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城市推进“体医融合”模式的调查

2021-04-25 06:55刘一平余蓉蓉
体育科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体医全民

刘一平,王 深,余蓉蓉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与健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7)

2016年国家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这表明,为了实现国家“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体医融合是一项十分必要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全民健康促进工作将从以往以治病为中心转向全民健身和医疗并举,开始重视通过体育手段而非仅医疗干预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发动和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我省首先在沿海几个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本研究将以下图的研究路径展开分析(见图1)。

图1 “体医融合”健康促进研究路径图

1 我省开展“体医融合”的现状概况

随着民众健康意识和健身需求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体育运动是现代社会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方式。自从“纲要”提出后,我省体育与医学界都意识到,要提高我省民众健康水平,必须推行“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模式。为此,我省沿海城市中一部分体育与医疗工作者闻风而动,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这项工作。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对福州、厦门等主要沿海城市进行了调查并参与了行动实践。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省沿海一些城市主要以社区作为重点展开工作:一部分社区开始有计划地聘请一些医学界的医疗保健、营养学专家以及体育界的运动健身专家前往社区开设讲座,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指导社区居民科学的健身活动;一些社区尝试将社区医院的居民健康管理工作与全民健身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体医融合。福州、厦门一些高校的体育工作者主动与社区联系,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体质测试,指导居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些学校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者还主动下社区,为社区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群体进行针对性体检,制定运动处方,进行科学的运动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与莲前社区医院携手打造了“医体融合、健康莲前”的社区居民健康促进项目。该项目组还拍摄了近千条运动视频,社区居民可随时通过自媒体平台获取运动指导。福建师大体科院一些老师还为教职工中的IGT人群进行了预防糖尿病的运动处方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城市的体育与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为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组织发起“体医融合示范社区”项目。如厦门市体育局和卫健委发起,由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企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发起了“体医融合示范社区”,以此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1]。总之,我省的“体医融合”工作确实开始行动起来了。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仍处于宣传发动和摸索的初始阶段,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2 我省“体医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2.1 民众体育健康促进的观念与社会需求不够强

体医融合首先要理念融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总是将健康与医疗相联系,理所当然地相信只有药物等医疗手段才能促使身体康复,而对体育能促进健康的认识不足。今天我们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以“体医融合”手段来促进国民健康,就必须将健康的关口前移,促进全民健康的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全民健身为中心,同时改变旧观念,强调要以科学健身的方式促进人们的健康。

然而,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我省民众的体育健身意识以及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水平都有明显的差距。在与社区居民的接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未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他们总是比较勉强和被动地参加各种活动。每次开展健身讲座、体质测试和体育活动时,我们总是需要费劲地动员、督促,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观念转变的滞后,造成了我省社区居民对以运动促进健康的需求不强的问题,导致“体医融合”的大环境较差。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体医融合”工作,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宣传教育,让民众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的重要作用,逐渐重视体育与医疗的结合。

2.2 体医关系不平衡融合难度较大

我国健康服务向来以医疗优先,人们在预防与治疗疾病中,首先考虑的是以医疗手段为主,体育则处于可有可无的次要地位。这种旧思维习惯,造成了在体与医融合过程中,体育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当前健康关口前移的时候,提倡治未病。以体育促健康的转变过程中,体育界中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将其与医学结合,以求更大地发挥体育在实施“健康中国”中的作用,提升自己的地位[2]。从我们的调查和实践行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前我省体育与医疗这两个“体医融合”主体,由于长期不相往来,且处于一种医强而体弱的不平衡的关系,真正要融合在一起难度确实很大,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2018年国务院组建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这表明今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将是“卫生健康”。目前,地方也都相继组建了地方卫健委,我省应该借助这一战略部署,深化机构改革,在机构上推进体医融合,并推出一些必要的政策法规,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体医融合的平台,促使体医在理念、知识、技术、资源、业务甚至产业上的融合。

2.3 缺少体医融合的制度保障与监督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与医疗卫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二者各自为政,业务与人员互不来往。现在要融合起来光靠号召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有一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目前,我省体育与医学界在推行体医融合的过程中,人们是凭着一股响应国家号召的热情在探索着,大家是以各自对体医融合的理解在摸索着。当前此项工作刚开始不久,我们不但缺乏相关的制度规定,各级相关的政府部门还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缺乏必要的开展这项工作的评价标准[3]。制度与监督的缺乏必然使得社区在推行这项工作时仅凭一时的热情难以持久,这就是我们看到有些社区推行了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因此,我省应当在充分理解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我省省情的制度创新,以保证体医二者之间的有序融合和良性运转。

