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的大学精神探索

2021-04-16 07:24乔成立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科学精神

乔成立

摘    要:从齐齐哈尔大学(简称“齐大”)的校史中挖掘出齐齐哈尔大学的大学精神(简称“齐大精神”)是“艰苦奋斗,求真守正”,是齐大定位决定的,是北大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齐大精神是齐大生命的活力、育人的法宝、发展的保障,体现的是科学精神。为了培养完整的人,齐大精神的培育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生长。探索齐大精神不仅是丰富校园文化,更是唤醒人们守卫、弘扬大学精神,保障大学持续发展,也是为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1-0096-07

大学不仅是一种实体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不仅要具有实力,更要具有魅力;大学的实力在于其育人能力,大学的魅力缘于其大学精神;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她们肩负着各自的使命,担负着各自的责任,砥砺前行、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建校以来,齐齐哈尔大学(以下简称“齐大”)为国家培育了千万学子,有的是科学巨匠、有的是全国模范、有的是行业精英,更多的是扎根边疆、奉献边疆、鲜为人知的普通劳动者。那么作为一所普通大学,齐大精神是什么?齐大精神对其生存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培育新的齐大精神?这是每个齐大人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齐大精神的挖掘

时代有时代的气质,大学有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1]。校史是对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像金子深藏在地壳中一样,大学精神蕴含在校史中。

第一,齐大精神与齐大校史。齐大是由六所院校合并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其中,齐齐哈尔轻工学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和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是组建齐大的主体。在新中国诞生前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提高劳动者技术水平的需要,为了满足劳动者子女求学的需要,她们先后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像蒲公英一样应运而生了。

克山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她是1947年春,在解放了的北大荒黑土地上,由中国共产党人高衡同志根据新民主主义理论、学习并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吸收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而创办的一所半耕半读的学校[2]。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在长期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中,萌芽学校风雨中前行、苦难中开花,逐渐积淀了“面向农村、为农服务,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追求真理、科学民主,注重实践、开拓创新的萌芽精神”[3-5],传承的是长征和抗大精神[6]。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写校名“萌芽学校”,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的充分肯定。周铁农同志为学校题词“艰苦奋斗的榜样,农村师资的摇篮”,是对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的赞成,也是对萌芽精神的点播。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的前身是齐齐哈尔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的齐齐哈尔市。“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良好校风”[7-8]。在第六次党员大会上,学校总结了多年来取得的四条工作成绩。其中,第一条工作成绩是“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兢兢业业地办教育,使学校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第二条工作成绩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体制、教育教学领域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体现的就是“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神。

齐齐哈尔轻工学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工科高级职業学校,创建于1952年10月的北安市。在第一次党员大会上,党委书记刘钊做了题为《总结经验,统一认识,鼓足干劲,实事求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年来学校取得的四条基本工作经验。其中,第三条基本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必须把革命性与科学性、自觉性与纪律性结合起来”。这体现的就是“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对萌芽、师院和轻院精神及三所院校建校初期的社会环境、校长的教育理念、师资和办学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凝练出齐大精神是“艰苦奋斗,求真守正”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9]。求真守正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认识真理、践行真理,守求真之道、扬正气之风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求真守正”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为求真而守正、为求真而艰苦奋斗。

时至今日,“艰苦奋斗,求真守正”精神依然是齐大生死存亡的大事,只不过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层面,而是体现于开拓创新方面的艰苦奋斗。我们不否认生活上艰苦奋斗的重要作用,但更要重视思想上艰苦奋斗的关键意义。求真守正的精神内涵也不再是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而是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守正创新,而创新正是时代精神,也是大学精神的真谛。我们不否认行动上求真守正的必要性,但更要重视思想上求真守正的重要意义。大胆想象开启思路,小心求证铸就辉煌。事实证明,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具有远大理想然后去艰苦奋斗的人。

第二,齐大精神与齐大定位。大学定位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综合分析自身的办学实际之后对未来自身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总目标做出的规划和选择[10]。一般包括社会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特色定位[11]。大学的定位不同,确定的教育理念不同,积淀的大学精神也不同。

北大的定位是研究高深学问,积淀的大学精神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定位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确定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积淀的大学精神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在一代代北大和清华人的坚守与捍卫下,北大和清华的精神特质与文化标志始终魅力四射、熠熠生辉,成为北大和清华自身独特的灵魂,为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树立了两座丰碑。

