解毒,还应结合临床辨证运用解郁祛邪、扶正益气、平肝清心、泄热通腑之法。通过古今名家的治疗方案可以看出,温病的治疗多以退热解表、祛湿解郁、滋阴泻火、凉血解毒为主。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清热解毒,而且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益气扶正的作用,且副作用小,可以有效缓解症状,给患者带来福音。对于现今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说,一昧应用苦寒的抗生素是不行的,在泻热的同时还应顾护患者的正气,清热燥湿、扶正祛邪,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治疗温病的药用规律进行研究,以达古为今用、守正创新之效,希望对现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提供一定借鉴。

猜你喜欢
温病药性置信度
基于数据置信度衰减的多传感器区间估计融合方法
一种基于定位置信度预测的二阶段目标检测方法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校核、验证与确认在红外辐射特性测量中的应用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初探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