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

2021-04-07 19:48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学科环境生态

◎ 帅 颖

引言:生态环境教育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地理学科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尤其是人地协调观,其作为地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所形成的观念,与生态环境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人地协调观培育中,融入生态环境教育理念,既是课程需要,也是发展趋势。开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帮助地理学科落实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科改革。

一、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中学业的课时多,学习紧张,在地理课堂上还会出现学生睡觉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让学生们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比较扎实,但是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地理题目不会解答。比如:学生们都是通过课本或者教师的讲解,来记忆地理实践中应注重的细节,但缺乏实际实验、勘测等,这使得如果改变该项地理实践实验的一个变量,再让学生进行相似题目的解答,学生甚至都不能够发现这个变量的改变。再者,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作为相对副科的存在,不需要对其花费过分重要的精力,只需要对语文、数学、英语等重难点学科认真即可,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地理作为新课改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学生们认真学习其知识,掌握其技能,才能实现学生自我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教育,将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整改,让学生们更好利用自身的天赋与兴趣,开拓属于自己的不同未来领域。最后,延用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缺乏新意,不符合新课改中素质教育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从而对地理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造成严重阻碍的不良影响。而且很多传统的地理学习课堂,会导致学生甚至教师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从而丧失对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就具有错误性,地理知识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学生不能只重视书面知识,更应该掌握其地理实践中的真正知识,从而实现自我地理学习的真正进步。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策略

1.课中环节:教师理念为主导的环境教育渗透

课中环节属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范畴,教育主体(教师)、教育客体(学生)、教学媒介(教材及教具)等在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的制约下,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交流互动是一个有效的实践模式。但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占有绝对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环境教育观是否强烈、环境教育渗透是否积极,直接决定了学生自然生态素养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环境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他们在潜意识中更注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本章的核心主题是“人口”,直观上看人口与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构建起“人口→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再形成“人类社会→自然社会”之间的认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维发散,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传授与环境教育的衔接。这一模式具有普适性,几乎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任何单元、章节及知识点,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环境教育理念。

2.组织实践活动

正所谓“眼见为实”,虽然目前学生能够通过短视频软件、新闻程序、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了解各种生态问题,但若不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学生一般很难形成深刻印象,甚至在个人感受上也会更加薄弱。为了督促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与高中地理学科的联合教学中获得收获,还可为学生设计“调研活动”。如在“中国的能源安全”的教学中,可通过“石油进口依赖企业数量的调查”“煤炭开采率调研”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户外,感知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若能够将学生引出课堂,置于社会环境下,可使其更直观地知晓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形成自我约束意识。

3.利用信息技术活跃地理教学氛围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地理教学中,能够营造意想不到的教学氛围,同时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将地理课文中的静态知识,通过动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改变原本枯燥的课堂氛围,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悦、有视觉冲击力的课堂观摩。动态事物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地球上的大气》时,很多同学无法理解气体是如何运动的。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实验。在玻璃箱中分别放置热水和冰块,搭配生动的解说,就能讲明热力环流的运动原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图,如空调安装于客厅上方、热气球飞向天空的图,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生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再如,讲解地质灾害类相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预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视频或图片资料,在正式教学前通过多媒体演示海啸、泥石流、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和情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因后果,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灌输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还应当围绕学情,积极为其创设生活化情境。因高中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应从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提高生态文明认知水平。事实上,高中地理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比如民族服饰与地理气候与地貌特点有关、区域特产则与区域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关联甚大。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思考地理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感。例如,在“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挖掘盐碱地、荒地等土壤结构特征,并从中领会耕地资源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提出相应的自主思考问题,以供学生回顾以往见闻,实现生活信息与地理学科的紧密结合。

结束语: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整体上要采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既保障高中地理教学秩序正常化,也要跳出教材拘囿,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增强高中生自然生态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学科环境生态
【学科新书导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