齐大是在北大荒急需建设人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地方应用型学校,因此,齐大的定位是为地方社会服务。地方社会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马克思主义者,学校确定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为地方社会服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齐大吸收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和苏联的教育经验[12],在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专业教育,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齐大始终重视知识的应用,并在知识的应用上形成氛围,进而在知识应用的氛围上形成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齐大的校园文化,“艰苦奋斗,求真守正”精神就是这种文化的核心表述。

齐大定位是为地方社会服务,因此地方社会需要何种精神的人才齐大就应该培养具有何种精神的人才,而要培养这种精神的人才,首先自身要拥有或超越这种精神,齐大精神就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下产生和生长的。因此,齐大精神是齐大定位决定的、也是社会需要决定的,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第三,齐大精神与北大荒文化。北大荒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特别的区域和特殊的使命下,由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孕育的灿烂文化之花,是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融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13],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

北大荒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精髓,是南泥湾精神的传承[14]。北大荒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北大荒人“像黄牛一样耕作,像黑土地一样奉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非凡的贡献。

齐大建校的年代是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初期,建校的地域是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服务面向是北大荒,创建学校的目的是为北大荒培养建设人才。所以,齐大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的“艰苦奋斗,求真守正”精神与北大荒精神一脉相承,是北大荒精神的升华,是北大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齐大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齐大精神是齐大人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砥砺奋进中逐渐形成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是彰显历史、蕴含深厚、符合学校品质追求的精神,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助力学校未来发展的精神,是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具有历史性、独特性、时代性。齐大精神是齐大校园文化的精髓,是齐大的灵魂,是齐大的魅力。齐大精神的文化传统一直滋养着齐大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正是有了这种既有共性价值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才使得齐大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二、齐大精神的作用

德性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化德性为德行;齐大精神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师生自觉的主体修养及其实践。齐大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在一代代齐大人身上传承发展着,使齐大精神转化为全体师生服务社会的人生实践。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精神的一脉相承,才使得齐大有生存的稳定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第一,齐大精神是齐大生命的活力。齐大精神在齐大发展历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像阳光雨露润泽青草一样,没有齐大精神就没有齐大的过去和今天,更不会有齐大的未来。然而,坚守齐大精神的现实不容乐观,弘扬齐大精神的未来任重道远。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需要相应的教育与之相匹配。为此,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发人深思的现象,例如,在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大量地补写评估材料,弄得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在各种评比中,“关系之风”仍有一定存在;在研究成果方面,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大学神圣的殿堂遭到了玷污,这种不正当竞争的风气对高等教育的伤害是深远且致命的。省察其根源就在于大学失去了对大学精神的坚守。

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无论资金的投入、人才的引进,还是科研成果的打造,齐大采取的措施催人奋进、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积累的经验丰富多彩。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对齐大精神的挖掘、弘扬和培育,不能从文化视觉去建设学校,推动学校向前发展,这是齐大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不足之处。有人说“齐大是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更有甚者认为“在齐大不适合谈论大学精神”,是因为他们忽视了齐大精神对齐大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淡忘了老一代齐大人如何以齐大精神为支撑所度过的艰难困苦时光,更是丧失了对齐大精神的坚持和捍卫;同时,也否认了从文化视觉去建设齐大的重大意义,是自我否定齊大历史。

现代大学的实际问题,深层次的是大学文化问题,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问题[15]。大学精神的沦丧不只是齐大这类学校,在中国大学这个宝塔上,从上到下对大学精神越来越轻视,大学精神失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人们功利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所引发的精神丧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触发的现代大学现象。但大学是个特殊组织,是知识分子的家园,有自我修正的本能。因此,发挥大学自我修正的本能,重拾大学精神、恢复大学活力、推动大学持续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大学灵魂不失重,大学人的心灵就不会荒芜;大学精神饱满,大学校园就会充满生机。齐大精神是齐大生命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壮大的推力,因此坚守和弘扬齐大精神,让齐大精神永留校园,永葆齐大生命的活力,是每个齐大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齐大精神是齐大育人的法宝。大学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传承与创新文化四大功能,大学精神对大学功能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但最基本的核心的作用是培养人才[16]。大学精神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也是全方位的,但最基本的核心的作用是提升人的思想意识。大学精神通过影响大学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使大学人的人格气质得到张扬,并从心灵深处影响大学人的行为,为大学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

