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2021-04-25 06:55林益萍
体育科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厦门运动

林益萍

(华侨大学教育工会,福建 厦门 361021)

后疫情时代,国人对健康与健身更加关注。科学研究证实,体育运动就是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1]。近年各种健康数据表明,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究其根源,既有高校教师自身疏忽的原因,也有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限的因素。面对高压的教学科研环境,选择忽略身心健康换取科研或教学业绩,俨然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常态[3]。大量的文献表明,高校教师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在不断减少[4],参与人员的年龄断层趋势明显[5],“现代文明病”呈低龄化态势,身心亚健康状况极为普遍,甚至英年早逝现象也并不鲜见,健康状况已成为高校教师自身和高校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6]。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急需提高广大教师对体育锻炼与自身免疫力的正确认识,引导高校教师进行科学健身,通过将体育运动渗透到生活方式中,提高自身机体对病毒的防御能力的目的[7]。

体育生活方式作为健康生活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上有其特殊而不可取代的作用[8]。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其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稳定性、持续性和规律性,其行为基础需要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作支撑[9]。本文对疫情后厦门域内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研,揭示其日常体育活动的现状特征,提出改善路径和建议。这对于全社会疫情防控能力提升、全民健身有序推进、和谐校园构建、高校教师身心素质提高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也为高校践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5所厦门市域内的本科院校,即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五所高校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图书馆检索国内外关于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文献资料,为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设计和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肖焕愚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范畴结构的理解,综合参考前人的研究文献,设计《后疫情时代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先在小范围调查的基础上对信度反复分析,为研究提供可靠的实证研究依据。对厦门市域内五所高校在职教师进行线上调查,问卷发放量为500份,收回的问卷量为489份,有效问卷量为481份,有效率达96.2 %。在对问卷数据分析之前,先采用克朗巴哈系数法(Cronbach's alpha)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0,说明问卷信度较好,问卷数据有较强的可靠性。同时,本文对题项进行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921,即为效度检验系数,其值大于0.9,且显著性小于0.05,说明量表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该量表的变量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

1.2.3 专家咨询法

听取了各专业的专家学者、分管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建议与意见,经多次修改论证形成问卷,专家对调查问卷的设计给予了肯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参与动因分析

体育参与的动因是体育价值观多层次的集合,具体会通过体育行为导向来表现,疫情的发生成为促进高校教师体育参与行为的内部驱动力[10]。调查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因,排在首位的是增强体质 (占39.3 %),排在第二位的是情绪调节与愉悦身心 (占30.1 %),居于第三的是体型保持与身体素质改善(占25.7 %)。此外,对消遣娱乐打发时间、自发进行体育运动的需求,较之以往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应疫情少聚集、少接触的防控要求,现阶段人际间的交往更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因此,想通过运动增加线下人际交往的动因占比(占受访人数的4.9 %)明显减少,但利用运动APP软件、进行线上运动互动的人数明显上升(占8.7 %),如图1所示。

图1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动因数据统计

动因数据分析显示,疫情给高校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触动,使他们对体育的基本功能有更明确的认识,对体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除了重点在强身健体及心理调节上,还要能满足一定的社会交往需求。

2.2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由于疫情爆发,人们的日常体育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1]。调查结果显示,由于2020年上半年各高校未能正常开学,高校教师们仍然保持着少聚集、少接触的生活习惯,消费内容也较以往有较大的变化[12]。以往排在前列的运动服装、器材以及运动护具的购买等消费意向的比例略有下降,占30.6 %;其次,由于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场等开放条件有限,广大教师的运动场所消费比例降至23.8 %;而在线观看各种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的受访人数的比例则上升至18.4 %;还有购买体育类APP、体育类杂志图书等运动消费的人数比例占15.5 %;购买健身房会员卡或参加具体运动项目培训班的人数比例占11.7 %,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在体育消费行为上更加客观理性,基于有效、健康、安全的考虑,愿意在线上参与和居家锻炼等运动消费上投入更多的金额,广大教师的运动消费呈现出注重品质化、非接触式的消费趋势。

图2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分布图

2.3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分析

2.3.1 体育生活方式时段选择分析

因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全国高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线上教学为主,在对体育休闲运动的时间安排上,高校教师较以往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但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厦门域内高校教师日常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还是集中在清晨及傍晚,傍晚时段占较大比例。厦门市地处亚热带,四季如春,环境气候温和,人在这两个时间段进行体育活动,体感最为舒适。调查中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选择中午时段进行锻炼的高校教师并不多,但这小部分人群中,女性教师却占据八成比例。由于居家办公,同时要兼顾教学任务与家庭事务,他们只能利用午休时段进行体育锻炼。这部分高校女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运动健身常识,通常在午休时段进行运动量小、相对轻缓的居家运动锻炼[13]。可见,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活动时间的选择与性别、行为习惯及职业性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4],如表1所示。

