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课堂研究

2021-04-21 20:07吴然
红豆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转型

【摘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是高校的重要专业,如何确保该专业的教学实效值得深入探讨。当前社会教育形势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积极探索其创新教育实践之路,以提升教学有效性。纵观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趣味性不足、人文关怀弱、教育导向不突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汉语言文化的魅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本文主要就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在论述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有效的教育对策,以突出该专业教学特色,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带来其教学的高质高效。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创新;实践;转型

汉语是国人的母语,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汉语学习多为日常积累,对专业学习持不重视、不屑的态度。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时代性的课题,而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做好汉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因此各大高校必须重视汉语言专业教学,加大教育支持和投入,让汉语言教学更契合时代环境,更深入人心,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汉语言专业人才。而当务之急是探索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更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且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需求导向,这意味着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关注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契合市场人才需求,实现学校得到企业的灵活跳跃,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体价值。当前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师、课堂,学生语文学习素养视野较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受限,无法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学生专业发展与市场人才能力要求不匹配,产生人才培养与招聘的矛盾。只有关注市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解决供需矛盾,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用工荒。

(二)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

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实践应用才是其学习成效的检验标准。此外,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比例分配不理想,强调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占比低,甚至部分学校中实践课程严重缺失,学生空有纸上谈兵的理论经验,却没有实践验证的能力,在真正的就业发展中屡屡碰壁。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占比,让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才能带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经验的积累,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需求不匹配

不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存在问题,能力培养关注较少,更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讲述、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夯实。从课程安排来看,多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课程应用价值较低,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文学实践的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长篇累牍地讲解专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基本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目标与当前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供需矛盾突出。

(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

受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也带有固化特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程方案的设计,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呈现方式的选取,都带有固化色彩,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动性发挥受限,学生无法回归学习主体地位,学习热情不高。而固化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考,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相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互动。

(三)教师后备储蓄力量不足

当前受制于各大高校对汉语言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且沿袭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的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人数少,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教师团队后背储蓄力量明显不足的问题。此外,部分学校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时,对教师考核不够全面,甚至聘请非专业教师指导教学,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四)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不足

当前不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强调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过程性培养关注较少。在学生的思维里依然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习惯于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式学习,考完则忘记,与素质教育导向背道而驰。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举措

(一)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学偏差中跳出来,更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积极推出应用型、实践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实践课程选取上可以多向文学创作、文字编辑等方向倾斜,或尝试定向培养,输出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具体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应遵循三大原则,首先是目标科学性原则,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占比。其次,服务独立性原则。学科建设中应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际,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特色,体现其育人价值。无论是课程目标设定、教材内容设置,还是实践教学模式的选取,都应体现自身的学科属性。同时,要坚持服务独立性原则,以专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坚持特殊性原则,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技能的掌握,也应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真正成为新文科复合型人才,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从侧重理论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变。

(二)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教育培养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单单是教给学生相应的文字表达技巧,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更重要的是让其关注文化,自觉学习文化,活学活用文化,以建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升思想境界、个人素质。要想激发学生文化学习的热情,应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借助网络寻找资源,借助内容的丰富,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更鲜活更生动,学科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素养、综合能力素养三大方面。其中,技能讲解强调学生汉语言交际表达基础知识的学习、汉语书写能力的强化,而专业能力素养则强调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审美性,具有一定的文学科研思考能力,而综合能力培养则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具有综合学习能力,能应对复杂的课程题目,能应对就业挑战。基于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可以尝试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依托信息技术打造更富趣味性的汉语言文学课堂,如利用信息化微课辅助教学,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来组织教学,将知识内容融汇到视频当中,以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再如构建线上学习平台,基于信息技术打造优质的线上学习平台,实现教学活动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借助微信小程序設置专业教学模块和功能,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有效积累。也可以借助各种丰富的校外实训、实习和文化活动,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如借助故居文化游、汉服文化节、传统拜师祭孔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让其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也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创新创造意识,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并塑造健全人格。

(三)重视教育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考虑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的实际,应重视教师培训,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其在专业教学创新探索中的积极作用。要认识到现有的教师队伍水平,建立长期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借助专题讲座、培训班、走访学习等,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养与能力,使其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引入良性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学习,提升完善自己。而在教师培训的同时,也关注人才引进,努力引进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以补充到现有的师资队伍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与水平,也带动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与融合学习。学校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师招聘工作时,也应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类教师的资格审核,确保每一位汉语言文学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资质,达到既定的教学水平,给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稳定的师资保障。

(四)优化教学评价,发挥教学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有指导作用,而前提是教学评价真实有效、客观全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点评,且确保点评的真实性、全面性,既关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也关注学生日常表现和阶段性的成绩。可以尝试借问题回答情况、课后练习完成情况、期末测试成绩等纳入到考核系统,得出相应的考核分数,将分数汇总起来,以出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的综合性报告。根据学生汉语言文学总体学习情况,设立有效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学生个体数据展开分析,让学生评价更真实,其教学督导促进作用也更明显。教学评价也应尝试产学研结合,既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锻炼,又能给予学生客观真实的评价,让学生更好地查缺补漏,优化学习。当前产学研热潮多出现在理工类专业中,文科类专业产学研关注不足。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杂志社、学校、电视台等相关单位锻炼实习,在实践实习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动及实践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要立足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该专业产学研实施渠道,实现高校与企业、单位的互通有无,学校既能掌握深层次的人才需求实时数据信息,又能指导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学水平。

结束语:鉴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情况,且基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传统教学的不足更加明显,其也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突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积极探索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借助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评价的优化,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打造趣味性的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有效性,实现更多高素质、综合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参考文献:

[1]严海艳,姚大怀.地方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监控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21,33(01):19-23.

[2]蔡杰.互联网下的漢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J].中国新通信,2021,23(03):209-210.

[3]韩明霖.现代教育思想引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路径探究[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4.

作者简介:吴然(1986.11-)女,江西省南昌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类。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试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实效性
探析汉语言文学中国学文化的魅力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