齐大精神是齐大育人的法宝,潜移默化的润泽齐大学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但齐大精神对齐大学子事业的影响却深远而长久。1950年9月26日,受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我校优秀校友梁军就是典型代表。梁军在萌芽学校读书期间的校长高衡同志是参加过“一二·九”、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的共产党人。在艰苦的岁月,高衡同志经常讲长征和抗大精神,使之成为萌芽学校校风。在此期间,受苏联电影《巾帼英雄》中女主人公帕莎·安格林娜的鼓舞,立志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从此这位萌芽精神培育者的人生走向了辉煌,并影响了几代人。齐大精神传承的是长征和抗大精神,具有红色基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必将被齐大学子传承下去,泽被后人、流芳百世。2019年3月18日出席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雷家军和王利两位校友就是传承齐大精神的代表。梁军、雷家军和王利三位校友:一位是终身工作在农业战线上,无怨无悔地为北大荒奉献一生的拓荒者;一位是一直耕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上,弘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一位是扎根边疆、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他们都是不同时代齐大精神哺育成才的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典范,是齐大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成文的、也是不成文的,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活跃在大学的党委会中、教师的讲台上、学生的教室里,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中、行为上、思想里[17]。大学精神犹如空气一样,涤荡于校园、普及师生、人人得以去垢纳新,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齐大这所新中国诞生前创建的老校,虽历经坎坷却依然屹立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且能继续走向远方,她生存的法宝是什么?再次静思默想,理由充分的确定是“艰苦奋斗,求真守正”精神,她是齐大生存的法宝,也是齐大育人的法宝。齐大靠这种精神生存,齐大学子凭这种精神建功立业。

第三,齐大精神是齐大发展的保障。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法律制度作保证,还需要伦理道德作保障。现代社会科学已无可置疑地证实,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并不是一切,它们的有效运作必须有一种健全的文化精神与之配合。大学发展不仅需要规章制度作保证,还需要大学精神作保障。在保证大学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18],大学精神对大学发展的保障作用是通过影响大学里的主要人物和关键群体实现的。

海德格尔说:一个人担任大学校长之职,就有义务从精神上领导这座高校。大学校长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着第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的影响是他人无可比拟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大学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大学。在大学校长的众多社会角色中排在首位的是“官员”,是大学里的最高行政长官。作为大学校长不仅要具备与岗位相应的才能和品德,还需要有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比品德和才能往往更为重要。因为大学精神能促使校长形成高尚的品德,从心灵深处约束校长的行为,激发校长的正能量。在执政中,选贤举能、秉公办事、廉洁奉公,使得学校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人们在学校里心畅气顺地积极工作,自觉地为学校分忧解愁,推动学校持续向前发展。一个具有大学精神的校长是这个大学的幸福,一个没有大学精神的校长是这个大学的灾难。

大学的主人是教师和学生,但大学教师是大学发展建设的关键群体,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具有大学精神的教师一定具有高尚的品德,在教学中不只是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会自然的以极具魅力的大学精神鼓舞学生,以高尚的品德激励学生,而这种精神的鼓舞和品德的激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正义的种子,管束自己、警示他人。一个具有大学精神的教师是学生们的荣幸,一个没有大学精神的教师是学生们的悲哀。

齐大精神是齐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能激发每一位齐大人的正能量,促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齐大生存发展的“保护神”。因此,坚守和弘扬齐大精神能扬正气、送清风、打邪气、护净土,保障齐大持续发展。

齐大精神对齐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齐大人的品质,使之表现出与齐大精神内涵相一致的行为,因此齐大精神是齐大生命的活力、育人的法宝、发展的保障。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时期,地方高校林立众多、竞争激烈、不进则退,齐大处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处于生存的挑战,而且齐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各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境地。在这样的境遇下,齐大师生更要坚守和弘扬齐大精神,发挥大学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江河万里、蓬勃发展,才能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三、齐大精神的培育