表1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活动时段调查表

2.3.2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分析

对后疫情时代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受访人中符合体育生活方式判定标准,即每周运动3次及以上且每次30 min以上的占16 %,如表2所示。主动体育人口与实质体育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人口比例。由此可以看出,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有较大的随意性,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及时间远远达不到体育生活方式的认定标准,这说明即使新冠疫情唤醒了全民的健身意识,但如何将体育有效渗透到厦门域内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引导,运动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科学、健康、持续的体育生活方式还有待养成。

表2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频率调查表

2.3.3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活动场所选择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经历过疫情,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更加慎重,主要在工作圈或生活圈内进行选择。因疫情防控需要,高校内的体育场所并未完全开放,有数据表明,超过47 %的高校教师选择不收费的场所,如在学校的露天操场进行体育锻炼,有 28.2 %的人选择住宅小区或周边的露天健身设施,有26.1 %的教师选择政府允许开放的收费运动场馆,还有51.7 %的教师选择就近的公园广场、环湖环海步道等其他非专业的体育健身场所。这说明目前的健身环境、设施条件还无法满足他们体育参与的需求,专业的运动设施配置不足,这无疑是当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2.3.4 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

调查的数据显示,疫情后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项目的选择依次为散步、小球类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爬山、跑步、大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瑜伽、中华传统健身项目(太极拳、八段锦)等活动。从选项的统计结果可知,当前厦门域内高校教师的体育运动项目较多倾向于简单易行、伴有对抗性或趣味性的小球类体育运动项目。散步之所以被众多的高校老师所喜欢,是由散步这项运动的特性决定的,散步简单、安全、方便,易于开展,不受场地、时间、身体素质等客观条件限制。近几年厦门城市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园林绿化、绿道、慢道建设成果显著,无论是市区还是在大学城附近,海边湖畔随处可见悠闲散步的人群,2020年初开放的全长23公里的山海健康步道,串联起厦门岛里重要的生态节点,更是为厦门市民提供了理想的散步环境。不同年龄段的高校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力较弱的脑力劳动者来说,散步这项运动,操作性强、也容易坚持。在小球类的项目中,羽毛球的选项数据格外突出。厦门被誉为吉新鹏、林丹、谌龙等几位羽毛球冠军的第二故乡,这项运动在此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疫情后陆续开放的各羽毛球场地预定情况来看,傍晚及周末的场次几乎爆满。随机采访了在羽毛球场地运动的高校教师,他们认为坚持羽毛球运动,不仅能体验到体育锻炼的趣味,转移因疫情产生的焦虑情绪,还可以缓解因长期伏案或科研实验而导致的职业颈椎病。

就疫情后的健身项目选择数据分析可知,高校教师进行体育锻炼选择项目开始呈现更多元的特点,而且内容也相对比较广泛。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养生项目开始进入高校教师的视野,如太极拳、八段锦等。由于重大传染病疫情时期需要自觉配合居家隔离,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取消各种聚会和社交活动,人际交流诉求降低,瑜伽、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不受场地局限以及适合居家练习的运动方式,便成为很多高校教师的选择,并在疫情后能够坚持下来。

2.4 厦门市影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分析

2.4.1 主观因素

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一般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厦门市域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观因素占48.3 %,其中缺乏兴趣的因素占11.1 %,无运动伴侣的因素占6.5 %,过度健身消费因素占5.2 %,惰性的因素占9.7 %,缺乏运动意识和缺乏运动能力的因素,分别占4.7 %和3.6 %,认为身体好不需要锻炼的因素占4.5 %,怕被同事讥笑或不理解的因素占3.3 %。由此可以得出,影响厦门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内在的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反映出高校教师对健身的态度和动机的认识并非完全到位,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与健身常识的积累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大多数高校教师克服惰性和运动的兴趣是影响体育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内在主观因素,体育兴趣是激励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形成长期健身的主要动力,但是兴趣的发展并不是即刻形成的,而是一个需要毅力和专注的过程。缺乏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渗透,最终导致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高校教师较少。此外,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技能也是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内部因素。调动高校教师的体育活动热情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是支持这一群体建立体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14]。高校教师要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需要增强运动兴趣,克服惰性,积累健身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结交运动伙伴,主动融入运动氛围,以形成强大的内在运动驱动力。

