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理论实践相结合

2021-04-21 03:39曹霞
红豆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理论实践创新小学数学

曹霞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于人才培养更加注重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将枯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发挥出创新与实践作用。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課堂教学;创新;理论实践

引言: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老师要根据当前学生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倍感亲切,所看到的不再是枯燥数字,有利于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习惯。因此就需要做好课堂教学创新,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对数学核心素养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1.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学习氛围

要让创新走进课堂并获得每一个学生的喜爱,有必要为学生打造轻松舒畅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也敢于标新立异。根据这一特点就需要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要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此外还需要积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不能够满足于一知半解,而是应当积极地从事与数学问题的探索,这才有利于教学创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2.重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当前有不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方法,总按照个人意志引领学生。导致拓展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限制,更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需要转变陈旧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教学“圆面积”,若只是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讲解,恐怕部分学生也存在“二和尚摸不到庙”,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所以老师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想一想,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将圆形16等份,还可以拼接成什么样的图形?而接下来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拼接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等。而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还可以利用计算题,比如A和B相距480千米,若是汽车从A开往B以每小时52千米的速度,行驶312千米过后遇到B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在此时,假设 B地区汽车是以每小时42千米速度行驶,此时老师就向学生提问,两辆车是否是在同时间开出的,从出发再到相遇时间是否相等?接下来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计算, A地汽车在行驶312千米过后所需时间是6个小时,而B地区的行驶路程为480-312=168,接下来就需要除以B汽车每小时行车速度,结果就等于4小时。从答案上就可以看到两车并不是相同时间开出的,而接下来老师又可以再向同学们提问,能否以其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实现一题多解。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氛围,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更加需要学生主动地去实践和探究,而不是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主动地灌输知识,通过引导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猜测、验证,才能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字变化规律的过程,有助于为进入中学阶段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计算:2+4=?2+4+6=?2+4+6+8=?或10+11=?10+11+12=?10+11+12+13=?虽然上述题型是非常的简单,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规律,从上述试题的变化中猜想出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简单地用公式进行归纳。假如有部分学生无法找到其中的规律,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妙。但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还是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交流,通过交流有助于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有利于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共同探索,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4.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通常情况下,班级的人数介于30-50人之间,而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若老师只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讲解,恐怕会导致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吸收和掌握相关重要的知识点。因此老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从简单再逐渐过渡到困难,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照顾困难户也需满足学习能力强的人,可以将简单和复杂的题共同布置,让学生有选择的去做,而这就可以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比如在教授《分数乘法》时就需要从差异性出发,相关的知识点不能够太过于深奥,应当由浅入深,需要讲解一些稍微简单的题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可以对优秀的学生讲解比较困难的练习题,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开展新课导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并从中摸索出规律。比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老师应当对课堂进行设计,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动手实践,在上课前就需要准备文具盒和铅笔各9个,接下来就通过具体的操作给学生进行演示,将9支铅笔放在三个文具盒当中,每一个文具盒可以分到多少个?接下来学生就计算每盒有三个,继续提问,若是9个文具盒,每盒都放上铅笔,那么每个文具盒当中有多少个铅笔?此时学生兴趣逐渐高涨,认为题太简单了,当然是9个。接下来就需要引入正题,若在9个文具盒当中,每盒放上两支铅笔,那么总共可以放上多少盒?对此学生就直接说到总共有4盒还多一支铅笔,无形之中对余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需继续提问,在文具盒当中放入4支铅笔,总共有多少盒?答案是只有2盒可以装满还剩1支。在对本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接下来就需要开展除法算式演练,当然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通过上述试验发现了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就会回答的,有些刚好分完,而有一些是在分完以后还剩余。对此老师就可以告诉大家,对于分好的铅笔,是曾经学习到的除法算式,在这之前大家就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但是在分完之后仍然存在剩余,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这个时候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就变得更加高涨,学生的兴趣就变得更浓厚,就开始进行认真讲解,由此可见运用经验进行新课导入,不仅更加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2.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数学素养

人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而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表象,能够给学生带来较为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通过情景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当前小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看起来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比如在讲解《通分》过程中若按照书本知识,恐怕学生在理解上就存在一定难度,可以通过以下设计,A同学他们一家花园设计的初步构想。

A同学的妈妈:花园需要种上3/7的百合,1/7的康乃馨。

A同学的爸爸:各种蔬菜要占据花园面积的5/6,5/9种植兰花

A同学:1/8种向日葵,3/7种三色堇,2/9种天竺葵

对此老师就需要向学生们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划方案,那么他们到底都最喜欢哪些植物?

对此就有学生说道,同学的妈妈最喜欢百合了,原因就在于3/7是大于1/7,这是在于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但是百合的分子数要大,所以母亲是最喜欢百合的。

同时还有学生说道,爸爸最喜欢种植蔬菜,这是因为5/6是大于5/9,虽然分子相同但分母不同,所以父亲最喜欢种植蔬菜。

至于同学喜欢什么,没有学生能够答上来,也就无法做出判断。无论是向日葵还是三色堇,以及天竺葵在,分母和分子上都存在不同不好进行对比。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就要让同学们学习新的知识“通分”通过情景教学,由浅入深逐层推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仅做到了回顾旧知识,通过教学实践也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通过借助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比如在操场4周要种植树木,恰好学校的操场是属于标准的正方形,需要每条边都要种上12棵树木,那么整个操场需要种植多少?对此学生就会借用以学到的知识直接说到4×12就=48,总共需要48棵树。接下来老师就需要在黑板上进行图画演示。总而言之,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已掌握的知识不断的进行巩固和练习,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成个人的能力。

3.教法简朴化,培养核心素养

學课堂教学方法众多,然而在课堂上就需要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不仅需要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也需要在方法上尽可能的简朴化。不仅需要采用更加直观方式让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更需要升级现有合作学习形式,比如通过小组竞赛或小组辩论,提高学习氛围烘托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每个小组发放4根小棒,并且其长度不一9厘米,7厘米和8厘米以及4厘米,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尝试选择三根小棒组合成三角形,让学生试验到底可以围成多少种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当中有何发现,此时课堂的氛围就变得更加浓厚,而学生就会完全沉浸在研究的课题中。如此简单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实践操作,在试验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只通过4根小棒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原因就在于老师抓住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举例“15×13、22×13、37×13、48×13”这4道题到底存在哪些特点?有何规律?而学生在经过思考以后就会不约而同地说道都是“X13”只需要将两位数分开过后相加就行了,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向学生提问,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接下来学生会继续问答,这种方法适合于所有多位数乘法速算。通过简单课题设计,有助于将复杂知识简单化,能够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善于发现规律,有助于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积极开展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情景创设有助于,将枯燥数学融入到生活中,采用这种手段能够让学生倍感亲切,更能激发对问题探索以及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象征性长跑》在教学时就要开展实践,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也能够详细地了解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下,学会让周密计算方案能力,更加注重对创新操作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就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开展教学期间需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作为老师也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要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各种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让他们从小就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冬庆.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与课堂实践[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09):65.

[2]刘海根.创新课堂教学理论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读写算,2019,(13):19.

[3]许海丽.让学引思理论支持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2):59.

[4]刘绪毅.小学数学“和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8,(23):1-3+11+105.

猜你喜欢
理论实践创新小学数学
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初步探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探讨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