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2021-04-27 00:50黄继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5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

黄继

摘要:教育的目的,最重要就是人格的塑造。如何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积极的孩子,值得所有老师重视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

最近一部爆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在悬疑烧脑的剧情之外,把大家的目光聚集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来。家长眼里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朱朝阳,性格内向孤僻,在学校没有朋友,不合群,常被同学欺负。在遇到两个从福利院跑出来的伙伴严良和普普后,发生了一系列意外的事件。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其中,有30%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抑郁症状,有4.76%-10.9%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不同的焦虑障碍。

教育的目的,除了技能的传授,最重要应当是人格的塑造。一个再成功优秀的孩子,如果心理是阴暗扭曲的,对社会也是危险可怕的;如果心理是压抑消极的,也是很难感受到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的。作为老师,最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绩、荣誉、特长这些外在表现,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尤其是一些成绩非常优异、听话懂事、从不需要老师操心的孩子,更值得老师和家长关注。

他们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但这是主动自发的行为,还是只为了寻求外界的爱与认可的被迫之举?他们的内心是否是真正快乐的、积极的、舒畅的?有待我们去深入了解。儿童教育专家认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家庭氛围和老师教养方式的影响最深。如何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积极的孩子,值得所有家长和老师重视和学习。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爱和归属感。尤其是来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爱,是一个人一生中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一个孩子被父母好好爱过,会有充足的心理能量,能够更加勇敢、自信、有底气地面对生活,不管身处何处,内心都能有阳光照进来。生活中,家长应该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充满爱和关心,少争吵指责;不要只在意孩子的成绩、外在表现,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情绪,给孩子充分的陪伴,多一些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中,彼此尊重关怀、交流分享、充满爱的流动,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缺乏敬畏心,自控能力差,心理容易被欲望驱使,为所欲为;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被粗暴管教、控制得多,想法和需求只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心理就容易出问题。孩子随着成长,有自主、独立的心理需求,他渴望能够表达想法,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学会独立做事,从中获得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作为老师,应该充分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避免压制、强迫、命令,多一些欣赏、协助和智慧的引导。同时,在原则问题上需要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明确是非,不溺爱、不过度保护,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样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是真正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同时也把成长的责任赋予孩子,孩子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

人最容易在遇到挫折时陷入负面情绪,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很重要,可以帮助孩子练就更强大的内心。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从小到大一直很顺利,没有被批评过、失败过,所以在某一次打击面前,一时心理接受不了。在这一方面,老师首先应当避免过度保护,在安全和原则范围内,鼓励孩子多尝试、试错,看得多经历得多了,孩子心胸會更宽广,内心更强大。此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老师要懂得关注他的情绪,引导他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教孩子积极看待和解决每一次遇到的挫折和压力。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不要只看重结果,多关注过程;夸奖孩子的努力、细心、有耐心等品质,不要过多夸奖聪明、天赋。当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了解事物是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探索变得更好,才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永远怀揣希望。

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积极的孩子,就是赋予孩子获得人生快乐与幸福的能力,也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成功。

参考文献:

[1] 陈磊.谈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J].才智,2017(15):78.

[2] 揭志勇,孙云娇.农村中小学亟待家庭教育[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8):112.

[3] 邓静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宪法逻辑[J].苏州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21(04):42-44.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题解教育『三问』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