2.4.2 客观因素

厦门市域高校教师的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客观因素占51.7 %,其中认为没有额外的休闲时间的因素占到受访人数的14.3 %,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的因素占15.5 %,缺乏相应的运动场馆和基本体育设施的因素占12.7 %,家庭因素的占9.2 %。可见,影响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客观因素主要是工作繁忙压力大、闲暇时间有限和家庭生活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信息每天都在更新,对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加剧了高等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在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广大教师不仅要完成计划的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更新业务知识,而这不可避免地会挤占教师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除此之外,教师家庭人口的构成和二胎政策的放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运动安排。工作繁忙、家庭负担进一步挤压运动休闲时间,这种情况若长时间持续,不仅会降低教师的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精神压力和身体疲惫。

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的不足也是影响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高校教师通常在校内工作,在校外生活居住,似乎比校外人员拥有更为充足的运动场馆。但从调查的结果反馈来看并非如此。现实是校内场馆除了满足体育教学场所外,更多时段里被学生占据使用,而校外场馆则不仅不足还通常要收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运动选择。从调查中发现,虽然校内运动场所是师生共用,人均占有率低,但为了便利,大部分高校教师仍是选择校园内的运动场所。为配合疫情防控,校园管理更为严格,在校学生的活动范围基本限制在校内,运动场所和体育设施首先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所以分配给老师们的活动时间就更有限。此外,一些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大多数大学都仅临时开放户外运动场所,室内健身场馆开放条件严苛。这样一来,高校教师能选择的范围更窄,他们的日常锻炼需求更加得不到满足。

3 结论

(1)后疫情时代,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对体育价值观有更明确的认识。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疫情期间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满足强身健体的需求,还具有调节心理、舒缓情绪的功能。

(2)因疫情影响,厦门域内高校教师在运动服饰及专业配置上的消费涨幅特征明显,但持续消费能力还待观望。他们在互动性强的运动场馆的消费上有大幅上涨现象,但在相对密闭空间的健身房消费上还持观望态度,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在生活圈范围内进行选择。

(3)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教师的运动意识,对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认知更进一步,但疫情过后的短期健身潮的兴起,是基于刺激之后的应急性锻炼。由于同时肩负事业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高校教师很难将体育运动趋于生活常态化,无法构建科学、健康、可持续性的体育生活方式。

(4)为配合疫情防控及学生教学、日常运动需要,各高等院校能为高校教师开放的运动场馆有限,无法满足被“疫情”唤醒的高校教师日益增长的运动健身需求,也给组织开展高校教师体育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4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后疫情时代厦门域内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特征和问题,建议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加大建设举措。

(1)提高领导思想认识。要提高站位,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所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事关民族、事关未来,这对于培养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应增强高校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从完善学校教职工福利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切实把改善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列入学校日常工作。

(2)争取政府重视支持。高校要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尽可能地为高校教师减压创造条件,争取政府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高校教职工专属运动场所的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教职员工体育运动设施;同时,尽可能降低或免收校外公共运动场馆的收费标准,提高公共体育活动场馆对高校教职工的开放程度,逐步解决高校教师不断增长的参与体育活动需求与体育活动场馆不足之间的矛盾。

(3)管理职能部门主动作为。高校人事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立足实际,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优势,为教师健康体育活动创造硬件基础和条件。在具体实践中,建议建立健康生活辅导站或各种球类体育运动俱乐部,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体育指导,为高校教师学习如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咨询与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运动伙伴,全面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推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4)充分发挥高校工会作用。高校工会和工会干部要积极引导教职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借助党委、行政和上级工会的支持,利用网络传播,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力量,宣传全民健身理念等,并充分调动社会传统宣传力量,引导教职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高校教师提升体育素养;开办针对高校教师职业群体的体育运动专栏、健身讲座、各类体育比赛等,积极构建高校教师体育活动组织模式;多树立像钟南山院士一样的重视体育锻炼的高级知识分子式的标兵人物,让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到体育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营造健康积极的体育生活氛围。

(5)引入“智能体育”理念。在后疫情时代,更应该重视智能化技术在体育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16]。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现高校教师体育生活的智能化,如在教师体育锻炼中使用智能化锻炼器材,实现模拟锻炼分析、数码影像轨迹、数据分析、体能消耗、运动负荷监控等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精准分析运动锻炼各种数据,推动教师形成科学化、多元化的体育生活方式。信息化运动手段可有效减缓高校教师体育运动场馆不足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运动质量,增强身体素质。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厦门运动
厦门正新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偶”遇厦门
不正经运动范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