为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的社会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齐大需要培育即符合自身实际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左膀右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必将走向虚无主义,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必将走向功利主义。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生长,才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真正进步[19-20]。齐大精神体现的是以社会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呈现,因此齐大精神的培育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生长。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生长首先要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改变那种重知识轻德性、重科学轻人文、重能力轻人格的思想观念。既要大力倡导以科学教育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具有理性和实证精神,也要大力倡导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科学教育,使科学教育充满关爱和人道精神。把科学的求真与人文的求善、求美有机融合,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这种教育理念符合现代大学发展规律,正确反映了齐大精神发展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是齐大精神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是二者融合生长的关键。

第二,深化教育改革,加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的教育;专业教育是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2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同,通识教育注重“育”,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在于立人、关注的是成人,而专业教育注重“教”,致力于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在于授业、关注的是成才,两者对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在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它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的基础环节,两者相互补充交融才是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生长的途径。

第三,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保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动态平衡。科学可以理解为物,人文可以理解为本,本需要依靠物来完善,而物需要靠本来发展。科学可以理解为外,人文可以理解为内,外是内形式上的表现,而内是外产生的动力。二者融合生长需要一个动态平衡,在平衡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一课堂是学校第一大育人载体,因此,在第一课堂中,首先要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又有了新的内容,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又建立。以此循环往复,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生长。因此,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保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精神融合生长的基本方法。

第四,發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营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氛围。第二课堂是学校第二大育人载体,是营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氛围的重要依托,是开展氛围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内容上,创建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在形式上,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在空间上,选择适合开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的场所,可以在教室、在寝室、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场所,也可以在校外。因此,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营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氛围,实施氛围教育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生长的有效方法。

对齐大精神进行探索不仅是丰富齐大校园文化,也是唤醒人们守卫、弘扬、培育大学精神,抵制不端行为、净化校园风气、保障大学持续发展,更是呼唤人们叩问大学使命、坚守大学精神、构筑大学思想道德高地,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同时,也是为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添砖加瓦。顾秉林先生在回答一流大学的标准时指出:一流大学,最本质的还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以及是不是青年人所向往的地方[22]。说到底,大学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标志,是衡量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力量,支撑大学教育发展的伟大力量是大学的精神力量。我们习惯性地推崇享誉世界的名牌大学,却忽视了默默无闻的普通大学,普通大学因为她的普通而默默无闻下去。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大学培养的许多普通劳动者才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普通的成就。齐大是普通大学,但齐大精神是不普通的,普通中蕴含着不普通的伟大。

参考文献: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6):61-64.

[2] 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克山师范专科学校校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5.

[3] 史铁成,吴红波.论萌芽精神[J].克山师专学报,1997(3):4-6.

[4] 刘维汉.论萌芽精神[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1997(Z2):11-13.

[5] 王凤山.在克山师专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J].克山师专学报,1997(4):5-7.

[6] 于源江,陈延海,曲木刚.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创建始末[N].黑河日报,2007-02-01(A3).

[7]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办公室.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沿革与现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Z1):163-164.

[8] 张永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12-113.

[9] 刘尧.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103-109.

[10] 李静,林伦伦.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4(14):8-10.

[11] 张磊,葛金国,吴玲.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1):150-152.

[12] 陈光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精神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45-50.

[13] 叶子犀.北大荒文化理论研究模式探析[J].现代妇女,2013(2):128-130.

[14] 王诚宏.论北大荒精神及当代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0,62(3):51-53.

[15] 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批判与重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6,27(7):11-26.

[16] 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现代大学功能和创新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3-156.

[17] 王梓坤.大学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9-32.

[18] 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东方出版社,2001:95-96.

[19] 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1):22-27.

[20] 刘子实,吴渝.大成之道: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50-54.

[21]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6-87.

[22] 薄明华.大学精神与大学内涵式发展[J].嘉兴学院学报,2018,30(1):130-134.

责任编辑    张栋梁

Abstract:  From the history of Qiqihar University, the spirit “hard work, truth and justice”of Qiqihar Univers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orientation of Qiqihar University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eidahuang (the wasted land of north Heilongjiang before 1950s)culture. The spirit of Qiqihar University is the vitality of its life, the magic weapon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the guarantee of development, which embodies the spirit of science. In order to cultivate all-round talented peopl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Qiqihar University needs the 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spirit. To explore the spirit of Qiqihar University is not only to enrich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to awaken people to guard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y.

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e; university spirit; scientific spirit; humanistic spirit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科学精神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