2.4 缺少有效、稳定的融合模式

自从《纲要》发布以来,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进行体医结合模式的探索,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模式,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等几家医院尝试的“运动健康指导门诊”、上海嘉定社区的“1+1+2”模式、上海徐家汇康健社区通过社区的体质监测中心经营模式、苏州的“阳光健身卡”模式、合肥庐阳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等[4]。近年来我省沿海城市体育与医疗界也都在积极进行体医融合地探索,但目前仍然缺少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较为稳定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就造成有些地方的融合尝试难以持续。这一问题亟待我们探讨解决。

2.5 缺少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与医学界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机制,二者之间缺乏在学术交流、信息交换、技术共享、人才流动等多方面的沟通渠道,这就造成了体育工作者一般不懂医学,医务工作者一般不懂体育的问题,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人才十分少见。真正要做到体与医紧密结合需要体医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通过专业培养的专职运动健身指导师、运动康复治疗师、运动处方师等。我省非常缺乏这种体医复合型人才,这对推行体医融合的工作是很不利的。这些复合型人才需要靠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共同培养,但我省高校目前还缺少专门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专业,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6 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与全民健身指导员不足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投入了不少资金用于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社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和器材等,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债太多,目前仍然无法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民众在健身过程中经常出现争抢运动空间的现象。体医融合最终要落实于体育运动实践,不参加体育运动,体医融合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民众提供必要的运动空间和物质条件是开展全面健身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及时的解决。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科学的健身运动,增强健身运动的效果,就需要一大批既懂健身原理又懂运动方法的全民健身指导员。从目前我省社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能真正起科学指导作用的健身指导员,不但数量不足而且水平仍待提高,因此还需要加强我省全民健身指导员的培养工作。

3 推进我省“体医融合”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与教育力度,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推行“体医融合”就要打破原有以医为主的传统保健做法,变为将关口前移,以治未病促进全民健康的体医并重模式。要改革就必须形成新的观念,然而我们调查的结果是我省有关部门以及相当一部分民众的观念仍然未完全转变,并未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转变观念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体医融合的重大意义以及主要的措施,强调运动健身在实现健康中国中的重要作用,广泛传播科学健身的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民众主动积极参与的体育健康促进氛围,这对推动体医融合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3.2 尽快完健完善体医融合的法规与制度

体医融合是一件新生事物,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但目前还缺少相关完善的法规和必要的管理制度,我省的情况也一样。为了保障体医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法规和制度,比如明确社区在体医融合工作上的责任,社区医院与各体育组织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体育与医疗卫生系统在融合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特别是医疗系统在体育促进健康工作中应当发挥的作用[5]。另一方面,应当争取将运动健身指导师、运动康复治疗师、运动处方师等纳入正式的职业分类,将运动处方门诊及其相关的治疗纳入正式的收费范围,并明确收费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融合模式的持续发展。

3.3 借鉴并推广有效的融合模式

体医融合需要相对稳定而有效的融合模式,也就是要有由体医人员、体质健康检测手段、运动处方、运动场地器材等要素,合理组合的较为稳定的实施过程结构。一个好的融合模式可以保证融合的实际效果。 2016年提出“体医融合”后,我省在积极推动这一健康服务模式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及时总结这些经验,同时还应当向全国其它城市学习,将它们的好做法融入我们的实施模式中,不断将其优化。另外,我们还应当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尝试应用各种自媒体社交平台和运动APP,进行宣传和健康教育,组织和指导科学的健身运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都值得我们总结和推广,并能使之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以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3.4 开拓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服务市场

我省沿海城市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已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服务市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这项工作的推进。我们可以结合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健康促进市场,通过市场引导,优化体育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本、人才、信息流向体医融合领域。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社会的各类健身场所、运动康复医疗机构等,为社区的健康促进服务。体医融合一旦能被市场接受,它的发展就将更有生命力,就能保证可持续性发展。

3.5 高校联合培养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要推进体医融合,需要一批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人才。我省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方式共同培养这样的人才,可以联合设置“运动康复”“运动健身指导”等专业,共同建设一批具有“体医融合”特色的专业课程,并由两类院校的老师分别担任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依托各自办学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6]。另一方面,我省目前的体育健身指导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总体的质量同样不理想,因此我省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工作仍需加强,在培养过程中,也尽可能采取体医结合共同培养的办法以提高培养质量[7-10]。

4 结语

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推行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我省沿海城市与全国各地一样都在努力探索这一模式,但目前还处在发动和摸索的阶段,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民众体育健康促进观念未完全形成,体医关系不平衡融合难度大,缺乏完善的体医融合法规和保障机制,未能形成长期稳定而有效的融合方式,缺乏既懂体育又懂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全民健身的场地器材与指导力量不足。为了更好地推行我省体医融合模式,我们需要做到:加强宣传与健康教育力度以促进全社会思想观念转变;尽快完善体医融合的法规与保障机制,为体医融合提供必要的融合平台;总结我省已有的经验并学习借鉴外省的经验,尽快形成有效稳定的融合模式;积极开拓体医融合的健康促进市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与医学院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该项工作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体医全民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全民·爱·阅读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